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军治疗肺系难治病证经验举要
2019-03-19宁伟雄唐梁粮
宁伟雄,唐梁粮,杨 闯,陈 娜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指导 胡学军
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以及人口老年化等各种因素,近年来呼吸系统患病率日渐增加,肺癌成为我国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与20 年前相比,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增加了一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居高不下,年轻患者日渐增多,40 岁以上人群患者患病率为8.2%,肺部感染疾病病原耐药日趋加重,活动性肺结核仍是世界上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可见这些呼吸系统难治性病证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胡学军是湖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肺病(呼吸)科主任,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三十余载,对于内科疑难杂症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感悟颇深,兹就胡学军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系难治性病证经验简介如下。
1 详析病因病机,分虚毒风气痰瘀
胡师认为一般肺系疾病,病始多为内热(毒)外风(寒)发病,日久生变,或成难治病证,主要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虚、毒、风、气、痰、瘀”。《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胡师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作息紊乱,昼夜颠倒,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正气亏虚,“虚”以肺之气阴亏虚及肺脾气虚常见,部分涉及于肾肝心。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易袭阳位;肺居高位,谓之华盖,抵御外邪之藩篱;肺气亏虚,邪气因入,肺之宣降失司,故见咳嗽,气促。加之感受烟雾毒气,过食温热等,则毒热内生,熏灼肺叶,故可见咯血,胸痛等症。胡师认为“病久多风,病久多虚”[2],认为肺系疑难病症病程日久,往往因迁延失治,耗伤正气,肺脾两虚,易复感外邪反复发作,寒热错杂,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肺主气,主宣发肃降,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肺气宣降失调,脾胃升降失序,也是肺系病久久不愈重要原因,故认为“久病多气”。肺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运化水液。肺脾功能失调,水津失布,泛液成痰,或诸邪炼液成痰,又阻滞于肺。气郁痰凝,日久经脉阻塞,积累成瘀,痰瘀交结,反阻气道,则肺系病变得更为复杂,则病久久不愈。
2 培土生金以图本,祛风解毒以祛邪
对于肺系慢性病,胡师多以“健脾补肺,祛邪解毒”为法,脾胃乃后天之本,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濡养全身,如大地之厚德载物,补脾可扶正以驱邪,补脾土还可生肺金,补充耗伤之肺气肺阴;疑难病病程多较长,顾护脾胃非常必要,这亦是中医“治未病”极为重要的一环。 肺卫为人体的华盖,补肺之损耗,以加强抵御外邪之力,胡师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发现长期咳喘患者,病因单一者少,多以寒热错杂、表里同病为表现,所以同用清、解两种方法,一是祛解未尽的外邪,二是清理肺中热毒之邪,双管齐下,双向调节[3],而在表之邪多为风邪,故祛在表之邪以祛风为主,而热毒之邪壅滞于里,影响脏腑正常功能,清热散结之品可清内壅热毒还脏腑清宁。通过“健脾补肺,祛风解毒”之法达到人体内外阴阳平衡,脏腑气机功能恢复的目的。
3 轻清宣降调气机,剔邪扶正祛痰瘀
肺系难治病证的成因颇多,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亦多。其气机升降失调,痰瘀阻滞乃重要因素。所以临床中,胡师颇重气机的调顺和痰瘀的祛除。肺位上焦,质轻娇嫩,不耐攻伐。且吴鞠通《温病条辨》有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故调理肺气,宜轻清宣降,宣肺多予炙麻黄、杏仁等药,麻黄生用发汗解表力强,炙用宣肺力强,降气予五味子、厚朴、白前、旋覆花等药。肺气之吐纳升降复常,且不易伤及正气。重症、急症可峻攻,慢性、难治病症常宜缓图。痰瘀阻滞,为诸多慢病杂病久久不愈之根,故祛痰活血亦为治疗此类病证之常途。痰有风痰、寒痰、热痰(痰火)、湿痰、燥痰、食痰等,又可与瘀血互结,或与脏腑虚损互见,其治疗颇为复杂。但在临床辨析病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如风痰阻滞者,祛风行气兼化痰;寒痰则温阳散寒以化痰,痰热则清宣肺热兼化痰,如剔除兼夹之邪,则痰易祛除,此提纲挈领,则病易解。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慢性久病之人,痰虽能祛而难净,除后又生复如前,故久病、难治病,祛痰务必以健运脾胃为基础。宋·严用和《济生方·痰饮论治》载:“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胡师以六君子汤、补肺汤为基础加减应用,人参性温易上火,胡师常常以党参代之,而黄芪此药常与知母配合使用。化痰常当调理气机,气顺则痰行,气顺则血行,如是痰瘀散通,行气之药多用枳壳、枳实、橘红、苏梗、郁金等药。
4 病案举隅
4.1 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下呼吸道感染 患者,男,72 岁,2018 年9 月17 日因“咳嗽气促10 余年,加重20 余天”于门诊就诊,患者长期咳嗽咳痰,气促,约20天前加重于湘雅三医院住院,经纤支镜组织病理活检示右上肺鳞状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并鳞癌変,后经PET∕CT 示多发淋巴结、锁骨、胸膜多处转移,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阵发性房颤等病史,患者年老病重疗效差,患者家属望积极中药治疗,遂于胡师门诊中药治疗。首诊患者诉咳嗽胸痛,咳绿痰咳痰不爽,发热(最高体温38.4 ℃),气促动则喘息汗出,腹胀腹痛,纳差,食入则吐,全身酸痛,神疲乏力,夜寐差,口干不苦,小便频少,大便干。舌红有齿痕,苔黄腻,脉弦细数。以健脾补肺、祛邪解毒为法,予以柴胡20 g,党参15 g,法半夏9 g,黄芩9 g,大枣10 g,生姜12 g,甘草5 g,延胡索15 g,防风10 g,荆芥10 g,苏叶15 g,鱼腥草25 g,金银花15 g,橘红10 g,枳壳10 g,竹茹15 g,佛手10 g,杏仁10 g。共12 剂。二诊时患者诉咳嗽气促较前改善,咳白痰,已未见发热,精神较前明显改善,前方基础上减柴胡量为18 g、黄芩为8 g ,增加党参为18 g,加用建曲15 g,三诊腹胀腹痛缓解,咳嗽气促明显减轻,纳食稍差,在原方基础上去柴胡、黄芩、防风、荆芥、苏叶、佛手,加用白术10 g、茯苓15 g、八月扎10 g、鸡内金15 g、枸杞子10 g、矮地茶15 g,共14 剂。三诊后患者精神纳食明显好转,咳嗽已不明显,气促改善,无腹胀腹痛,未有发热,随访患者半年,病情较为平稳。
4.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哮喘、肺部感染 患者,女,46 岁,2017 年11 月1 日首诊时患者自诉30 余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哮喘发作,气促、咳嗽咳痰,经治疗后缓解,后症状反复,气促逐渐加重,去年因气促加重以重叠综合征于湘雅三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肺部CT示左侧液气胸,右肺压缩40%,行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近一年来症状加重,气促,活动后明显,一直吸入信必可及噻托溴铵改善症状,1 周前患者受凉后症状明显加重并伴有咳嗽咳痰,口干,夜寐差,舌暗苔白脉弦细,查体:双肺呼吸音粗,肺部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予以五拗汤加减:炙麻黄5 g,杏仁10 g,苏子10 g,五味子7 g,葶苈子10 g,枳实10 g,丹参15 g,灵芝10 g,胡颓子叶10 g,首乌藤20 g,天竺黄9 g,麦冬12 g,红景天5 g,鱼腥草25 g,甘草5 g。二诊时患者气促改善,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防风10 g,党参12 g,珍珠母15 g,酸枣仁10 g。三诊时患者已无明显气促,后随访2 月未有急性加重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