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简·爱故事的解读
2019-03-19刘先清
张 丽 刘先清
(1 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54;2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301331)
本文尝试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作品《简·爱》中女主角简·爱的成长故事。这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847年,一经面市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扬,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女主角简·爱在成长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幼年时在舅妈家遭到轻视和虐待,随后又在寄宿学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她勇敢顽强地生活和成长;学成后独立生活,勇敢追求自由、独立和幸福。而简成长背后的强大动力来自不同层次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动力。本文作者把简的成长故事分成四个阶段,并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她在每个阶段的行为及背后作为动力的各层次需求进行分析解读。
一、简的成长与需求层次理论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小说主人公的经历亦可能是世人的经历。虽然《简·爱》不是自传,只是小说,但我们仍然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历经磨难的成长,想要找出成长背后的动力,而需求层次理论是合适的分析方法。
(一)简的成长故事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 世纪中期的英国,女主人公简的成长经历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舅妈里德太太家里生活的十年。这时她是寄人篱下的可怜孤儿,受尽了这个家里从主人到仆人的欺凌和蔑视,最终反抗导致被赶出了家门。但也是在这一阶段,简以自己弱小的身躯反抗了表哥约翰的毒打,以强硬的语言控诉了里德舅妈的虚伪与恶毒,她勇敢的反抗让对手们心惊胆战。第二阶段是在罗沃德寄宿学校生活的八年。学校生活的初期是比较悲惨的,食物缺乏,衣服也不足以抵御寒冷,最可怕的是校长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公开诋毁她是个爱说谎的孩子,还要求全校师生孤立她。这时的简感觉自己新生活的希望似乎已经破灭,在这所学校的生活如同在里德家一样痛苦。幸运的是,同学海伦和教师坦普尔小姐走进了她的生活,给了她关爱与友谊,简也学会了关爱他们,并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再后来学校改革,生活环境变得好起来,简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了这所学校的老师。这一时期在学校的生活由悲惨开始变得愉快而有意义。第三阶段是简离开了学校后在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师的日子。这一时期简追求爱情,追求生动有意义的生活,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但爱情上的挫折给这段生活画上了句号,简在得知自己深爱的罗切斯特先生有妻子的时候,选择了离开。第四阶段是简出走之后,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的故事。在这一阶段,简意外找到亲人,并继承了一笔不菲的遗产,她把钱在几个表兄妹中平分。也是在这一阶段,她拒绝了不爱的人的求婚,追寻自己的内心,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简的生活中有痛苦的忍耐,有顽强的抗争,有积极的追寻,也有慷慨的付出。简从依赖于人的可怜孤儿成长为独立自由并最终获得幸福的女性。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涉及衣食住行,也关系到家庭、友情、爱情及自己的感情和理想。人们生活的需求包含了从物质到精神的方方面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这些需求分为五个不同层次[1]35-46。
马斯洛认为第一层次为生理需求,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求,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对食物、空气、水、睡眠等的需求[1]35。毫无疑问,在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中,活下去是最基础的。假设一个人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极度缺乏,那么最有可能发生的是,他会首先寻求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让自己活下去。具体来讲,如果他生活中缺乏食物,没有安全感,没有关爱,也没有尊重,那么他想要食物的需求要比想要其他任何东西的需求都强烈得多。在极度饥饿的环境下,食物之外的其他东西都变成了次要的,自由、爱、尊重、哲学等等都会被抛在脑后,生命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食物上,并且推动行为。当然,现实社会中这种极端缺乏食物的情况并不常见。对食物的渴望一旦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就变得不再重要了,新的需求继而产生,成为行为的动力。第二层次是对安全的需求[1]39。比如人们需要生活稳定、有保护、有依靠、远离恐惧和焦虑、有法律和制度维护稳定等等。对于儿童来说,安全感通常来自父母和家庭。父母保护孩子的安全,使他们远离伤害,给他们安全感。同样地,家庭中的一些事件也可能剥夺孩子的安全感,比如家庭成员吵架打架、恶言相向、生离死别等,都能使孩子感到不安并陷入恐慌之中。比如孩子被父母抛弃而产生恨意,那是因为孩子渴望父母本该给予的安全和保护。对于成年人来说,安全感包含的范围更为宽泛,比如稳定的工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稳定等等。第三层次是归属感和爱的需求[1]43。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相应的满足之后,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就会凸显出来,成为需求的中心,推动行为。这时人会强烈地感受到需要朋友、爱人、妻子或者孩子,想要在家庭和群体中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这种爱和情感的需求是双向的,既包括获得爱,也包括付出爱。第四个层次是尊重需求,既包括自尊,也包括来自他人的尊重[1]45。人们希望自身是强大的,希望自己有能力做出成就,希望自己有勇气面对世界,希望自己独立而自由。同时,人们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关注、欣赏和尊重,渴望名誉和地位。最稳定也最健康的尊重是建立在能力和成就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简单地来自于地位和权力。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使之不断提高,实现自我的理想,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1]46。当前四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心中又常常会产生新的躁动和不安,他们想要成为自己最好的样子,音乐家一定要作曲,画家一定要作画,诗人一定要写诗,他们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忠于自己的本心,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个人自我实现的目标是不同的,有的人的自我实现可能是做完美的母亲,有的人可能体现为做优秀的运动员。
马斯洛认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些需求更多情况下是本能的、潜意识的,它们在主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推动了主体的行为[1]54。当然主体也可能由于经历某些事件或者通过相关的训练把这些需求提升到意识层面,有意识地选择满足某种需求的行为。马斯洛还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出现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或者适当满足以后,它的重要性和激励作用就会有所下降,进而由高层次的需求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但是高层次需求的出现,并不是要等到低层次需求百分之百满足之后。实际上,社会上大多数普通成员各层次的需求都是同时处在部分满足、部分未满足的情况下。例如,某个人的生理需求得到了百分之八十五的满足,安全需求满足率为百分之七十,爱的需求满足率为百分之五十,尊重需求满足率为百分之四十,自我实现需求满足率为百分之十,这些是同时存在的[1]53-54。
这种由低到高的需求顺序也不是绝对固定的,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和一些特殊的人身上也可能发生颠倒。比如,通常人们认为强大自信有自尊的人更有可能被爱,那些缺乏爱、想要获得爱的人就会努力表现出对自信自尊的追求,目的却是获得爱。再如,一些创造力很强的人,他们有着实现这种创造力的内在冲动,有时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甚至可以强大到跨越前面四层需求。还有一种需求颠倒的情况是,某种基本需求长期以来一直得到了满足,其重要性因为没有凸显出来而被低估了。例如,一个人从来没有受过食物短缺的苦,就可能低估食物的重要性,就可能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而轻易放弃食物这种低层次的需求。另外,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或者教育的影响下,认为某种理想、价值、标准等是高于一切的,就会在选择的时候,为了这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牺牲低层次的物质需求,甚至不惜牺牲生命[1]51-53。
二、需求层次理论下的简·爱成长故事
简·爱从一个无依无靠、受人欺凌的孩子成长为有学识的并可以自食其力的独立女性,再到勇敢追求爱情的女人,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很多曲折和苦难,但她似乎有着强大的力量与命运抗衡。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简的成长故事,可以得出简在生活各个时期的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即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下凸显出重要性并成为推动简做出不同反应的动力。
(一)在里德家:忍耐与抗争
简从小生活悲苦,父亲是个穷牧师,母亲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嫁给了他,但他们婚后才一年,便双双染上斑疹伤寒,相继去世。还是小婴儿的简被送到了舅舅家寄养。舅舅对简很疼爱,可惜舅舅很快也去世了。舅舅临死前要舅妈承诺照顾简,舅妈答应了,但是舅妈是不爱简的。小说中简被关在红房子的那一章里写道:
“他是我的舅父——我母亲的哥哥。他收养了我这个襁褓中的孤儿,而且在弥留之际,要里德太太答应,把我当她自己的孩子抚养。里德太太也许认为自己是信守承诺的。可是她怎么能真心喜欢一个不属于她家的且在丈夫死后同她已了却一切干系的外姓人呢? 她发现自己受这勉为其难的保证的约束,充当一个自己无法喜爱的陌生孩子的母亲,眼睁睁看着一位不相投和的外人永远硬夹在自己的家人中间。对她来说,这想必是最恼人的事情了。”[2]13
这一段的叙述可以当作是年幼的简被关在红房子时的思考,也可以当作是故事的叙述者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回忆当时自己和里德太太的关系。在不爱自己的舅妈家里生活,简受尽了委屈。舅妈嫌弃她,表姐们蔑视她,表哥侮辱和毒打他,仆人们也卑鄙势利,不喜欢她。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简逆来顺受,不管受到怎样的对待,都耐着性子,默默无声。是什么让简忍耐着这样的生活呢?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找到答案。在需求层次理论中,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人要活下去,必须要有物质的基础;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需要生活稳定,有保护和依靠。年幼的简自己是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她所有的物质生活基础都来自自己寄居的里德太太家。在里德家生活的整个过程中,简都没有提及食物等基本物质的缺乏,因此可以说,简的第一层次需求是得到了满足的。简在这个家里,远离了自然和社会中可能的危险,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这个家里的成员中,表哥经常在语言和身体上攻击她,舅妈常常装作看不到自己的儿子在欺负简,舅妈提供的并不是一个母亲的全心全意的保护。有理由认为,简的安全需求在里德家得到了部分的满足。而这两个层次需求的满足或者说部分满足,是简在里德家能够逆来顺受的原因。虽然简也会羡慕舅妈和孩子们的亲密关系,也渴望有人关心爱护,但是相比于第一和第二层次的需求,第三层次爱的需求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在实施行为时,有时对动机的意识程度是很高的,即明确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有时则对动机的意识程度相对较低,自己并没有想过或者不太清楚自己的动机是什么[3]。为了活下去,简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本能地选择和习惯了忍让,这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作为动力推动行为的结果。
然而到了第十年,简却反抗了。那一天简独自躲在窗台上看书,表哥约翰找过来,打骂她。约翰说:
“你靠别人养活,你没有钱,你爸爸什么也没留给你,你应当去讨饭,而不该同像我们这样体面人家的孩子一起过日子,不该同我们吃一样的饭,穿妈妈掏钱给买的衣服。现在我要教训你,让你知道翻我书架的好处。这些书都是我的,连整座房子都是,要不,过几年就归我了。”[2]7
约翰用书砸中了简的头部,简应声倒下,脑袋撞在门上,淌出血来。这时,简开始了疯狂的反击,她骂约翰是个暴君,发疯似的同他对打起来。为什么前面九年都是默默忍受,这一次却敢于反抗了呢? 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这是最合理的反应。简在前面九年的逆来顺受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作用下的行为,这些需求对当时的简来说还是本能的、无意识的。这一次表兄约翰的打骂却把这些本能的、无意识的需求的重要性摆在了简的面前,他言语威胁要剥夺简生活的物质基础,他拳脚相加威胁到简的生命安全。如果没有了里德家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简无处可去,活下去都不可能;脑袋上的口子淌出了血,疼痛难忍,生命正在受到威胁。简当时的恐惧心理已经达到了极限。在生存和生命受到直接威胁的时候,生存的物质需求和生命的安全需求成为了此刻最重要的、超越一切的动力,此时简是出于本能地(也是有意识地),要捍卫自己的活下去的权利。这时候的反抗是竭尽全力、毫不畏惧的,简大骂约翰是个暴君,是个杀人犯,并且拼了命地和他对打起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反抗的行为是为了维护自己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合理的行为。
在和表哥冲突之后,简在里德家和寄宿学校分别受到了来自舅妈和校长的公开诋毁,这两次言语上的攻击都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是她的反应却是不同的。简对待公开诋毁的不同反应也是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的。
里德太太对简的公开诋毁发生在简和表哥约翰的冲突之后,决定将她送去寄宿学校之时。寄宿学校的校长来访,了解简的情况。校长先和十岁的简进行了简单交流,问简年纪有多大,是不是听话的孩子,对地狱有什么看法,是不是早晚要做祷告,读些什么书。虽然读者能够感觉到校长在之前肯定和里德太太有所沟通,并且对简已经有些偏见了。但是幼小的简还没有察觉出这种偏见,她在里德家受尽委屈,每个人都觉得她是个坏孩子,她以为自己在这个外来的陌生人心里起码没有坏印象,甚至觉得他是个身材高大的“绅士”[2]29。校长在和简短暂交流后就和里德太太说起话来。而这时里德太太当着简的面向校长表达了她的失望,她说:“这个小姑娘缺乏我所期望的人品和气质,我乐意恭请校长和老师们对她严加看管,尤其要提防她身上最大的毛病,一种说谎的习性。”2[31]简一直以来都害怕里德太太,讨厌她,因为简觉得她生性就爱刻毒地伤害自己,自己不管怎么样赔着小心顺从她,仍然会受到鄙夷。而这一次,里德太太当着陌生人的面诋毁她,说她爱撒谎,她十分伤心。新来的这个陌生人是寄宿学校的校长,代表着简的新生活。本来简还隐隐期望着这个人对自己没有坏印象,里德太太的这番话无疑是在她通往新生活的道路上设置了障碍,让校长觉得她是个工于心计、善于撒谎的坏孩子。简忍不住流下了痛苦的眼泪,然而她并没有当着校长的面回敬和反驳里德太太,或许是因为年幼,无力反驳,但更可能是出于对新的学校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来基本生存条件的保证。此时她基本已经失去了以后在里德家生活的可能,不能再失去在学校生活的可能。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基本的生存条件是她本能要保护的,校长虽然受到里德太太话语的影响,对简有了不好的印象,但他将要主宰简的将来。一个十岁的孩子,必须要有所依靠才能生活下去;生存和安全这两个最基本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从里德太太手里转交到了校长的手里,简不愿也不敢再进一步破坏自己在校长心里的印象,所以她不敢反抗,只能落泪。随后,校长离开,房间里只剩下了简和里德太太。这时简回想着刚刚发生的一幕,里德太太和校长的谈话回响在耳边,一腔不满之情在胸中燃起。简和里德太太目光相遇,彼此充满了恶意,她向里德太太发起了进攻。简愤怒地向里德太太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控诉了里德一家的虚伪,她说自己不是撒谎的人,里德一家才是,说要让别人知道里德太太是冷酷卑鄙的人。简在说这些的时候情绪激动,整个身体都颤抖起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简此刻要保护的是尊重需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尊重是第四层次的需求,既包括自尊,也包括来自他人的尊重,表现为对自我的认同,希望自己强大自信,独立自由,还表现在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赏。尊重需求排在第四位,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与归属感和爱的需求之后。通常来讲,需求的满足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或者适当满足之后,不再是需求的中心,继而高层次需求的重要性才凸显出来。但是在此刻,简用语言反击里德太太,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在前三个层次的需求都基本被剥夺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需求满足的颠倒。不同层次的需求关系本身是动态的,可能因为个人所处环境或者个人注重的重点而不同[4]。简在里德家没有得到爱和归属感:舅妈并不爱她,反而放纵自己的孩子蔑视她、欺负她,仆人们趋炎附势地说她是个讨厌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简几乎没有和任何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第三层次的需求几乎是没有一丁点儿的满足。第一层次的物质需求和第二层次安全需求曾经是得到了里德家的满足或者部分满足,但随着简将要被送往寄宿学校这一决定的做出,她在这个家里已经没有任何依赖可言,剩下的只有多年积累的委屈和憎恨。这时的反抗已经无所顾忌,简疯狂嘶吼着表达出了心中的愤怒。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简自己也很痛苦,泣不成声,但内心却“已经开始感到舒畅和喜悦了,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奇怪的自由感和胜利感”[2]34。这种感情是对自己的认可,简从中体会到了独立和自由,简维护了自己长期以来被践踏的自尊。
(二)在罗沃德学校:屈辱与成长
与反击里德太太从而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同,简后来在罗沃德寄宿学校受到公开诋毁时,却只是流泪和忍受。简到了学校不久,校长来视察,对全校师生讲话。校长提到简的时候说:“你们必须提防她,不要学她的样子。必要的话避免与她作伴,不要同她一起游戏,不要与她交谈。”[2]63他说这个孩子比“小异教徒还坏”“是个说谎者”[2]64。校长还命令简在凳子上再站半个小时作为惩罚。而这一次,简并没有歇斯底里地发作,而是就那么高高地站着。虽然之前在同学海伦被惩罚的时候,她曾经说过不能忍受这样的耻辱,但这时却忍了下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能够非常合理地解释简这时的行为动机。这个学校,现在是她赖以生存的地方,离开它自己将无处可去,生存会受到威胁,安全感更得不到满足。而更高级的需求,比如爱和尊重,并没有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感需求来得迫切。所以,幼小的简满怀委屈却又本能地容忍了校长对她的不实诋毁,以满足更低级和根本的前两个层次的需求。
简在罗沃德寄宿学校生活了八年,其间学校因为斑疹伤寒热爆发而受到社会关注,重新制定了校规,改善了伙食和衣着。一些富有爱心的社会人士也来协助管理学校,学校管理的理念也从粗暴和严厉变得更加人性化,增强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注。这所曾经严苛可怖的学校变成了一所真正有用的、有益于学生的学府。简在那里做了六年的学生、两年的老师。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在这所学校简首先得到了生理需求的满足,包括食物、衣物、居住等,并且生活也稳定,远离了恐惧,在第二层次安全需求上也得到了满足。物质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便不再是被关注的中心,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出来。与曾经在里德太太家里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求而不得不同,简在经历了种种不幸之后,终于在罗沃德学校找到了爱与归属感,获得了自尊与尊重,并努力地使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那种人,努力奔向自我实现。
在学校,简交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朋友,同学海伦。两人的友谊开始于简被校长诋毁后站在耻辱凳上的时候。那时候简感到十分委屈,却又不敢反抗,她呼吸困难,喉头紧缩,海伦走过她身边,抬起了眼睛,并给了一个微笑。海伦的目光和微笑给了简异乎寻常的强大力量,这力量给了简坚定地站在凳子上的勇气,她最终挺过了这一关。海伦的微笑是她们之间友谊的开始,这是简的生命中从未有过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她们的友谊也逐渐加深。她们一起讨论对世界的看法,她们一起接受她们深爱的坦普尔老师的教诲,她们相互扶持。海伦临死的时候,简陪在她的身边。简得到了海伦的友谊,也懂得了付出爱。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这是个体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就是第三层次中归属感和爱的需求。这所学校里另一个对简来说十分重要的人是温柔善良的老师坦普尔小姐,她不仅是简的朋友,还担当了简的母亲的角色,给予简爱护和指引。有坦普尔小姐的日子,简对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了热情。与坦普尔小姐的友谊也给予了她爱和归属感需求的满足。而同时,简认为:“我喜欢有些课程;我希望超过所有人;我乐意使教师尤其是我所爱的教师高兴,这一切都激励我奋进。”[2]83简充分利用学校所提供的所有有利条件,努力学习,终于一跃而成为了班里的第一名,后来又被授予教师职务,并在学校满怀热情地做了两年老师。这时的简,维持生存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这些层次的需求便不再是推动行为的主要动力,而第四层次尊重需求和第五层次自我实现便成为推动简的行为的主要动力。简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一方面是获得自己和他人的认可,让自己成为这个世界上有能力、有价值、有用处的人,获得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另一方面,这也是努力达到自我实现这一需求的满足。她要通过学习和工作,发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划分出的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对于这时候的简来说,都依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本来简对这样的生活是满怀热情的,在学校物质生活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有朋友海伦和关爱她的老师坦普尔小姐,有了归属感和爱;良好的教育及喜欢的工作,也可以追求自尊和自我实现。但是坦普尔小姐后来结了婚,迁往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她一走,那种已经确立的使罗沃德有几分像家的感情和联系,都随之消失。”“我的心灵丢弃了我从坦普尔小姐那儿学来的东西,或者不如说她带走了我在她身边所感受到的宁静气息。”[2]83坦普尔小姐这一走,带走了简在这里获得的归属感和爱。而简在这里获得的尊重和自我实现,也随着坦普尔小姐的离开变得没有了根基。此时,基本需求对简来说已经不再是威胁,因为她已经长大成人,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已经让她获得了自食其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而更高层次的需求驱使她采取行动。罗沃德学校里已经没有了爱和归属感,谈不上自尊和自我实现,简对这个只能满足其物质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地方充满了厌倦。她遥望远处的山峰,记起了这个世界无限广阔,她要到新的世界里去追求希望,去追求爱和归属感,去追去人生的真谛。于是简离开了罗沃德,去到了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师。
(三)在桑菲尔德:爱与自尊
当简在桑菲尔德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枯燥的生活又让她痛苦起来。这里虽然“十分安全”[2]108,但对简来说,平静的生活已经毫无意义,她想要掌握比现在更多的实际经验,接触比现在范围内更多的与她意气相投的人,熟悉更多类型的个性,这是对归属感和爱的追求。她想要超越平凡女性的日常,发挥自己的才能,像男人一样有用武之地,这是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此时的简在桑菲尔德躁动不安,因为她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此时简的心理感受,也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做很好的解释。当一种需求长期得到很好的满足的时候,它就不再处于人们关注的中心,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简在桑菲尔德一直过着物质满足,安全不用担忧的生活,内心自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后罗切斯特先生回到桑菲尔德,他们在经历了种种曲折之后相爱了。然而当简和罗切斯特就要举行婚礼的时候,惊人的秘密被揭开,罗切斯特先生竟然有一位活着的妻子。这一打击对于简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最终她不顾罗切斯特先生的再三恳求,只带了自己的二十先令,离开了桑菲尔德和自己心爱的人。这一次出走没有任何事先准备,没有找好工作和栖身之处,也没有足够的金钱储备,简失去了物质的来源,失去了安全的保障,同时也失去了归属感和爱。是什么让简敢于冒险失去这些她曾经渴望和珍惜的东西?是尊重。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会中的人需要自己对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可。这一需求排在第四层,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之后,但并不是说满足需要时一定要从最低层次充分满足后才能开始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有时候,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人的心中的重要性可能发生颠倒,从而影响行为的选择。需求层次颠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人有更高的理想、更高的社会标准、更高的价值观等。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甚至可以放弃其他的一切。简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很多不幸,里德太太和寄宿学校校长都曾经公开诋毁她,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使她极度渴望尊重。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已经使她的内心变得坚决而强大,她要维护在自己心中无比珍贵的自尊心。她不愿意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做罗切斯特的情人。她更不愿意自己看不起自己,她要做一个独立的、不依附于任何人的人。对于这次出走合理的解释是“简离开不是因为罗切斯特欺骗了她,那种欺骗很容易解释和被理解,她离开是因为她不愿以情人的身份和他住在一起”[5]。此刻尊重的需求战胜了其他所有的需求。虽然她和罗切斯特深爱着彼此,渴望留在彼此身边,但是为了自尊,她流着泪也要离开。而离开之后物质生活是否能得到保障,是否会遇到危险,对此刻的简来讲,根本都不再考虑范围之内。这时的简心里只有自尊这一样最迫切需要的东西,所以她不顾一切地、牺牲掉其他所有的需求,出走了。
(四)出走与回归
出走后的简经历了种种挫折后,居然意外继承了一笔两万英镑的遗产,她把这笔遗产平均分成四份,自己只留五千英镑,其余三份给了表兄和表姐们。简这样做是有着充分的理由的:她需要爱。简自幼失去双亲,在舅母家寄居时只得到了物质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严重缺乏爱。故事一开始就是里德一家在温暖的炉火边享受美好的家庭时光,而简却被排斥在外,这让读者很容易想到这小孩子会多么渴望家庭温暖和被接纳[6]。后来她在学校找到了可以爱的朋友和老师,但都相继离开了她的生活;在桑菲尔德找到了爱人却又不能爱。现在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表兄和表姐们,她要用自己继承的财产来表达对他们的爱,因为他们给了她家的温暖。同时,当有了这笔钱,她也有了更为稳定的物质生活基础,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简的故事发生的十九世纪中期,而就在1847年,英国因为铁路过度扩张而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经济下滑,无论是两万英镑还是平分后的五千英镑,都是足以让生活富足无忧的一大笔钱[7]。这笔钱使简有了稳定的物质保障。当表兄向她求婚,要她一起去传教时,她发现自己并不爱表兄,而是仍然深爱着罗切斯特先生。后来,简得知罗切斯特已经因为一场大火失去了财富和健康,而他的疯妻子也已经在大火中丧生。这样的情景已经不会再威胁到简得自尊。而她和罗切斯特依然相爱,她最终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成为了他的妻子,照顾他。简在没有失去自尊的情况下重新找回了爱。他们后来的生活,小说没有再详细叙述,但是根据故事的走向,可以猜测为简照顾家庭,帮助爱人恢复健康,也可能还有简继续她的教育事业,但一定都是对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三、结语
小说《简·爱》中,女主人公简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她都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敢面对。童年时代的忍耐与反抗,成年以后的追寻与抉择,简对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反应都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寻得恰当的解释。简在里德太太家和在罗沃德寄宿学校的初期,生活的需求停留在最基础的物质和安全层面,没有爱和归属感,更别提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个时期的简虽然勇敢却也悲惨。随后有了同学海伦和老师坦普尔小姐的友谊,体会到了爱和归属感,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她获得了自尊和自我实现,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再后来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简更是体现出了自己的魅力与独特之处,生活变得熠熠生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都有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在潜意识层面或者意识层面很大程度地左右了人们的行为。当人们为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挣扎的时候,生活通常是悲惨无光的,只有有了归属感和爱,有了尊重,有了自我实现,生活才会变得生动和闪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