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思考

2019-03-19

城市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议》提出,广州要“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这是广州在新时代以新的作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中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战略部署。为此,要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文化引领优势,将广州打造为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促进人文湾区的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一、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优势

广州一直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中心地的区位优势,从古到今整个城市的发展都焕发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荟萃着岭南文化的精华。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建设欣欣向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些都是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优势所在,也是广州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有力地说明了广州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2017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1100亿,约占全市GDP的5.12%,成为广州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广州人均文化消费为5040元,在全国一线城市中位居前列①。目前广州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约60个,其中国家级园区(基地)16个,省级园区(基地)10个。

第一,在市场主体方面,目前广州拥有文化创意类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中广州占8席,其中网络游戏企业5家,位列全国第四。广州的文化产业很有优势,比如互联网龙头包括网易、腾讯微信、酷狗音乐、UC手机浏览器;文化旅游包括全国著名主题乐园长隆等,广州自家“花城”这张闪亮名片;动漫文化产业几乎占了每年广州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

第二,在文化产业交易方面,广州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简称“文交会”)于2017年首次召开,整合六大平台打造文化“广交会”,实现了文化节展由单一专业性向综合性展会的转变。2018年广州文交会以“丝路文化、人文湾区、魅力广州”为主题,突出创新特色,涉及文化金融、文化科技、影视、非遗、动漫等11个板块,开展了天河峰会、艺博会、非遗展、演交会、文化金融论坛、VR/AR展览会、“金牛奖”文化创意大赛、优创合影国际电影展等18场主题活动,组织约150场精彩活动,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万件原创艺术品、近千部演艺产品参加展示,300多名世界知名文化产业人士参加了高峰论坛等活动,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的签约,累计意向签约126亿元,文交会各节展直接成交22亿元,吸引100多万人次参与各项活动,线上阅读量达2000多万。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全国率先开辟了方案预售的营销模式,每年都会向全球征集纪录片预售方案,在市场活动环节中进行国际预售,14年来有100多部纪录片预售提案在活动中赢得了国际联合制作融资或引荐的机会,“中国题材”开始借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这一平台,成批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了文化“走出去”。

第三,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广州文艺作品持续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近年来,广州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开心超人”、绿怪文化“绿怪娘”、虹猫蓝兔动漫“疾风劲射”、启鸣动漫“鲁咖帝”等在香港国际授权展上大受欢迎;广州话剧《复活》《邯郸记》等赴俄罗斯和匈牙利演出;广州歌舞剧院受邀赴意大利演出歌舞《魅力岭南》;广州杂技剧院受邀赴韩国演出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29场;广州雕塑也成功实现“走出去”,许鸿飞个人雕塑世界巡展在3年多时间相继走过五大洲11个国家,等等。

第四,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2017年底,广州已有市级图书馆2个,区级图书馆11个,其中,国家一级馆12个(南沙是二级)。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总建筑面积达34.64万平方米,全市的藏书量达到2165.21万册,投入到公共图书馆的总经费达到46218.09万元,其中购书经费12164.78万元,投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共1245名。与2007年相比,10年来广州图书馆建筑面积增长287.35%,藏书量增长了148.02%,经费投入增长561.68%,购书经费增长556.14%。目前,广州市民平均每9.3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平均每人拥有1.49册图书②。

二、广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存量资源利用率不够高

虽然目前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二,但全市存量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例如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云集,但大学图书馆之间的互借功能仍障碍重重,大多只供在校师生享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不少资源闲置或利用效率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文化消费持续增长,但文化生产能力有待加强

近年来广州文化消费持续增长。2016年,广州人均观影次数为3.64次,已达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广州的图书消费也很强劲。在十年书香50城的统计中,广州包揽了冠军宝座。虽然广州的文化消费保持强劲势头,但文化生产能力却与其不相匹配。统计数据显示,广州2015年全年发行电影394部,但自身只拍摄了3部电影。从出版业来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州纸质报纸的销量大幅减少,而引以为傲的媒体中心也受到较大挑战。

(三)广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广府文化在全国本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流行文化率先得到发展,广府文化的影响力曾一度达到顶峰,粤语歌、广东影视等成为全国人民竞相传唱和追逐的娱乐形式。而广府文化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力,粤语和岭南文化在海外影响巨大。但是,随着中国各地整体对外贸易的成长,广州不再是对外联系的唯一窗口,因此,广府文化也不再一家独大,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其他地方的大众文化也开始快速发展,广府文化的影响力受到挑战。在对外宣传方面,广府文化的传播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文化产业中高端人才缺乏

广州文化产业从兴起到快速发展已经有20多年了,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和高校的合作机制没有很好建立起来。文化产业目前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管理不善等问题,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迫切需要创新文化管理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三、对策建议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州考察,专门考察了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并对广州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了要求。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要发挥岭南文化中心地的优势,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广州文化出新出彩。

(一)探索在广州建立“粤港澳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实验区”,在共建粤港澳“人文湾区”中发挥广州的枢纽作用

“人文湾区”是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的要求,包含了“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内涵,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广州一直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中心地的区位优势,从古到今广州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岭南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焕发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共建“人文湾区”中,广州要发挥岭南文化中心地的优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引领。可争取在广州建立 “粤港澳文化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取国家赋权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和体制限制,通过构建穗港澳三方政府、产业主体(产业界、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高校和智库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的协调机制,以“飞地”等多种形式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提升供给效率。在实验区内有序放开港澳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经营限制和文化产品进口限制,鼓励港澳电影、舞台剧、出版业、新媒体、体育等产业来内地发展及联合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交易活动。

(二)寻求制度创新,促进“湾民”文化认同,强化“大广州”作为全球岭南文化区域枢纽的国际地位

随着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便利的交通将促进大湾区城市间更紧密的联系,湾区各城市的市民对于“湾民”的身份认同也需要提上政策议程。而要实现“湾民”的身份认同,关键在于实现文化认同。粤港澳具有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因此,要创新大湾区“湾民”的管理模式,深化粤港澳跨境跨城合作,以“大广州”和香港为主体,共同形成一种以岭南文化为联结纽带的湾区文化合力,促进大湾区对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大广州”应作为一个包括广州和佛山中心城区在内的岭南文化核心覆盖地域,对接和强化“广佛核心都市区”,以此作为岭南文化枢纽,并提升广州的国际地位。

在湾区制度创新和文化认同上,一是可以面对民生实施统一的ID管理,使“湾民”或外来人口可以接受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福利,增强认同感;二是以“服务湾民”为原则,实现跨制度的资源整合,建立跨制度的空间共同体和高品质的一体化生活空间,合作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展演、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例如利用穗港电影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由广州和香港共同举办国际级的“岭南电影节”,使得“湾民”能享有跨境跨城的文化共享服务,强化“湾民”对于岭南文化、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构建在湾区乃至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带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广州应以数字技术为引领,以“互联网+”为支撑,以新型创意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加快“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文化创新”转变。为此,加强全市文化产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打造国际时尚创意产业高地和新媒体发展中心。

一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金融创新基础,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服务联盟,设立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资金,发展文化商业银行、文化互助担保服务、文化交易所、文化金融中介等,协同促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促进外汇管理便利化,推动文化产业跨境投融资和“走出去”,提高文化金融国际化水平。

二是主推动漫产业和网络游戏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香港、澳门和深圳的文化产业优势分别为国际会展和影视、现代演艺、数字创意,而广州的优势在于文化软件和文化旅游,尤其是在动漫产业和网络游戏产业方面,广州具有明显的优势。广州具有喜羊羊、奥飞动漫等著名动漫品牌,在网络游戏产业方面更是全国的游戏产业重镇。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收入已占据全球游戏收入的23%,其中广东省的游戏收入占国内游戏收入超过70%,占据了全国游戏产业的高地;广州和中山则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游戏产业重镇。因此,应大力发挥广州在动漫和网游产业方面的优势,打造动漫游戏产业之都,加强动漫产业、网游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而在文化旅游方面,广州近年来一直占据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旅游收入排名的首位,在文化旅游方面也是优势明显,可以在与湾区内其他城市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广州的旅游环境、人居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并将广州动漫、网游产品与广州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进行推广,创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做强做大动漫、网游和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强化广州在大湾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引领作用。

三是在广州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先行区”。广州应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契机,建立国家级的“对外文化贸易先行区”或“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加快文化产品、服务和文化企业的走出去步伐,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升广州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文化产业投资,提高文化品牌内涵,突出“广州制造”和“岭南文化”理念。拓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渠道,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国际重要文化活动、展会,提升广州展会的国际化水平。搭建文化会展交易平台,做大做强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会展中心。发挥南沙自贸区、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打造世界知名文化品牌商品展示、批发、零售中心。

四是以高端内容创作、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人才为重点,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为广州培育全球文化创意设计之城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打造彰显岭南文化影响力的地标建筑群

在中心城区的布局和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上,注意将建设城市文化生态与提升城市形象相结合,将岭南文化内涵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促进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功能相匹配。重点推动动漫游戏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版权交易中心、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影视基地、非遗传承中心、音乐基地、演艺精品工程、国家广告产业园、珠江国际慢岛(长洲岛)一江两岸文化产业带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特色小镇。

第一,进一步打造荔湾岭南文化风情区。荔湾区永庆坊经过改造后已成为具有岭南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集骑楼街、西关大屋、名人祖居、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于一体。下一步可考虑发挥整合相关资源,在荔湾区打造“三家巷·西关大屋”景区,将欧阳山小说《三家巷》中描述的西关大屋、岭南民俗如乞巧节等都有机融合,进一步保护、开发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在越秀区规划建设“东山大少·东山洋房”旅游风情带,以及利用沙面西式建筑集中的特点,打造沙面“欧风美雨”风情带,使其与荔湾区西关大屋风情带一起,形成广州旧城改造的亮点,在城市文化生态上注意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和文化的延续性,避免在旧城改造或新城发展过程中出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断裂”或者各自为政的“文化碎片”。

第三,围绕旧“十三行”商圈、北京路文化区、西关风情区、骑楼保护区、侨房保护区等历史文化遗存,加强骑楼、西关大屋、东山洋房等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开发,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工程,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重现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风韵和遗存。全力推进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创建,争取在2019年建成国内领先、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通过深度挖掘广州各区的历史和文化,赋予岭南文化鲜活的时代特征,打造多条不同特色的、探寻古代文明和近现代文明的文化旅游线路,例如“先烈路·红色文化”“黄埔港·海丝文化”“海心沙·时尚文化”等路线,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促进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通过政策和资源供给,支持弘扬以粤剧、三雕一彩一绣、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实现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对粤剧粤曲和“三雕一彩一绣”等面临的发展困境,鼓励院团和传承人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努力寻求以新的表现形式弘扬传统艺术,在剧目创作、舞台表现、运营方式、宣传形式上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措施,切实提高精品剧目的市场适应力。打造一批具有岭南传统习俗的特色文化社区,培养各种岭南艺术的民间传人,让那些具有岭南特色的优秀民俗文化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元素,营造弘扬岭南文化的人文氛围和建设城市文化生态的群众基础。

一是全景展示“广州品牌”。围绕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岭南文化、商都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深度融合广州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突出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推出一批震撼社会、触动心灵的精品力作,扩大历史文化名城、红色广州、千年商都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二是做大“文化广州”名片。下大力办好“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办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国际漫画节、国际粤剧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支持岭南书画节、星海艺术节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提升广府庙会、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营造“书香羊城”品牌。可考虑在广州举办国际电影节,扩大南派影视的影响力。

三是做强“红色广州”名片。广州作为近现代革命的发祥地,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资源,宣传爱国爱民情怀、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着力打造“红色广州”名片。

(六)以人为本推进文化建设,促使各项成果真正普惠于民

围绕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各项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必须回归到人文关怀,塑造人文精神。首先要继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广州”系列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提高市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综合性工程,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道德素养、法治观念、诚信意识和现代公民人格养成。

其次要建设“互联网+文化”智慧城市,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新高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数字化家庭、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美术馆等数字化文化网络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通道,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利、更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再次是完善各类群众文化供给设施,推动全民阅读,将实体书店纳入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规划。推动实体书店向城市文化空间和平台的新定位迈进,把书店打造成为新业态、新空间、新体验的城市文化高地和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多元化经营,探索“书店+”模式,采用“书店+美术馆”“书店+展览”“书店+旅游”“书店+餐饮”等形式,实现书店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把解决城乡之间图书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推进农村和基层群众开展阅读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营造更“有文化”的生活方式。

最后,要不断优化吸引内地及港澳、国际优秀人才的政策,提升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等综合服务配套的能力,增强来穗人员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融入感,形成“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认同标签。

注释:

①②黄宙辉.2017年广州市文化产指约1100亿占全市GDP5%[N].羊城晚报,2018-9-2.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
岭南文化名家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