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中的学生纬度探究
2019-03-19路红霞
□石 浩 路红霞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再次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了科学思路和具体举措,强调了学生层面的参与。因此,分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的相关表述,从学生的纬度重新考量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就势在必行、很有意义。
一、“立德树人”对学生要求的变化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落实,强调要“育人”,学生是全程、全方位被“育”的对象,而在“被”育的过程中,强调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这是对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明确。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别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立德树人”从学校的使命变为一种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使命,从单纯教育从业者的教育责任变为要求教师、学生共同的主体自觉。“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意味着学生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落实中,不应再只是以前的从属地位、被动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自觉的参与者,学生既是被教育的“他者”,也是教育过程的“自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应是“他者”和“自我”共谋、共同合作的结果,这也不是单纯地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而是更高层次地让学生去参与、去学习、去践行。
二、“大思政”格局构建中的学生纬度
“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是顺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特点新要求而兴起的,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和有效途径,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重大问题的必然要求。
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具体操作上也分为省级层面、学校层面、院(系)层面三个层次,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可以看到,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已经从学校变为了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协同联合,从单纯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变为了校内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间的联动教育,从单纯的师长教育变为了所有环境、所有相关人员的共同教育。特别是在“全员”层面,新时代下“三全育人”中的“全员”更注重社会各种微观环境对大学生的浸润滋养,这包括社区环境、朋辈群体环境等[1]。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自身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这本身似乎也是最难被定性定量的,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有什么是人们可以做的,可以考虑的,其实也就是要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关键就在于解决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围绕“立德树人”来学的问题,建立学生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自我接受、自我践行机制。
三、如何引导建立学生的自我接受机制
南国农先生、李运林先生曾为教育传播做了定义:“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可以将“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也视为一种庞大系统的教育传播活动。也即,大思政工作格局,就是构建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参与者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目标和要求,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各个生活环节中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一定的媒体形式,全方位、全过程地把这些信息或资源传送给被教育者的一种活动体系。以此观照,其中必然包含着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各种构成要素:教育传播者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中,将各种信息进行编码,通过某种媒介进行传播,接受者收到夹杂着受噪声干扰的信号后,并经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产生一定的效果与反馈。从这个角度看,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接受者,在确保了正确的信息来源、恰当的信息传播者的基础上,信息的接受还会受到噪声的干扰、传播媒介的影响、自我译码的准确和反馈的有效的影响,因此要建立学生的自我信息接受机制也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引导学生“回归初心”,明确学生身份,回归读书学习、学做真人的第一要务,这是确保信息接受的先决条件,也是在译码过程将接收的信号转化为正确的信息意义的保障;第二,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使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尽量减少“噪声”干扰的需要;第三,要完善信息传播媒介,传播媒介连接信息的发出和接受,传播媒介的质量和形式将直接影响信息传播的有效和接受的效果;第四,要建立学生信息的反馈接受机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必定需要建立一个信息传播的效果反馈、再调整、再传播的一种周而复始的过程,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反馈被接受、被尊重、被回应甚至被改进,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之间的自下而上的协同联动,要让学生的反馈最终体现在政府决策、社会参与、高校管理和家庭教育中,以此最终形成大思政格局最大的合力和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