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吴雄志教授通魄汤治疗习惯性便秘体会

2019-03-19朱长庚

光明中医 2019年8期
关键词:味苦升麻习惯性

朱长庚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涩;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1]。西医便秘器质性因素多有直肠肛门病变、结肠病变、腹腔盆腔病变、全身性因素等;功能性便秘分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中医便秘与人体阳气、津液、气血关系密切;一般多责之大肠与脾胃,但与肺的宣降,肝的疏泄,肾的密藏均有关联。便秘与五脏相关,非独大肠尔;《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2];魄门的开启依赖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功能又与五脏相关[3]。人体之气的运行与水液代谢均不离上焦肺之宣降,中焦脾升胃降,下焦肝泻肾藏,五脏共同作用,才能调节水液气机的正常运行[4]。

习惯性便秘中青年女性多见,患者往往又不够重视,病程较长,病性顽固。此类患者平素多忧多思,郁怒不舒,久坐过劳,作息失常,正如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言:“谋虑神劳,动作形苦,嗜欲无节,思想不遂,饮食失宜,药饵违法,皆能致伤”;《诸病源候论》:“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5]。西医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并惯用或(和)依赖开塞露、番泻叶等泻药。病性多集虚、滞、郁、寒等为一体,应用单一通腑泻热、滋阴润燥、温阳通下等治法难以奏效,治疗起来颇为棘手。

通魄汤是吴雄志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的常用方。该方由生白术、生白芍、 肉苁蓉、枳壳、当归、大血藤、升麻、牛膝、瓜蒌子、黄芪、厚朴、威灵仙、苦杏仁、玄参、制大黄等组成。笔者有幸私学吴雄志教授,入无门医派,临证时效仿吴教授,常用此方治疗习惯性便秘,效果满意。兹对该方进行如下分析。

1 气血同补 健脾养胃

脾胃居中央,运化水谷精微,以灌四旁,内滋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肠道的蠕动,粪质的排出,依赖气血的鼓动推行,否则肠道停滞,粪质壅留。该方用大量生白术,张元素认为该药“能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 生津止渴……”;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言其“生肠胃之津液”。《本草正义》赞其:“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6];白术、苍术一类二种,古时不分,《神农本草经》独言术[7];且《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著作均未明言其通便作用;诸多医家亦仅言白术燥湿健脾,对其通便作用避而不谈。但《伤寒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最早记载用白术治疗便秘。又《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20世纪70年代著名老中医魏龙骧在《新医药学杂志》“医话四则”中明确提出:白术通便秘,开创了白术新应用的先河[8]。已故国医大师张志远亦提出“白术具有洁净府功能”[9]。名中医王幸福亦认为“白术生津润肠通便”,并认为“张仲景是第一个提出用白术生津通便的”[10]。又大量生白芍养血敛阴,《神农本草经》[11]言该药苦平,可益气;王好古言其“味酸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12];大量全当归和血活血,润燥滑肠;又黄芪甘温,归肺、脾经,可“补中生血,补肺气”[13],治虚损健脾胃,白术、当归、黄芪均味甘性温,可入脾补脾,益气升清,甘能补能缓能和,生用润可滋养脾胃清和之气,甘温之药是气的主要来源;又甘酸合用可生津润燥,如成无己所言:“酸甘合用以补阴血,降逆气,润肺燥”。三药和用,白芍与白术同用补脾;白芍与当归同用补血[14],共达气血同补,增水以行舟,健脾养胃之效。

2 升降并施 宣肺疏肝

肺在上焦,水之上源,主一身气的宣发肃降,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致大肠传导失司,易大便秘结;肝主疏泄,不及则肝郁不舒,过则木克土,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升降用药是根据中药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用于向上或向下病势趋向的病证。《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高下相召,升降相因”,临床上,结合病证和脏腑功能,升浮药与沉降药常配伍使用。枳壳味苦、辛酸温,归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厚朴味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效能燥湿消痰,下气除满[13];辛能散能行,可提脾之升清之力;又配伍升麻,味辛、微甘,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升举阳气之功,张元素认为升麻可补脾胃,是手足阳明引经药,能升发阳气到至阴之下;李时珍也认为升麻是脾胃引经药中最重要的一味药。牛膝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引血下行;朱震亨认为该药可引诸药下行。《本草备要》言:“威灵仙能行气,祛风;辛泄气,咸泄水,气温属木。其性善走,能宣疏五脏,通行十二经络”;《濒湖脉学》谓:“微辛不苦,性善通行,故得此名”。瓜蒌仁、杏仁均归肺、大肠经,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升麻、瓜蒌仁、杏仁可宣提引药上行,提壶揭盖,下病上治,腑病治脏;枳壳、厚朴、川牛膝、威灵仙疏肝之郁结,导气下行,共同推动粪质的排出。

3 寒温并用 温肾通腑

《医学正传·卷之六·秘结》言:“夫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结燥。”肾为一身之主,对脏腑各组织、对肠道起着温煦、滋养、推动作用,肾司二便,肾气亏虚,则五液不化,致肠道失调,而大便壅结;《金匮真言论》曰:“大便难,秘结,肾病也”。故补肾对治疗习惯性便秘亦有着重要意义。通魄汤同时应用肉苁蓉温补药和大血藤、制大黄、玄参苦寒药,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归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本品补阳而不燥,药力和缓,量少则不效,故肉苁蓉用量大;大血藤味苦性平,入胃、大肠经,长于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此药量大,钟于其活血散瘀之用,该药亦含有鞣质及大黄素。大黄制后味苦性寒,虽无生大黄峻下实热之力,无走而不守之势;但苦寒沉降,泻血分实热,荡涤肠胃,切合习惯性便秘之郁、滞病机。玄参味苦咸,性寒,可滋阴降火以通便。上药合用,寒温并举,温肾润肠,共奏通腑之功。

4 量大力专 药精效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中医有效之秘也在于药量。用量的大小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为宜,药物过量,过于病所;过轻,则药力不逮。“当辨证、选方、用药确定后,合理用量是疗效的关键所在……对量的运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能把握症、证、病之进退,准确而精准的用量,是一个医生成熟的标志。”[15]习惯性便秘,则因病程长,病性顽固,通魄汤诸药中生白术、生白芍、黄芪、当归、肉苁蓉、枳壳、川牛膝、大血藤用量多在30~40 g,量大力专,即补气生血又激荡肠道,推陈致新,以期效宏;而升麻、威灵仙、制大黄则在6~9 g,“提壶揭盖”用量轻灵,寓“四两拨千斤”之意。合理用量在病情,大小巧用才相宜。

5 讨论

该方集诸药个性之特长,达方之合群之妙用。笔者私学吴雄志教授,临床临证多用于习惯性便秘的患者,病程长者6~10年,短者1~3年不等,大便干结多3~7日一次,运用该方后多2周左右见效,患者甚是满意。西医对于习惯性便秘的治疗原则是改变生活饮食习惯、调整心理状态、积极寻找病因、严格手术适应症;治疗措施有生活和行为指导、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外科治疗。单一手段效果无保障,综合治疗效果又难尽人意,且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药物依赖性、结肠黑便病等。但通魄汤亦不是万能方,临证须因人、因病、因时、因体质加减应用,体质偏寒者加附片、巴戟天、菟丝子温补益精;气机偏郁者加柴胡、紫苏子、桔梗、莱菔子理气散郁,宣上升提;老年偏气虚停滞者,加党参、人参补气培元;津液偏枯者加火麻仁、玉竹等。日本当代著名伤寒临床大家矢数道明在《汉方临床经验精粹》一书中特意对“虚证体质者的习惯性便秘之汉方疗法”进行了问答:“若体质更加虚弱、血色不良,易疲劳,有时伴有腹痛者,可用小建中汤,能增强胃肠之力、缓和腹部紧张、从而促进排便……若冷症更强、全身有衰弱倾向者,则加入具有温热性能之效的附子后,可使肠道及手足变温、促进排便”[16],有很强的临床辨证指导意义。《黄煌经方医案》中“顽固性便秘案”亦使用小建中汤,旨在强壮患者整体体质以及虚弱的胃肠系统,即“见秘不攻便,强人健肠胃”之意[17]。如此,游于法内,不泥于方,唯求病愈尔。

猜你喜欢

味苦升麻习惯性
升麻的品种考证
雪莲花
老年习惯性便秘该如何治疗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大剂苦参治不寐
治疗顽固性头痛验方
矫味剂在掩盖中药苦味中的应用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