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贸易合作问题研究
2019-03-19□刘旸
□刘 旸
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引起了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共建“一带一路”也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中国方案[1]。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经济体,在“一带一路”推进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在全球格局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两大新兴经济体,中印贸易合作关系得到了不断深化与发展,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中印贸易合作现状
(一)双边贸易总额持续扩大。自2014年以来,中印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是印度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据印度商业信息署与商务部统计,2017年中印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845.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1.4%。其中,印度对中国出口124.8亿美元,增长39.3%,占印度出口总额的4.2%,提高0.8个百分点;印度自中国进口720.5亿美元,增长18.7%,占印度进口总额的16.1%,下降0.7个百分点。中印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从2000年的29.2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845.4亿美元,双边贸易总额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二)印度对华贸易逆差继续增长,贸易摩擦频发。伴随着中印贸易的持续发展,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进口来源地,而印度则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国(欧盟、东盟分别以一个贸易伙伴计)。2017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595.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2%,相较于2006年的43.04亿美元,增长了1284.06%。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对印度出口增长迅猛而进口增长缓慢造成的。这种持续扩大的对华贸易逆差,使得印度成为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仅2017年上半年,印度就发起对华贸易救济调查12起,成为我国贸易摩擦最主要的来源国。
(三)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从贸易结构上来看,2017年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以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为主,出口额分别为32.5亿美元、21.2亿美元和21.6亿美元;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则以机电、化工和贱金属制品为主,出口额分别为403.5亿美元、104.5亿美元和48.5亿美元。可见,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资源类及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中国向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以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为主,因此,两国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这也是两国开展产能合作的基础[2]。
二、中印贸易合作的主要瓶颈
(一)经济层面。
1.中印贸易依存度失衡,制约了两国的双边贸易发展。由于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仅位列第十,因此,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高于中国对印度的贸易依存度。以2017年为例,印度对中国出口额占印度出口额的4.2%,印度从中国进口额占印度进口额的16.1%;相比之下,中国对印度出口额占中国出口额的3.2%,中国从印度进口额占中国进口额的0.7%。两者的严重失衡导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提高,引起了印度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伴随着印度国内频繁变化的关税政策,严重制约了两国未来的贸易合作。
2.中印贸易商品有重叠,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中印两国地处亚洲,都是新兴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互补也有竞争,特别是在出口商品和出口市场方面。作为两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产品趋同较为严重;同时,两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均处于产业链底端,出口对象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以2017年为例,在中国和印度的前十大出口伙伴国中,有四个国家是一致的,因此难免因为竞争相互挤占市场。
(二)非经济层面。缺乏政治互信是制约中印贸易合作的非经济因素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从历史和文化层面影响了印度在南亚的软实力布局,从国际经济格局层面制约了印度的对外贸易设想,从国家外交战略层面削弱了印度外交战略的竞争性[3],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印双方产生了一些分歧,印度在对华政策选择上也慎之又慎。这种政治互信缺失严重影响了两国的贸易合作。
日美等发达国家的阻碍因素是另一个制约中印贸易合作的非经济因素。印度的“东向”政策得到了东盟及美、日、澳等国的积极回应。这既有赖于印度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压力密切相关。
三、加强中印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启动中印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建设自由贸易区可以有效减少成员国间的贸易成本、降低贸易壁垒、扩大贸易流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成员国经济的更好发展。中印两国互为邻国,又具有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经济增长空间大等共同之处,具备构建自贸区的有利条件。通过中印自贸区建设,中印双边贸易规模可以进一步提升,两国都能享受自贸区带来的静态和动态贸易利得。
(二)调整贸易结构,协调双边贸易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中,贸易结构合理化是一个重要内容。既然中印两国贸易失衡严重,那么合理化贸易结构必将使中印贸易合作步入新阶段。当前,印度进口需求从原来的劳动、技术密集型向资金、资源密集型转变,中国应针对印度进口需求的转变,合理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使双边贸易协调发展。同时,扩大贸易合作范围,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投入,充分利用不同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拉动中印贸易合作。此外,就印度对华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对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降低印度对中国工业产品的进口依赖,缓解贸易失衡。
(三)构建有效沟通机制,增强政治互信。要解决中印两国的政治互信缺乏,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而言,可以通过强化两国高层定期会晤机制增强经贸合作,丰富人文交流。这些战略举措有利于推动建立两国高层定期会晤机制,促进两国贸易合作的长远发展。从微观层面而言,双边工作日常联系机制尚未确立,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仍然缺失,这使得许多贸易合作项目难以落地。因此,为扩大两国经贸合作,构建有效的日常联系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一旦实现有效沟通,两国就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两国贸易价格、贸易政策等信息可以实时交流,以更好地推进双方贸易合作。
(四)明确两国共同利益,缓解外部势力影响。与印度的“东向”政策相比,美日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比较冷漠。印度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希望既能保持与中国合作,也能保持与美日的良好关系,继续充当“平衡者”。尽管“一带一路”对中印两国都是一个重大机遇,但印度不会因为一个相对模糊的合作前景而放弃与美日的合作,因此势必会在牵制中国的同时与美日讨价还价。此时,中国想要持续发展与印度的贸易合作,在表达中国合作诚意的基础上,必须能让印度看到两国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印度能够看到合作带来的经济利益时,两国的贸易合作才能得以继续推进。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正处于攻坚阶段,这是新时期我国深化对外开放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谋求与沿线国家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具体举措。印度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具体实施具有重大意义。中印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必成为打造亚洲合作的新亮点、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尽管两国目前的贸易合作还不够深入,合作共识还存在某些方面的分歧,但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贸易结构的优化以及长效沟通机制的设立等举措,中印贸易合作必将进入新的一页,这不仅有利于两国自身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