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助人自助视角

2019-03-19龚利姣雷大霞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助人社会工作者贫困人口

□龚利姣 雷大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在扶贫工作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出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1]。面对党的庄严承诺,消除贫困人口时间紧,任务重,中国目前仍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且这些贫困人口逐渐呈现出消极应对、依赖政府的怪像。鉴于此种境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精神扶贫的重要性,指出要使贫困人口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而如何实现贫困人口在精神上脱贫,需要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以帮助贫困人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实现他们的真正脱贫,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首次把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及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写入反贫困政策之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2]。这为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可能。2016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指出,要制定出台一系列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入贫困地区的行动计划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等专项政策,以更好发挥社会工作在扶贫领域的专业作用与专业优势,鼓励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充分发挥自身资源链接者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组建专业的服务团队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养和选派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到贫困地区,助力扶贫[3]。2017年6月,民政部出台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政策——《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旨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工作力量发挥核心作用,详细提出一系列把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纳入脱贫攻坚之中的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核心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指引[4]。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与内部提升的关系,强化脱贫光荣的意识导向,培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实现脱贫的思想意识,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5]。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使社会工作参与扶贫有了政策方面的支持,但如何真正地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与专业力量应用到扶贫脱贫之中,如何有效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与专业作用,实现贫困人口的精神脱贫,以达到真正脱贫的目标,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精神扶贫的内涵

精神扶贫这一概念目前并无统一界定,但仅从字面意思来看,主要指帮助贫困群体从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层面真正意识到自我贫困的根源,并尽自身最大努力来发展壮大自己,适当运用外部帮扶,实现脱贫,并在脱贫之后保持积极向上、努力发展、努力成长的一种思想意识。换句话说,精神扶贫就是观念脱贫、意识脱贫。

(一)精神扶贫的思想渊源。精神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为政时期探索精准扶贫之“宁德模式”的经验总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都对精神扶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释与解读。其中,毛泽东的扶贫思想为精神扶贫奠定了最原始的理论基础。他指出,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独立自主、充分调动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是建设新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的扶贫思想为精神扶贫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指导。他提出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在他看来,中国“要靠自己来摆脱贫困,靠自己发展起来”[6],要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必须要从观念与意识上真正脱贫,这是精神扶贫的重要内涵。江泽民的扶贫思想为精神扶贫奠定了直接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扶贫脱贫工作最终仍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智慧与努力。“没有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要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使两亿多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是不可能的。”[7]胡锦涛的扶贫思想为精神扶贫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他将摆脱贫困纳入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布局之中。他认为,摆脱贫困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时点、重要场合及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扶贫先扶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可见,精神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在推进扶贫工作中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更是对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开拓性发展。

(二)精神扶贫的本质内涵。纵观精神扶贫的思想渊源及现实应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扶贫”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独立自主的自尊心为第一要义。在习近平看来,精神扶贫的原始内核应为:自信,他强调“要把事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要先有自我脱贫意识,再有自我脱贫行为。贫困人口只有自身拥有要改变自身贫困现状的意识,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发展自己,使自身尽快摆脱贫困处境,尽快摘取贫困帽子。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中,坚定树立“我要脱贫”、“我要发展”的脱贫意识,这应成为精神扶贫的应有之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政治上淡化‘贫困意识’”。要进行精神扶贫,需要先对他们进行扶志,只有他们拥有了敢于脱贫,勇于脱贫的志气,只有他们真正从思想政治上树立脱贫意识,精神脱贫才能得以实现。摆脱精神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这是精神扶贫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三)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

1.“等、要、靠”思想。这是精神贫困的最主要表现。目前,全国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全国上下忙于扶贫、脱贫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越扶越贫”、“坐等扶贫”等种种怪象,甚至一些贫困人口把贫困户作为一种光荣的象征,把享受各种优惠政策视为理所应当。更有甚者,他们竟然因为一些驻村干部不能满足他们无理由的需求,便辱骂、甚至威胁驻村干部。他们不主动去寻求发展,整天无所事事,即使驻村干部为其找到可以脱贫的路径,他们也常常以太累了、不想干等理由拒绝,致使贫困户中“等、要、靠”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这种现象使贫困人口愈来愈贫,严重影响脱贫效果。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现象直接影响非贫困人口,导致非贫困人口因羡慕贫困人口所享受的种种优惠政策,出现争做贫困户的怪像,这严重影响社会团结、社会稳定,不利于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社会发展。

2.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此外,一些贫苦户仍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他们崇尚“一夜暴富”与“不劳而获”,不愿意从事脏乱差等不体面的工作,贪图安逸,不愿奋斗,消极应付,推推动动,对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习以为常。这些贫困户常常表现为思想上被动,依赖性强,脱贫致富不积极,不主动等。

二、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阐释

社会工作自西方传入中国以来,其助人自助的理念便随之传入。助人自助理念不仅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而且还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和目标。社会工作传入中国以来,逐渐适应本国国情,不断本土化,因此助人自助在继承了其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外延。在整个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过程中,助人自助理念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贯穿于社会工作服务的全过程。

助人自助是指社会成员通过与受助人接触并深入了解,以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技术培训、链接资源、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受助人发掘自身潜能,解决受助人遇到的问题,并提高其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这一理念强调发掘受助者自身潜能,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地说,助人自助就是着眼于“助人”和“自助”。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受助者解决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即“助人”。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受助者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受助者在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独立性,以减少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充分挖掘受助者的自身潜能,以提高其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即“自助”。

概括来说,助人自助的关注点在于不仅要帮助困难人士解决困难,且要帮助其增强自身能力以应对今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帮助他们实现自助的目的。人们对所遇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外部条件,但个人的内在因素才是最为关键的。提高个人能力不仅有利于解决现时的困难,而且有助于克服自身能力的不足,有助于解决未来困境,以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改变。但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如何能真正地对受助人有所帮助,如何真正地提升受助者摆脱困境的能力,这都是社会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谨慎考虑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是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并使其得到自身成长,以实现助人自助的一种专业化活动[8]。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其起源于贫民救济与慈善事业。纵观其发展历程,反贫困一直是专业社会工作关注并重点发挥作用的领域。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种种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与专业优势在缓解与消除贫困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与功能。

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与专业优势在于其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其重点在于将依托行政强制的外部支持转化为依托个人及其社区的自主自立发展,从根本上提升贫困者的自我脱贫能力[9]。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在于通过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协助贫困群体缓解压力、解决困境,并帮助其提升技能,促成个人的改变与成长,进而从根本上增强贫困群体的自主脱贫能力。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在于强调发掘贫困群体的自身潜能,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为精神扶贫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精神扶贫和社会工作都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精神扶贫源自本土,本质上属于政策概念;社会工作源自西方,本质上是一门以实务为主的职业和专业[10]。但在对象上,无论是精神扶贫还是社会工作,它们都关注贫困,都把促进民众的最大幸福作为自己的使命。在理念上,精神扶贫与社会工作倡导的助人自助有极强的共通性,精神扶贫注重挖掘贫困人口的自我潜能,通过发挥自身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这与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如出一辙,有助于贫困人口实现真正脱贫。在工作方法上,精神扶贫注重于使贫困户在观念与思想上得到改变与成长,通过了解每一个贫困户的想法、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调动其脱贫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意识脱贫、观念脱贫,实现真正的脱贫。这与社会工作通过评估贫困户的问题和需求,以更好地帮助不同的贫困户脱贫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角色上,精神扶贫为了调动贫困户自身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创造性,注重与贫困户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这与社会工作注重与贫苦户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可见,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对精神扶贫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准确把握精神扶贫本质与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汲取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与实务智慧,应是精神扶贫实现预设目标的有效尝试与有益途径。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精神扶贫能更早、更好地得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能尽快完成。

四、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的路径选择

精神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吸收与借鉴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以应对与解决精神扶贫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扶贫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对贫困人口进行一对一的精神辅导;二是运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使贫困人口在特定的小组空间内得到成长与改变;三是运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使贫困人口在整个村庄、社区的大环境中,通过政府、邻里、亲朋好友、自身等各方面的帮助,在精神上重视贫困这个问题,并作出适当改变,提升自身能力,争取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以促进社会发展。

(一)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个案社会工作主要指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与技巧,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之下,专业社会工作者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到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方面与心理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自身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挖掘其潜能,逐步提高个人及家庭应对困难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人与家庭社会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换言之,个案社会工作主要是一种从个人或家庭着手,工作者与受助者面对面、一对一的社会工作助人方法。

在对贫困人口进行援助的过程中,个案工作的案主是消极散漫、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贫困户个人与家庭,对于他们,社会工作者可采用一对一的工作方式,了解其需求、贫困程度、贫困的具体原因,与贫困群体一起寻找脱贫的途径与方法,根据其需求,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调动贫困群体自身的潜力与能动性。社会工作者可通过一对一的个案会谈,找出贫困群体内心最担心、阻碍其自身成长与发展的症结,使贫困群体在不断剖析与不断反思之中,得到自我思想意识的改变与成长,进而与其逐步克服其物质层面的困境,使其不断获得改变,得到真正的成长与改变,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助人自助。

(二)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通过使成员参与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在小组的互动中,寻找差距、不断反思,以获得个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经验,并作出适当的行为改变,以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总括来说,小组工作注重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体系,通过团体的帮助,协助小组成员达到目标,并实现个人成长。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的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其非常强调群体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互动,使小组成员借鉴他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与经验,不断剖析与反思自身,以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不断修正自身,得到改变与成长。这种改变与成长需要社会工作者依托小组成员之间的影响与帮助。诸如社会工作者可将脱贫人口与贫困人口一起组建一个小组,通过分享彼此的心理感受,让贫困人口了解到脱贫人口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如何摆脱曾经和自己处于同样困境的贫困状态。通过对比双方的心理、目前的生活境况,让贫困人口了解到通过自身努力过上美好生活是一件极其重要且自己也可以做到的事情,以此增强自身脱贫的信心与勇气,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实现最后的成长与改变。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借助农家书屋、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等农村文化阵地,在这些阵地开展学习读书的小组活动,通过书中所传递出的知识、思想、信息等,逐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并使其感受到自我需要改变,需要摆脱贫困,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三)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作为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基本方法,把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让成员参与有计划的集体活动,建立其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成员在信任的社区环境下,挖掘自身潜能,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自助、互助、自决的思想意识,融入社区,协助解决问题,以得到改变与成长。其有两个层面的目标。任务目标是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满足某些特殊需要,如完成某帮困计划、改善生活环境等;过程目标是促进社区成员的能力、提升社区凝聚力,帮助成员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技巧和能力,发掘和培养社区领袖参与社区事务、培养成员的责任感并增加其社区归属感。

在精神扶贫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定期开展社区活动,充分利用跳舞、唱歌、小品、快板及演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向贫困人口传递“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以鼓励其发挥自身潜能,运用其勤劳的双手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早日摆脱贫困。同时,可链接外部资源,定期组织高校、企业等相关部门的教师、员工开展讲座活动,为贫困人口讲解心理发展、意识转变、思想成长等精神层面的讲座活动。此外,可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为贫困人口教授经营技能、种植技能、生产技能等具有实用性知识的培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贫困人口从思想上、行动上加强对农业的认识与理解,并可运用所学到的技术增强自主脱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增加收入,发展自己,早日实现脱贫。最后,社会工作者也可对干部队伍进行培训,增强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使干部队伍发挥其领导作用,带领贫困人口一起发展生产,争取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贫困治理从萌芽至今,惯常于输血式的助人模式,近几年,随着精神扶贫的不断深入,贫困治理的自助模式逐渐兴起。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怪像越来越多,已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已势在必行,其介入也是精神扶贫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这是由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决定的。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有利于贫困人口真正意识到其贫困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挖掘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激发贫困人口的进取精神,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作为一种帮助人与服务人的专业和职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与精神扶贫具有一致性。因此,要实现精神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发挥与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必不可少。

猜你喜欢

助人社会工作者贫困人口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隐形贫困人口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