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民俗用火:华隆林区防火重点与措施
2019-03-19俞立毅
俞立毅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华隆自然保护站,甘肃 天祝 733204)
森林野外祭奠、祭祀等民俗用火,时间集中,地点分散,历来是森林火灾的重大隐患[1]。上坟点燃香烛,焚化冥币和祭品,一旦不慎引燃枯草,火势失控,大片林木就将惨遭火患,顷刻化为乌有[2]。有些地方上坟烧纸引发的森林火灾高达90%[3]。华隆林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特色浓厚,野外民俗用火形式多样;区内群众居住分散,加之回乡祭奠人员日趋增多,用火情况复杂,野外火源管理难度高,森林火灾隐患大。华隆林区防火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工具短缺,扑救较大森林火灾的能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华隆林区防火以野外民俗用火为重点,采取预防措施,尽量消除火灾隐患。
1 基本情况
华隆林区属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天祝县东南部,祁连山冷龙岭东麓,东至永登县,西靠青海省,南与古城林场相连,北与哈溪林场毗邻,102°27′~103°08′E、36°54′~37°21′N,东南至西北长约 80 km,宽约19 km;高中山高原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海拔2 400~4 000 m。林区总面积8.84万hm2,其中森林面积6.12万hm2,草原面积1.47万hm2,森林与草原相间分布。
华隆林区内居住着4个民族,以藏族、土族、回族居多;有17个行政村1 441户6 010人,分属抓喜秀龙、打柴沟、炭山岭、石门、赛什斯5个乡(镇)。居民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农业种植作物有大麦、小麦、青稞、娃娃菜、荷兰豆等;牧业以白牦牛、高山细毛羊为主。
2 野外民俗用火
2.1 煨桑
煨桑是藏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以献祭祈福。华隆林区土族、汉族居民也有煨桑风俗。藏、土族居民一般在春节及每月初一、十五煨桑;汉族居民一般过春节时煨桑,藏传佛教信众则与藏、土族居民一样煨桑。在藏语中桑是烟的意思,煨桑就是“烟祭”。藏族普通人家几乎都有桑炉,或在院内,或在屋顶,有的家庭甚至每天早晨都要燃起桑烟。藏族煨桑,先将扁柏、艾蒿等树枝放在煨桑台上,再放进多种香草香果和糌粑、朵玛(一种供奉神灵的祭祀食丸),然后点火,通过柏枝燃烧焚化祭品。藏族人遇到神山要下马、摘帽,高喊“拉杰罗”(神胜利!),撒风马(又称禄马,藏语称为隆达,印有骏马等动物图案的方形小纸片),甚至就地煨桑以示恭敬,祈求一路顺风。土族居民家中生下男孩,家人还会到山顶煨桑,吹响海螺,祈求孩子平安。
2.2 祭俄博
俄博即神垒或神台,是藏、土、蒙、裕固等民族祭祀山神的场所,神圣庄严,土族俄博多位于山峰,是山神崇拜与树崇拜的结合。俄博又写作峨博、鄂博、敖包、嘛呢堆、玛尼堆,藏语称为拉则,又写作拉孜、拉才、拉喀、拉脱、拉托,一般位于村寨出入口、神山圣湖旁、河边浅滩、神庙寺院边、山顶、垭口,以及交通要道上,具有路标功能,保佑行人一路平安。嘛呢是观世音陀罗尼咒的简称,为六字真言中第二三字的合称,意为珍宝。俄博垒石成堆,内埋写有梵文咒语的柏木牌、八种吉祥物、粮食、药物等,石堆上一般钉有方形木框,内插木杆,木杆上挂有哈达、羊毛、红布条、嘛呢旗(又称风马旗),以及木制彩箭、剑等物,有些俄博旁边砌有煨桑炉或煨桑台。没有字的大小石堆也属于俄博。藏族居民祭祀俄博仪式分公祭和个人祭祀两种。公祭仪式包括煨桑、插箭、挂布质经幡、飘撒风马和念诵煨桑诵文。公祭或个人祭祀,祭品主要有柏树枝叶、糌粑、青稞、茶叶、水果和色杰姆(鲜奶、清水、茶水、酒水等液体祭品)。逢年过节,特别是清明、十月初一清早,男女老少,背上祭品,来到俄博边,先敬献哈达,再围绕俄博转圈,然后把祭品倒入煨桑台,点燃柏枝煨桑,焚化祭品。
2.3 上坟
土族居民上坟烧纸的习俗比较多,每逢亡故亲人忌日、清明、腊月三十、正月初一等日期都要上坟烧纸,除冥币外,还焚化日常吃用之物,腊月三十除夕黄昏前要到坟头烧纸祭拜祖先。清明是土族人最隆重的祭祖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祭奠祖先,出门在外的人,嫁出去的女儿也要回家参加祭奠,在祖先坟头焚化纸币、尚阔(一种祭祀用油炸菱形薄饼),常以其烟雾升腾情况判新祖先是否喜悦。土族墓地大多位于离村庄较远、偏僻、地势较高的向阳处,清明上坟中火灾隐患较大。
2.4 火葬
火葬是土族传统丧葬形式。人殁后,入殓于木制灵轿中。在村外僻静处,用120块土坯砌垒钟形炉子,土族语叫“坛”。炉子挨地面处前后左右各设一个风门火口,顶部泥有烟道,下部装有柴禾。尸体抬出后,灵轿被迅速砸碎当成燃料,用柏树枝从4个风门火口点燃柴禾。向死者身上从炉顶投放五色杂粮,浇注酥油或菜子油,以加速尸体燃烧速度。
2.5 跳火堆
土族居民称正月十五晚上跳火堆为跳“魔火”,取其躲天灾、辟邪疫、烧晦气、保平安之意。农历九月初九凌晨,土族居民还会携带柴火、酒食等,成群结队登山。到山顶后点燃篝火,待烈焰腾空,人们从火头上跃过,称为跳帽火。青年人则把禄马撒到焰烟上方飘散,预祝来年时远亨通。
藏族风俗,妇女怀孕期间,晚上亲戚或家人进家时要在大门前燃起火堆,用烟火熏后才能进屋。
2.6 其他
腊月初八,土族牧羊人要到村内各家收取一些清油,带上灶具,趁放羊的空闲炸油饼祭祀山神,祈求全村人畜平安兴旺。同一天,村民要到自家农田边点火,抛洒麦仁饭,祭奠土地神。正月初一清晨土族居民要赶着牲口迎喜神,登山煨桑,放禄马,放鞭炮,祈求平安吉祥。土族居民从腊月开始农闲扭秧歌,一直延续到正月二十九。当晚,秧歌队大喊“去了、散了”,将一些秧歌道且送到人烟稀少处焚烧,宣告秧歌活动结束。黑夜送客,土族主人会焚一柱香让客人带上。
藏族燔祭战神仪式一般在夏季五六月间举行。仪式第三天,全体部落成员聚集,举行盛大煨桑仪式,把一个代表魔鬼与敌人的草人送往选定地点,诵咒后众人一齐向草人射箭,并将其烧毁。
3 防火措施
华隆林区范围广,面积大,森林与草原相间分布;夏季雨水充沛,杂草茂盛,秋后杂草干枯,成为最主要的可燃物和引燃物;冬季气候干燥、日照时数长,而且大风天气多,一旦发生火警,明火蔓延速度快,火势迅猛。林区山高路远,交通偏僻,火灾扑救难度大,火险等级高。
华隆林区有各族居民1 441户,有坟滩387
座、俄博23处、寺院2处、佛塔5处。回乡探亲人员上坟,往往大量燃烧冥币和燃放鞭炮,由于时间匆忙,有时不等香烛冥币熄灭就离开,冥币随风飘散,火警隐患极大。区内石门沟、火石沟、抓西秀龙镇基本上属于牧区,放牧人员活动频繁,火灾隐患大。因此,野外民俗用火是华隆林区防火的重点。
3.1 宣传教育
3.1.1 签订责任书
登门串户宣传野外民俗用火注意事项和林区防火知识。与林区居民、重点监管对象签订坟滩、俄博、蓄圈、旅游景点、智障人员、中小学生防火安全责任书。
3.1.2 广泛宣传
森林防火宣传重点对象是智障人员、放牧人员,以及生产单位或个人、旅游景点、学校、矿点等森林火险隐患重要地责任人。林区内书写永久性标语150余条,建立铁质宣传牌22块、砖混宣传碑13块,在交通要道设立LED电子显示屏7块,及时发布森林防火信息。在天祝县电视台投放防火广告,每天不间断宣传。在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等防火紧要节点,向林区居民及坟滩责任人发送防火警示短信以增强涉林居民和群众的防火意识。
3.1.3 发放宣传用品
根据当地居民习惯、风俗,制作简易、方便、实用并能起到防火宣传作用的宣传品,包括森林防火宣传挂历、三角台历、围裙、手提袋、文件袋、记事本、学生作业本。在防火重点时段,通过集中宣传、登门入户等方式发放宣传用品,以及彩页和中小学生森林生态安全手册,结合标语、横幅、警示旗、学校展板等形式,广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提高林区居民的防火意识。
3.1.4 宣传月、宣传周活动
进入防火期,开展“宣传月”活动,组织宣传人员联合辖区内多家单位,对林区内群众和牧民进行了森林防火集中宣传,利用车载音响每天巡回宣传《森林防火条例》《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武威市政府“五禁”决定和天祝县人民政府禁火通告等法律法规。在春节、清明等防火重点时段,组织保护站机关人员下站协助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周”活动。在乡镇“庆元旦、迎新春”农牧民运动会、党员冬训期间,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品,加大防火宣传力度,以增强群众防火意识。
3.2 火源管理
3.2.1 排查隐患
重点排查林区内放牧点、畜圈、坟滩、俄博、佛事活动点、婚丧嫁娶活动点、旅游景点、企业学校、矿点、老化电线等重点区域,反复巡回排查登记。对排查出的43处火灾隐患点发出通知书,要求彻底整改;对未及时整改的单位或个人,依照《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切实消除火灾隐患。绘制森林重点防火点分布图,为统一指挥扑救提供保障。
3.2.2 控制火源
在防火季节,实行持证入山制度,严把关口,坚决杜绝闲杂人员携带火种进入林区,严禁外来人员入山野炊、生火取暖、燃放爆竹、吸烟等行为,严禁智障人员、未成年人在林区用火。加强对林区内放牧、上坟祭祀、上香拜佛等人员野外民俗用火的管理,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认真落实防火责任和防范措施,依法从严处罚违规用火人员。
3.3 营造防火隔离带
为彻底消除上坟祭祀带来的火灾隐患,每年6月、9月,采取化学药剂除草法对林区内328处坟滩营造防火隔离带,带宽2 m。药剂按2~4滴异辛酯250 ml、乙氧氟草醚250 ml、草甘膦250 ml混合,配水30 kg,喷雾除草。
4 结束语
2019年以来,由于天气干旱少雨,华隆林区可燃物多,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在林区防火工作,华隆林区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强化森林防火宣传,严格落实预防和扑救措施,严密监控各种野外民俗用火活动,效果显著,区内未发生森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