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财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019-03-19赵兴罗
●赵兴罗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的竞争,文化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软实力,因而要保持文化定力、增强文化自信。2018年8月21-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工作要求。中国传统财税文化则是自古至今先辈们在财政税收领域所有精神思想的凝聚,历史上许多优秀的财税文化思想观念、财税道德规范、财税人文精神、财税精神价值以及财税治理理念,都包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税文化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了思想源泉、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着财税工作的健康发展。构建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财税体系,迫切需要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的财税文化,深入发掘传统财税文化的精华,探究财税文化在新时代的历史价值,为当前的财税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这是财税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财税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新时代对传承和创新传统财税文化的要求及其实现路径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财税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学界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定义财税文化。从广义层面来说,财税文化是指人类历史进程中国家财税分配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财税物态文化、财税制度文化、财税行为文化和财税心态文化等层面;从狭义层面来说,财税文化是指在国家财税分配活动过程中,财税实践和财税意识活动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包括财税思想、财税道德、财税理论、财税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其中,财税思想、财税道德和财税理论是财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财税文化随着财税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财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中国财政历史上,早在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财政,我国史料中记载的“夏后代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①”,被学界视为早期的财政。由此,作为财政活动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财税思想和财税理念也随之产生,这种财税思想形成了财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财税文化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变革,从春秋时期实行“初税亩”的赋税制度开始,赋税制度和财税思想不断发展,财税文化的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扩充,并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
历史性。传统财税文化蕴含着财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其中,在历朝历代的治国理政中,有关传统财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会被下一代人所认同,进而逐渐融合和被同化。从意义上说,财税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遗传性,这就为后人传承历史上优秀的财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现实性和变异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到多种条件的综合影响。所谓的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或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条件总是具体的、变动的和多样的。财税文化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同样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并保持着与时代的同步发展。这是因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看,财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与时俱进,在新的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不断吸取借鉴其他部门、行业文化的经验以及国外先进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地对中华传统财税文化进行创新,进而将能够体现时代前进方向的文化内容作为自己的特征,这样,财税文化就具有了鲜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这就为新时代创新财税文化提供了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
政治性。自国家产生以来,财政部门都是作为国家重要的理财部门,担负着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的重任。具体来说,不论古代还是今天,国家的理财人员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都需要与财政资金的收与支(金钱)打交道,担负着组织财政收入、分配和管理好财政资金的职能,这些都要求相关的财税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政治素养。
纵观历史,财税文化自产生起,就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思维导向功能。财税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潜移默化地使财税人员接受共同的价值观,把思想、行为引导到实现财税事业的目标上来,为国理财、治财和用财。
第二,团队凝聚功能。通过塑造财税人员积极向上的共同价值观,在财税人员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内在的、深层的心理目标和精神力量,使广大财税人员的思想、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履行财税职能的总体目标上来,从而在财税人员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财税文化的团队凝聚功能。
第三,行为约束功能。财税文化对财税人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财税文化的行为约束功能来源于财税部门的文化氛围、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财税领域的群体意识、价值取向、奋斗目标、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这些都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加大,从而使财税人员产生心理共鸣,强化其自我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最终达到符合财税道德规范和财税治理理念要求的目标。
第四,振兴激励功能。当财税人员从内心认可共同的财税价值观念时,他们就必定为实现财税部门的共同目标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努力,积极向上的财税观念及行为准则会在财税人心中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进而激励他们为财税治理的共同使命而努力奋斗。
第五,形象美化功能。优秀的财税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财税部门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财政运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财税部门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良好信誉,这方面的影响自然可以成为财税部门巨大的无形资产。
上述财税文化的功能,对我国国家治理和公共财政改革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自古以来,历代先贤都以“天下为公、平等参政、共同富裕、社会和谐”作为财税改革的重要原则;以“克己奉公、公平正义、为民服务、正大光明”作为执政理政的财税道德;以“人文、求真、多元、合和”作为财税研究的思维方法。财税改革在时代变迁中也呈现出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例如,“轻徭薄赋、公平税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崇公抑私”是历代改革家的开源之策,等等,这些都为新时代财税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灵感,也为当前的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
二、新时代对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财税文化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此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②。”这两段话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变化的总结阐述,它表明,新时代呈现出三大本质特征,即主要矛盾转化、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新时代,构筑具有鲜明特征的财税文化体系、发掘财税文化内涵,是塑造财税干部的精神品质、提高思想境界、丰富精神生活以及促进财税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面对新时代的全新内涵和时代要求,财税文化也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
(一)主要矛盾转化,要求公共财政支出安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优秀财税文化的突出特色。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理财家,在治国理政中,强调以人为根本,按照人文关怀的思维取向,正确处理富国与裕民的关系。比如,管仲在理财中,就十分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的个性出发,制定理财的政策与措施。据历史记载,齐桓公问政于管仲:“安国若何?”管子回答说:“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敬百姓是理财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敬百姓”、让“百姓富”,才能“民不移”“民不偷”“民不苟”“民不憾”③。只有这样,国家的统治才能巩固,社会秩序才能稳定,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会增加。《管子》对这一观点表述得更为明确:“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故民爱可洽于上也④。”又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⑤。”从中可以看出,在管仲看来,处理国家大事,需要从人的本性出发,尊重百姓的意愿,合民心,顺民意,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具体的财税政策措施中。又如,孟子从儒家的义利观出发,强调重民,他认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⑥。”这一观点,强调了土地和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再如,唐代政治家陆贽根据儒家的正统观点,强调人君治国在于“明其德威”。在理财方面,强调要注重“以人为本”,他认为,“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⑦”。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包括理财)的根本,是要获得百姓的支持,而要获得百姓的支持,就必须要对百姓建立深厚的感情。他强调理财要“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人安则财赡,本固则邦宁⑧”。即是说,“财”对于国家固然重要,但百姓才是第一位,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财政收入才能源源不竭,社会才能稳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求在财税政策上,做到轻徭薄赋,取民有制,安富恤穷。
古人总结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理财思想,在当前依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治国理政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公共财政支出安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做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⑨”,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减税降费的政策,加大民生支出,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公共财政建设。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治国理财遵循新的发展理念
新时代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这要求理财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施治国理财政策。新的发展理念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协调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关系,在发展经济时要注重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注重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在中国传统财税文化中,不乏环境保护的财税文化理念。例如,根据《逸周书》的记载,远在虞夏之时,执政者就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态平衡问题,为此,执政者颁布了相关禁令,例如,进山砍伐禁止春季三个月;到川泽中捕鱼禁止夏季三个月;对农民也不要过度征发,以保证“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⑩”,保持财富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从而有利于天下人。除此之外,《周礼》中还专门设立了若干机构和官吏管理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战国时期荀子还提出了如何保持生态平衡,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提出的共享理念,要求治国理财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轻税政策。中国历代的财政实践表明,凡是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朝代,都出现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例如,两汉时期、隋朝初期以及唐朝历史上的盛世时代,都印证了轻徭薄赋与朝代兴衰的内在关系。
对于开放的发展理念来说,传统财税文化中也有树立全球理财观的理念。例如,清代后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开眼看世界。世界各个角落的数十个西方列强,忽然齐聚于中国,在他们强行掠夺中国各种资源的同时,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各种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善于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不应该因惧怕列强的强硬,就闭关锁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就需要走出去,而走出去则需要我们的文化被他国认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世界各国也在相互学习、互相影响和渗透。因此,在中西财税文化交往时,应当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全面系统地看待、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走好自己的路;另一方面,还必须树立全球理财观,善于借鉴学习发达国家有益的财税理论、政策与制度,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改造和应用。此外,还需要加强中华财税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进一步提升中华财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构建现代经济体系,要求实行财政民主和法治财政
财政民主是人民主权在财政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指在财政立法和财政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并尊重和保护纳税人在纳税活动中应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主权。在中国历史上,从秦汉到清末,封建社会的某些当政者或思想家同样也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例如,汉代的王充就认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意思是说,是否漏雨,屋檐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民间百姓最清楚,执政者要走出“庙堂”,多到民间去体察民情,听取民意,敞开大门接受群众的监督、检验和批评,让群众满意是执政者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唐太宗李世民亲眼目睹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到了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着的巨大力量,他说,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这都表明,他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治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还需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税和依法治财。依法治税要求征纳双方遵守税法,依法征税和依法纳税。依法治财要求依法管理财政收支,做到法治财政、民主财政和透明财政。依法治税和依法理财,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财政制度体系的一个基本框架。
以上简要分析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传承和创新财税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而高校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体,高校财政学科的课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财税文化的重要平台,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财税文化,高校责无旁贷。
三、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财税文化的路径
(一)更新理念,思想上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国家的魂,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要求财政税收专业的学生不应以熟悉西方的理论制度为时髦,而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及包括财政税收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财政税收史学课程的重要性,特别是从弘扬中国财税文化的视角来强调它的重要性。一是科学地认定这些财政税收史学课程的地位和应有的学时;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制度上要求财政税收史学教师都必须具备财政学科的基本素养,以便在财政学科课堂上能够运用自如地融入传统财税文化的内容。
(二)将中华传统财税文化融入高校财政学科的教学实践
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财税文化,离不开高校的财政学课堂。这是因为:第一,培养财税人才离不开财政学科的教学。财税专业培养方案包括了与财税文化密切相关的财税史学内容。财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财政学科的发展,财税文化是财政史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构造是一体两翼,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一方面,财税史学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实践过程和深刻的理论思维;另一方面,财税史是财税发展客观过程和历史经验科学的抽象与总结,是财税理论抽象的客观基础,是财税发展规律的思想反映。从教育理论和实践来看,财税专业的学生至少应当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即财税理论、财税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财税史学,这三大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来说,缺一不可。
第二,高校财政学科课堂是传承和弘扬财税文化的重要平台。财政学科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财税理论、财税思想和财税制度的重要场所和重要阵地。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通过教师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讲授,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财税学理论,面对面教学实践,更容易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学习效果和效率毋庸置疑是最高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财政学科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财政学科课堂成为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传统优秀财税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加强财税史学的研究和教学
第一,财税史学尤其是中国赋税思想史和中国赋税史本身就是中国财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国财税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平台,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高校加强财税思想史和赋税史的研究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财政税收学科专业素养,都离不开财税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培养学生重视财税史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财政思想与制度沿革的历程及其变革发展的规律。如果没有丰富、深厚的专业史学知识,其专业理论水平就很难提高,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税务国家的危机》中所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方面,像国家财政那样对大众命运具有如此大的决定性。在财政史中,可以最清晰地观察到各国脉搏的跳动,可以看到一切社会悲剧的根源;归根到底,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社会结构以及其政策所预备的行为等——所有这一切以及其他更多的东西都反映在它的财政史当中。”可见,财税史学在财税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加强财税史学的研究和教学,有利于提升财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
第二,重视财税思想史和财税史的课程设置。目前,除了少数的财经类院校开设财税史学类课程之外,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设置这类课程,加上财政史师资队伍青黄不接,状况堪忧。笔者认为,在财税学教学中,需要重视财税思想史和财税史的课程设置,除了加强对历史资料的占有、挖掘、梳理,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科学的判断和评价外,还应当加强财税思想史的研究与财税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相结合。
(四)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
财政史教学在课堂讲授时,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融入财税文化,丰富课堂教学。例如,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案例、影音资料以及历史图片等制作成幻灯教案,通过图片、影像等更形象、直观地增加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财政史学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上的财税文化有直观的体验。这里,尤其值得推荐的是实地参观财税博物馆。
参观博物馆是财政学科课堂教学的延伸,财税博物馆作为生动形象地记录财税文化的载体,对财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关自然和人类财税文化遗产实物的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的场所就集中于博物馆,财税博物馆不仅为学生学习财税文化提供具体的实物依据,而且还为弘扬财税文化提供了现实场所和方式。因此,如果条件许可的高校课堂,建议安排学生实地参观与财税历史相关的博物馆,例如,所在地在杭州市的高校可以参观国家财税博物馆,所在地在北京市的高校可以参观北京市税收博物馆,所在地在武汉市的高校可以参观武汉市税收博物馆,所在地在石家庄的高校可以参观河北经贸大学的发票博物馆,等等。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是开展第二课堂财税文化教育的理想场所,也是向学生进行财税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和交流沟通的最佳平台。
总之,中国传统优秀财税文化犹如一棵大树,根植于中华民族这方沃土,根深叶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当然,这些财税文化也犹如散藏在地下的矿脉一样,需要去努力探寻、挖掘、整理、提炼和总结,才能得到系统的、有规律的、有价值的财税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优秀财税文化,需要财税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勇担历史重任。■
注释:
①《孟子·滕文公上》。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③《国语·齐语》卷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④《管子》卷 22《国蓄》。
⑤《管子》卷 1《牧民》。
⑥《孟子·尽心章句下》。
⑦《翰苑集》卷 12。
⑧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⑩《逸周书》“文传”第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