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蚕种场制种过程中管理和技术的革新
2019-03-19陈振烽韦纯儒
陈振烽 韦纯儒 冯 真
浅谈蚕种场制种过程中管理和技术的革新
陈振烽韦纯儒冯真
(河池市蚕种场广西河池546300)
文章分析了河池市蚕种场在蚕种生产高成本、低利润,高风险、低收入的现状下,如何在制种过程中通过管理和技术的革新,使生产成本降低了10 %左右,繁育系数提高了5~8 %,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利润,降低了风险,为该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生产成本;繁育系数;生产管理和技术;革新
随着广西蚕业的迅速发展,蚕种需求大量增加,造就了一个巨大的蚕种市场,全国各地的蚕种不断涌入广西市场,加剧了广西蚕种市场的竞争,时常出现的无序竞争造成了蚕种生产高成本、低利润,高风险、低收入的局面,广西的蚕种生产和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除了我场之外,其余蚕种生产单位都以承包或转让的形式转给个体户生产经营,这些新的主体生产经营灵活主动,管理和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为了适应发展的形势,河池市蚕种场也一直在探索革新突破,但是这几年我区原蚕生产受到丝茧育桑园免耕、养蚕省力化、丝茧育蚕茧在较高价位运行等因素影响,种茧育与丝茧育对比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原蚕户积极性不高,新的管理技术措施较难推行,而制种环节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可挖掘潜力大,可操作性强,因而我场在制种环节的管理和技术上实现了较大的革新,现总结叙述如下,以与同行学习交流。
1 管理上的革新
1.1 以号代名、以章代写
河池市蚕种场历来严格执行分户制种的管理制度,但一直以来都用原蚕户的名字作为分户的标记,从种茧收购、分簸、削茧、选蛹、苗蛾、捉蛾、交配、袋蛾、收种等环节每一簸蚕茧、蚕蛹、母蛾,每一本蚕种,每一袋留作自检的蛾袋都要写上原蚕户的名字,加上现在雇请的零工都是年纪较大、文化程度很低的中老年人,他们写字很慢、效率很低,仅仅写原蚕户的名字就耗费了大量的人工,现在采用固定三位数的编号代替原蚕户的名字,并建立原蚕户编号档案,以便核查,这一措施实施后,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并且大部分袋蛾人员都可以编写。此外,以前蛾袋和蚕种信息都是在晚上袋蛾时装好母蛾后才用手写上的,现在投蛾时统计好蚕种数量便在制种组工作室用日期的印章在蛾袋盖上制种日期并提前写上蚕种板号和相关序号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分摊了晚上加班的工作量,降低工作强度,避开了蛾毛纷飞的工作环境。
1.2 按件计酬、分组管理
以前我场只有削茧是按件计酬,其余工作均是按时计酬,也没有记录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这种计酬方式无法统计每个工人的工作量,工作质量也难以跟踪核查,惯出了磨洋工的工人甚至是混入南郭先生,他们踩点上下班,超时就嚷着加工钱,零碎的时间只能用于削茧,不好用于鉴蛹,在蚕蛹集中的时间段容易陷入被动局面。现在是削茧和鉴蛹都是按时计件,鉴蛹人员需要经过考核合格才能加入,报酬比其他环节的要高,鉴蛹后在簸箕变注上自己的工号,复鉴通过后才能计入工作量;制种的其他环节则是按时计酬,但是要把2~3人分为一组,在工作时间内由制种管理人员安排在相对固定的岗位上,便于考查工作效率和质量。按件计酬和分组管理后激发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收入普遍提高,他们相互比较、相互监督,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也更便于管理人员的计量和核查,为奖罚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准确合理的数据。
1.3 规定卵量、限制补种
我场对蚕种产附的要求一直都比较高,但奖罚制度不够严格,时有超重和补种泛滥的现象,而补种的母蛾尤其是短期冷藏浸酸种和即时浸酸种母蛾产卵时间短、遗腹卵多,造成较大的浪费,劳动力的消耗也大幅增加。这几年明确了不同用种期别不同时段蚕种生产的卵量,次日收种验种严格称量蚕种的重量,每超出规定范围的一克蚕卵就扣除承包组的一克蚕种数量,低于规定范围的一克蚕卵就翻倍扣除承包组的蚕种数量,并规定补种数量不得超过当日生产数量的30 %,该措施促进了承包组产卵投蛾的量和巡蛾工作质量大大提高,他们提前掌握了每个原蚕户种茧情况结合公蛾、产卵室情况等影响母蛾产卵的因素,并根据前日试投蛾产卵的情况及时调整投蛾量,使蚕种产附平整、卵量均一,也减少了补种的蚕种数量,减少了浪费,提高了繁育系数。
1.4 明确要求、加强监督
这几年,我场制定了削茧、鉴蛹、制种、防病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并由专人抽查监督各个生产环节,如有违反技术要求的则按细则扣除劳务工资,对工作完成得好的工人每半年有相应的奖励,这项管理的实施,明确了各项技术要求,规范各环节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人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 技术上的革新
2.1 调整产卵时长、增加有效产卵
经过生产试验和与同行交流后,我场调整了杀蛾的时间,具体是:滞育种正反交品种产卵时间都延长至次日早晨,但投蛾时间推迟,且先投正交再投反交;冷藏浸酸种正交品种延长至12 h,反交品种控制在8 h以内;即时浸酸种正交品种产卵时间控制在10 h以内,反交品种产卵时间控制在8 h以内;延长产卵时间,产卵室温度控制在24 ~26 ℃。,滞育种在下午投蛾完后,零工晚上可以不用加班杀蛾,冷藏浸酸种和即时浸酸种的正交品种在二交种投蛾较晚的情况下也可以留至次日早晨杀蛾,通过延长产卵时间,繁育系数提高5 %左右,还可以减轻劳动强度,也节省了劳动成本。
2.2 严格控制产卵室温湿度
2010年前,我场生产量大,温湿度控制设备配备不够充足,制种组的温湿度控制意识不够高,每年秋季最后一批常常遇到20 ℃以下的低温天气,种茧保护温度常常达不到技术要求,蚕种不良卵明显增多,繁育系数也较正常的低;夏季高温季节种茧保护室和产卵室也常常出现28 ℃以上的温度,反交不受精卵也较平时增多,繁育系数也明显偏低;5、6月份的雨季中,产卵室的相对湿度也是长时间处于95 %以上,反交品种的浮卵大大增加,造成很大的浪费。这几年来生产量减少,生产用房充足,温湿度控制设备配备到位,对产卵室温湿度的要求提高了,工人的意识也大大提高了,采用加温设备代替木炭加温,增加空调降温设备,加装大功率除湿机等,能够严格控制产卵室温度在24 ~26 ℃,相对湿度在75 ~85 %之间,有效防止低温遗腹卵增多,高温下不良卵增多、产卵率下降,湿度过大造成反交品种浮卵产生过多等情况。
2.3 做好发蛾调节,控制日发蛾量
做好发蛾调节,控制日发蛾量也是我场这几年一直贯彻的一项技术措施。根据我们多年的管理经验,日发蛾数量太多往往会造成浪费,主要是人手不足造成拆对不及时散对母蛾产卵在簸箕上,排尿不干净造成称蛾不准确、蛾尿污染蚕种致使补种过多等,日发蛾量过少则会使工作积压,浪费零工资源等,合理安排日发蛾量可有效利用零工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蚕种繁育系数和质量。
2.4 加强公蛾管理,适当冷藏中系种茧
近年来我们常遇到日系公蛾紧缺的情况,尤其是上半年最后批次生产的蚕种,很容易遇上日系公蛾缺少而贱卖中系种茧的情况,为了避免损失,进过生产研究我场制定了中系公蛾要保证新鲜健康,更要重点保护日系公蛾,统筹协调日系公蛾的使用和保护,同时加强对中系发蛾的调节,遇上日系公蛾不够用的情况下,采取适当对中系公蛾冷藏的措施,研究表明:中系种茧在21 ℃的温度下抑制保护 2~6 d,或者在 16 ℃的温度下抑制保护 2~4 d,母蛾产卵量均不减少,不良卵率也没有明显上升。
近几年来,我场在面临在蚕种生产高成本、低利润,高风险、低收入的现状下,集结场里的技术力量进行多次生产研究,对行生产管理实行改革创新,对生产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应用于生产,使我场蚕种的生产成本降低了10 %左右,繁育系数提高了5~8 %,蚕种质量也在稳中提升,为我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陈振烽(1980- ),男,广西来宾人,在职硕士,农艺师。
S882
A
2095-1205(2019)11-13-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