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中国口音存在性思考
2019-03-19□叶丹徐慢徐溧
□叶 丹 徐 慢 徐 溧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它占据了在金融、贸易、教育和学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主导性语言地位。中国人民为“睁眼看世界”,学习英语的热情百年不曾减。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角色的演变,中国在这个多极格局的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交流工具,助力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与他国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为更好实现跨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中国一直很重视英语课程设置及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早在2001年,教育部明文要求从2001年秋季起,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乡镇所在地小学从2002年秋季逐步开设英语课程(教基[2001]2号文)。然而即使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中国大部分学习者实现“native speaker”的愿望似乎还是有些远不可及,“中国口音(Chinese accent)”也一直是被着力消除却依然无法摆脱的问题。可是,中国口音真的就是那么糟糕、那么受人嗤之以鼻的错误存在吗?
一、中国口音及世界多样化口音的客观存在
口音是指个人、区域或民族特有的发音方式,它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居住地域、阶层或者民族(《牛津字典》,2005)。口音天然具有个体差异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另外,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因受其从小习得的语音韵律、发音方法以及习惯性发音部位肌肉差异的影响,其英语口音也不相同。胚胎起源论认为婴儿尚在子宫时就已经开始认知学习母亲的语音。有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会用母亲母语的口音啼哭。法国婴儿哭起来是升调,而德国婴儿哭起来是降调,就像他们在模拟各自母语的音律轮廓。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定时期内,即使是在一个封闭环境下密切接触的一群成年人,他们的口音也并不会完全趋同(王悠然,2017)。因此,母语迁移影响下的多样化英语口音存在也是客观、不可避免的。全球有很多英语口音存在:瑞士口音、印度口音、日本口音、泰国口音、德国口音、法国口音、俄罗斯口音、韩国口音,甚至英美本土也是许多区域性口音,诸如伦敦口音、苏格兰口音、爱尔兰口音......。中国口音只是世界诸多英语口音中客观存在的一种。
二、口音并非国际交际的屏障
口音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并不是一种交际屏障性存在。Quora上曾有人提出过怎样看待亚洲口音的问题。许多网友认为相较于其他一些亚洲口音,中国英语口音更容易理解,中国英语者对大多数的英文单词发音,都比较清楚,容易理解。事实上,英语母语者并没有要求非英语母语者必须要有特别标准地道的发音,而更注重的是交流时的流利、顺畅,稍带点口音,反而可能更增加异国风情。这正如中国人面对会说中文的外国友人,并不会严格要求他们说一口流利、地道的普通话。听着他们带着母语口音说中文时,虽会觉得有些“洋腔洋调”,但还是会由衷地赞一句:“你的中文说得不错哦!”。
另外,多样化的口音就并不曾影响、阻断一个优秀的人或者民族去谱写华章。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用其韩国口音为世界和平发出响亮而有力的呐喊;德国总理默克尔用其德国口音为德国经济唱响发展的时代曲;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用其中国口音改写世界电子商务格局。种种标签式的口音,自信地告诉世界“我从哪里来”,让他们变得更加华光溢彩。多样化的口音就如多样性的文化带给了世界五彩的绚丽、繁华。因此,在跨文化国际交际中,口音并非交际屏障,能够用流利、正确的语言实现交流目的才是关键。
Jenkins(2000)提出的通用语核心理论,认为影响国际可理解性的核心部分是大多数的辅音、辅音群简化、元音的长短差异以及句子重音。通用语核心以外的部分(常被认为为地方口音),是不能称为语音错误的。张伶俐(2014)则提出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英语语音教学应该以国际可理解性为教学目标,应该鼓励学习者接触不同英语口音,提高其口音容忍度,增强对自己中国英语口音的自信心。
三、口音认同的实质是文化认同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哑巴英语”一直是英语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怎么让学习者开口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有自信说”。“口音”是现在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不敢说、害怕说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可是中国口音真的那么让人“羞于启唇”吗?为什么人们接受德国口音、法国口音,不曾嘲笑俄罗斯口音,客观看待日本口音,却要时常嘲笑中国口音、泰国口音、印度口音?究其根由,是世界对不同经济、文化、民族的不同态度。口音认同的实质是一种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美国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Eriksson)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重要理论,后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确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文化认同回答的是“我们是谁?”,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有意义的东西”。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 Huntington)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口音就是“我们是谁”的一种标志。
口音并非天然具有权威性,是社会评价让口音代表权威或被歧视(冯舒欣,2017)。口音歧视的本质是对发达国家、优秀民族或者更高社会阶层的认同,而对落后地区、底层阶级的否定。自卑于中国口音,究其根由,其实是对中国文化甚至亚洲文化的一种自卑和否定。文化否定,尤其是对自我文化价值、文化存在的否定,是对民族的否定,这会足以瓦解民族的精神信仰,摧毁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而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经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可被广泛接受和传播(《中华文化辞典》,2001)。因此,文化认同,尤其是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又是对民族文化的宣扬,以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软实力,屹立于世界之林。
四、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括文化形式认同、文化规范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层次,表现为群际分化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回归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深入化以及现代化色彩与全球化意识协同化(郭晓川,2012)。紧抓时代脉搏,增强中国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关涉民族尊严、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认同过程之中产生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文化自信又可以带来更高层面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文化功能作用发挥的显现,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及彰显。自信地用中国口音告诉世界“我们是谁”,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世界在接受法国口音、德国口音的同时,也应当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接受中国口音,摈弃口音成见,是对这种东方口音,乃至东方文化给予的真正应有的认同和尊重。在追求标准优美的英语口音的同时,也应当正确看待多样化口音客观存在的问题,以一种文化自尊、自信的态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中国口音的不自信,实质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不充分的表现;对中国口音的否认,本质是对英美霸权文化的维护。否定自我文化价值和文化存在,那是对自我民族存在的否定。因此,站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励化的时代洪流中,应当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五、结语
中国口音与英国口音、美国口音、德国口音等世界其他口音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口音并非交流屏障,实现成功交流才是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口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民族发展才是最终的话语权。自信地用中国口音告诉世界“我们是谁”,是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种推动。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