兵家楷模郭子仪
2019-03-19张玉勇
张玉勇
“安史之乱”是对唐朝最致命的打击,使一个强大、盛况空前的唐朝几乎倾覆。乱世出英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子仪横空出世,以河朔之军担当起匡扶社稷的大任。郭子仪是如何成为一代安定天下的名臣的?郭子仪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扶唐朝大厦之将倾的功勋。郭子仪的功勋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平定“安史之乱”。安禄山出兵反唐时,原朔方节度使(宁夏灵武)安思顺因是安禄山的近亲而被撤换,郭子仪由朔方右厢兵马史、九原太守接任节度使,掌管一方兵权从而东征西讨,奋力收复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把一个游击太子李亨接回首都做上皇帝,所以李亨感激不尽地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可见国难思良将,也是流亡君主的一派由衷之情。郭子仪的第二大功劳就是平定内乱,安抚社稷。“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之势,大一统的形势一去不复返,大半地方不服中央管,中央政府只是享有统一的名分。而且这些掌管重兵的地方割据势力还向唐朝要官品、要地盘,这时的唐朝危机四伏、祸起萧墙,后院子总是火光冲天,没有一时的安宁。郭子仪就是一个冲锋陷阵的救火队员,左突右挡,平定内乱,继续维持着唐朝的统治。比如当时的重臣仆固怀恩,因不满朝廷对他的安排,三年内两次勾结吐蕃、回纥合兵进犯中原,都是郭子仪临危受任,化解了险情,弄得皇帝感激涕零。其三是挡住了吐蕃、回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入侵,加强了边疆重镇的防御,几度击溃了外虏的入侵,使“安史之乱”以后衰落的唐朝统治得以继续。郭子仪由于平定“安史之乱”成为当时最显赫的重臣,当朝给予很高的荣誉,封藩赐王,他也身兼数职,享有最高的官禄。史书上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至大官者甚众。”
郭子仪这样圆满的结局是令人羡慕的,试想一个功高盖主的人,能走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一怪圈能有几人?能够功高而不败落、位极而不犯众、权重而不招祸,善处官宦,全身而退的能有几人?郭子仪是少许几个得以善终的勋臣之一。
其实郭子仪的经历绝不像其盖棺定论那样美满,也经历磨难和曲折。“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最猜忌地方拥兵的重臣,他们用郭子仪平定内乱,又担心郭子仪拥兵自重,夺取他们李家的王朝。因而在任用郭子仪上也一再矛盾,用他担心郭子仪拥兵自重,不服中央管;不用他又内忧外患,无人堪担大任,所以郭子仪也有三次被废除兵权的经历。第一次罢兵权是在公元759年,当时还处于“安史之乱”的中后期,安禄山虽死,但史思明投降之后再次反唐,东都洛阳沦陷,河北、山西、河南大片土地失守。在这一关键时刻,肃宗李亨却听信宦官仇士良谗言,罢黜郭子仪兵权。不久有人说天下未平,不应置郭子仪于死地,李亨想再次起用郭子仪,还是被仇士良所阻。直到762年太原、绛州发生军变,动乱危及社稷,唐朝才又起用郭子仪。当时郭子仪觐见病危的皇帝,李亨说:“河东之事,请你全权处理。”郭子仪得此“尚方宝剑”匆匆处理乱局,刚刚安定局势,不久又被罢免了兵权。第三次起用是在763年,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由于边防重兵都调入平定“安史之乱”,广大的边防线非常空虚。这一年,吐蕃入侵中原,兵临城下,这时的皇帝代宗李豫逃出长安,一片混乱。此时唐朝又想起了郭子仪这个“救命稻草”。可郭子仪久不掌兵权,树倒猢狲散,部将均已离去,只纠集了二十余人,匆忙集合散卒,招募兵马,于长安城外虚张声势,搞疑兵之术。好在吐蕃只稀罕掠夺财物,没有长期治理之策,很快撤离长安。这样郭子仪才收复长安,迎接代宗李豫回来,李豫深表歉意说:“没有早起用你才导致如此的动荡局面。”
可见,郭子仪这三次起落,基本上处于“安史之乱”时期,按理说正用得着郭子仪,皇帝的逻辑是担心刚刚除掉安祿山、史思明,又亲手培植出一只更为难驯的猛虎。这就难怪皇帝为什么总是轻信奸臣谗毁忠良,那些直臣、忠臣总受迫害。其实这就是封建帝王的猜疑心理,他们心里怕鬼,猜疑在先,才听信谗言。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换成苏轼文绉绉的话就是“木必先蠹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可见历代统治者都不信任和防范重臣,开拓疆土的皇帝还能够放手用人,让这些大臣为他们家王朝卖命。而到了“安史之乱”之际,唐朝被这些割据一方的重臣害苦了,吓怕了,哪敢再放任郭子仪这样的重臣。这时唐朝的统治者开始信用宦官,战区用宦官做“军容监察使”,其目的就是防范监督这些战区司令官们。
郭子仪的魅力不仅在于安邦定国的功勋,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功高而善处其变,处乱世而不乱的个人品行和达观处世的魅力。郭子仪在官宦险恶的环境里,从来都是以大局为重,不起事端,不陷是非之地。当时仇士良、元载、程元振等朝内高官都嫉妒郭子仪,向皇帝说了不少郭子仪的坏话。郭子仪总是君子气度,不与争论,不结宿怨,化解险情,善处其间。他对待迫害其最深的仇士良总是坦然处之,以德报怨。一次,仇士良请郭子仪吃饭,别人告诉郭子仪是鸿门宴,凶多吉少,都阻止他赴宴。但郭子仪却认为我是朝廷重臣,没有皇帝的旨意谁敢加害;若是皇帝的旨意又怎能回避,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副磊落浩然、生死以赴的气概。结果只带几个贴身侍卫赴宴,弄得仇士良吃惊于他如此轻车简从的勇气!当得知事由之后,仇士良拜服在地,赞赏郭子仪的长者风度,结果不但化险而且使人心服。还有那年郭子仪在外边为唐朝南征北战,家中的祖坟被掘,满朝大臣都认为是仇士良所为,担心郭子仪愤而起兵“清君侧”,又将闹出一场浩劫。连皇帝李豫都赔着小心地自责没有看护好郭家的祖坟。结果郭子仪却老泪纵横地说,老臣长年带兵征伐,不知毁掉多少人家的祖坟,这次轮到别人挖我的祖坟,也是老天报应,怨不得别人。即将爆发的一场轩然大波被郭子仪的达观气度所化解。这样忠诚谋国的老臣,不容易被谗言毁掉,因而能够立足于权力斗争之中,实在是难能可贵。 (摘自《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