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年抗战”的学理依据
——基于“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观点之争的分析

2019-03-19孙宜芳

长白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起点

孙宜芳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33;2.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70]

中国的抗日战争到底是多少年?这个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出现的争论,至今已持续30多年。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尤以八年和十四年的观点最为常见。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2017年1号函件),要求“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该函一出,立即引起理论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分别从不同视角解读“十四年抗战”的文章也随之频见报刊网络。为了更好地理清“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依据与理论支撑,我们有必须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正视“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根源,以便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更加科学地认识“十四年抗战”的问题。

一、两种不同观点的形成及其争论态势

“八年抗战”的观点将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在党的官方文件或者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著作里,曾经出现过“八年抗战”或“抗战八年”等字眼。从现有资料来看,最早提出“八年抗战”观点的是毛泽东。他在1938年5月撰写的《论持久战》中指出:“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1]439毛泽东曾经主张把卢沟桥事变作为抗战的起点。这样算来,到1945年日本投降,也就是抗战八年。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毛泽东从重庆返回延安,给延安干部作“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也提到:“抗战八年,大家一致打日本。”[2]115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64年7月9日所撰写的“从历史来看亚非拉人民斗争的前途”一文中又提到:“在八年抗战中间,我们军队发展到了一百二十万人。”[3]383应该说,毛泽东所说的“八年抗战”或“抗战八年”,对理论界的“八年抗战”观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抗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没有人对此产生过怀疑。

“十四年抗战”的观点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其产生受到了日本1950年代“十五年战争”观点的影响。当时有日本学者把日本从1931年发动“满洲事变”直至败亡的时间称为“十五年战争”。“‘15’是虚岁,‘14’是实足年龄,说的是1931—1945年。”[4]也就是说,“十四年抗战”观点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从1931年算起。还有学者拿出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5]1034,作为自己观点的支撑。“十四年抗战”观点一出,随即引起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究竟是八年还是十四年的分歧与争论。

从国内学者的争论态势来看,两种不同观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大体来说,“八年抗战”观点认为,抗日战争应该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以毛泽东所说的“抗战八年”或“八年抗战”的论述为依据,认为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才进行战时动员,中国政府才开始正式抵抗。“十四年抗战”观点也拿出毛泽东的观点为依据,并着重分析了历史史实,认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已经开启了抗日战争的起点。尽管当时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地区的人民已进行了积极抵抗,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两种不同观点的理由表明,二者是基于不同考察视角(特别是考察不同历史事实)得出的不同结论,同时又都具有一定道理。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学者就提出“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并不矛盾且都是正确的说法。[6]虽然这种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又没有明确指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仅仅从争论理由为出发点去判定抗日战争究竟是八年还是十四年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充其量也是为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态势增添一些现象材料,无法把握住分歧的实质所在。因此,分别考察“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种不同观点的形成根源,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两种不同观点产生的思想根源

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7]544既然双方都把毛泽东的说法作为自己的论证依据,这样看来,只要我们分别具体考察毛泽东关于“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具体陈述,特别是考察毛泽东谈及两种说法的“那个时期的需要”,便可以尝试从中得出两种不同观点产生根源的启示,并为认识两种观点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表面看来,毛泽东确实曾经提出过“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种不同观点。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起点的问题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答案?为了解答这个疑惑,下面,我们将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分别分析“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具体话语的真实意蕴,尝试弄清毛泽东的真正观点。

对于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从具体语境上看,这句话是在强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意指中国的抗日,更为具体地说,是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而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所说的“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却具有不同的特定语义,毛泽东在后文作出了解释:“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1]439“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1]439毛泽东的解释表明,“一周年纪念”,是对全民族抗日的纪念,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纪念,即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民族抗战的纪念。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直截了当表明了这一点:“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352简言之,毛泽东所说的“八年抗战”,是指发展到全国全民族抗战、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阶段的抗战。

再来分析一下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中所提到的“抗战八年,大家一致打日本”。要准确理解这句话,还是要将它放在具体语境中。毛泽东之所以说这句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讲清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团结的追求。他说:“我就向国民党的代表说:从九一八事变以后,就产生了和平团结的需要。我们要求了,但是没有实现。到西安事变以后,‘七七’抗战以前,才实现了。”[2]1158讲完这句话,毛泽东才指出“抗战八年,大家一致打日本”。仔细分析毛泽东的整段话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即是强调抗战八年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是“大家一起打日本”的历史时期,这里的“大家”指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抗日力量,也就是说,抗战八年专指“到西安事变以后,‘七七’抗战以前,才实现了”的全国人民开启的全面抗战的历史时期,而这个新开启的历史时期绝对不是1931-1937年的历史时期,只能是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

概括起来,毛泽东所说的“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是在不同语境中对不同问题的分别考察,具体所指具有明显区别:前者显然强调的是中国人民特别是东北地区人民开启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起点,而后者更具体强调的是,中国开启了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全面抗战新时期的起点。简单点说,前者强调的是事件的“历史起点”,是历史事件;后者强调的是事件发展到的新的“历史时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新阶段。因此,毛泽东所说“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并不冲突,而是针对不同语境、不同历史时期谈到的两个不同问题,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此分析,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毛泽东既承认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又认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启了抗日战争新时期,是为1937-1945年的“八年抗战”这一历史时期的观点了。

弄清毛泽东关于上述两个不同问题的分别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理清“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这两种不同观点的产生根源,而且还可以为我们判定抗日战争究竟是八年还是十四年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既然毛泽东也承认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就开启了抗日战争,我们也就应该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就应该是十四年。再具体一点说,只要承认东北人民是中国人民,只要承认局部抗战属于中国的抗战,也就等于承认1931年就开启了抗日战争的起点。所以,“十四年抗战”不仅符合毛泽东的观点,也符合1931年中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开启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史实。

三、对“八年抗战”观点与毛泽东观点异同的辨析

再把关注焦点转移到“八年抗战”的观点上,可以发现,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继续坚持“八年抗战”观点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却又不得不承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便开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事实。这一问题,看似与毛泽东的两种不同说法颇为相同,但事实却有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就在于历史环境发生了变化。必须依据历史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和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八年抗战”观点与毛泽东观点的不同之处。为了准确理解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毛泽东为何对“历史起点”与“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

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明确提出“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他在1940年1月所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第四个时期就是现在的抗日战争时期。”[1]703指的是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为何毛泽东会有如此划分?如果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就无法帮助我们弄清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观点,也就无法为我们准确辨析“八年抗战”观点与毛泽东观点不同之处提供理论依据。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由于国民党的“围剿”,迫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反“围剿”和土地革命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毛泽东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时期看成是土地革命时期,而并非抗日战争时期。当然,应该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与一切帝国主义的海陆空军,反对进攻红军,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8]33-334面对国民党的“围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仍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前往东北地区组织开展抗日斗争。“还在一九三三年,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在停止进攻红军、给民众以自由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之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抗日协定的宣言。”[1]362周恩来曾经对这一时期党的主张进行过说明:“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有五年多时间。国共两方面的斗争的中心,是抵抗日本侵略还是不抵抗日本侵略。我们这方面,在全国人民面前所提出,是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9]191但可惜的是,国民党并未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仍然坚持大规模“剿共”,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1936年底发生了西安事变才得以改变。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才转移主要精力,与国民党合作开启了抗日战争的新阶段,即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的历史时期。

弄清了毛泽东为何把1937-1945年划分为特定的抗日战争时期,也使得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八年抗战”观点的理由。应该看到,毛泽东虽然在文字上或语言中提到过“抗战八年”或“八年抗战”,但这是讲 1937-1945划分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八年抗战”,并没有否定1931年中国人民开启了抗日战争的起点这一事实,更没有否认中国人民于1931至1937年6年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认识到这一点,才不至于混淆毛泽东所说的抗战“历史起点”与抗战“历史时期”的不同之处,才不会拿“历史时期”否定“历史起点”。所以,“八年抗战”观点在坚持自身意见的同时,又承认1931年中国人民开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现象,与毛泽东当年既承认1931年就开始了抗日战争,又提到“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毛泽东是对两个不同问题的分别考察,强调的是不同历史事件的区别,而“八年抗战”的观点明显地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逻辑混乱。

上述分析可见,从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视角来看“八年抗战”的观点,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抗日战争到底多少年这个问题上,理解其观点并不等同于就赞同其观点。同样,认识到了毛泽东所说的抗战“历史起点”与抗战“历史时期”的不同之处,也不等于“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都是正确的。实际上,只要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与“历史时期”有着清晰的认识,就可以为进一步深刻理解1931年中国人民就开启了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实,进而深刻理解“十四年抗战”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

四、对“八年抗战”观点的评析

认识清楚“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观点产生的根源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八年抗战”的基本观点,可以发现,其中确实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八年抗战”的主流观点认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中国才进行战时动员,才开始正式反抗,才开始全面抗战,因此,1937年才开启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说,这种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还需要认识到,由于这种观点高度强调全面抗战才算抗战,强调当时代表中国政府的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才算抗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1931-1937年期间东北地区中国人民的抗战,忽略了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所做的贡献,甚至忽略了中国共产党最早抗战的历史事实。其实,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时,国民党就采取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10]如果按照只有代表中国政府的国民党政府的抵抗才算抗战的话,那么,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是从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战役算起,也不应该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

还有学者认为,“抗战八年的这个习惯完全是历史地自然形成的。”[4]不能否认,因为各种习惯的因素,可能会促使当时人们在口头或心理上产生这样一种对抗战的认识:1938年7月,抗战1年;1939年7月,抗战2年;1940年7月,抗战3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于是抗战八年就形成了。这一观点紧密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一观点也会让人产生疑惑:一是哪个地方的人民形成了这种认识?如果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日占区,那里的人们有上述认识的话,上述观点可以成立。但如果是东北地区的人民呢?恐怕承认上述观点就有些难度。如,曾经参加过东北抗日战争的老兵就认为抗战应该是十四年。[11]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把上述现象看成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认识,还需要寻求这种认识产生的合理性源泉才更具有说服力。否则,“八年抗战”是固定说法的观点在道理上还是有些牵强之处。从现有资料来看,也尚未发现当时全国人民已形成共识的记载。二是习惯能不能改变历史事实?恐怕不能。不能因为当时有了“八年抗战”的固定说法,就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以及1931-1937年期间的抗战事实排除在抗战范围之外。所以,把“八年抗战”看成是在固定习惯中历史地自然地形成的观点也是有失偏颇的。

也有学者认为,之所以把1937年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化;是因为这八年间中国遭受的外来侵略和反侵略的斗争都是独特的、前所未有的”[4]。不可否认,这种观点非常有道理。但是也要注意,不管社会主要矛盾有没有变化,即便是次要矛盾,也绝对不能忽略,次要矛盾也有转化为主要矛盾的可能。所以,上述观点很容易割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必然联系,忽略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这一主要矛盾形成前东北地区抗战的次要矛盾。另外,把反抗侵略的程度强烈与否作为判断依据也有不足之处,因为即便是在1937-1945年期间,还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战略相持阶段。相对于战略防御阶段而言,战略相持阶段的斗争也是相对缓和的。因此,如果按照斗争程度来判断的话,战略相持阶段就难以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了。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中国军队进行了抵抗;而九一八事变时,中国东北军未做抵抗而撤退。因此,抗日战争的起点应该是1937年。[12]实际上,这一观点与历史事实有不符之处。据资料记载,事变当夜,东北军第7旅第620团王铁汉团“击毙日军40余名”,尽管这一役被王铁汉本人称之为“不抵抗之抵抗”,[13]285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也是对日抵抗铁一般的事实。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对日作战声明,即《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也应该算是一种政治抵抗。除此之外,国民党发布“不抵抗”命令之后,又有部分国民党士兵违反命令而进行的英勇抗击等历史事实,都应该算是抵抗。毛泽东还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论述,他说:“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5]1034由此可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未进行抵抗的观点,也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八年抗战”所持理由表明,其观点本身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难免还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不足、不全面之处,这也因此能够表明,“八年抗战”的观点仍然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五、对驳斥“十四年抗战”的驳斥

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八年抗战”的观点不仅提出了抗战为何是八年的理由,而且还对“十四年抗战”的观点进行了驳斥。概括起来,其理由主要有:将1931年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并不能提高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931年日军侵华,是屈辱史,不是光荣之事,将屈辱之事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不合适;抗日战争的起点是1937年,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起点是1931年;1931-1936年的抗战是局部的、短暂的,抗日斗争也是间断的,而1937-1945年的抗日则是全面的、长期的、不间断的等。

我们分别对上述驳斥“十四年抗战”的观点进行学理分析,让问题更加清楚。

有人认为,将1931年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虽然延长了抗日战争的时间,但是并不能提高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况且日本学者也不赞同这种观点。[12]这一观点虽然也有道理,但是也难以让人信服。原因有三:其一,从历史事实来看,在世界范围内,1931年的中国确实开启了最早的反抗法西斯国家的斗争。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把1931年看成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奏和序曲,[14]也是有道理的。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承认了中国在1931年“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5]其二,从抗战时间长短来定位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不太科学,不符合正确判断事物的方法。不是抗战时间长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地位就高了,抗战时间长短不能与抗战历史地位划直接等号。其三,把日本学者赞成不赞成当作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高低判定标准的观点,其目的是为了形成中国与日本学者乃至全世界学者的思想共识,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问题都要跟日本学者商议,或者至少要征得他们的同意方可,等等。

有人认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屈辱史,不是光荣之事,不应该将1931年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12]尽管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屈辱日,但是,将耻辱日作为理由来否定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有明显的错误。这种较多关注九一八事变,忽略了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的反抗,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走向割断历史联系、否定历史的陷阱。其实,恰恰是由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才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奋起抗争精神,这是非常值得宣扬和纪念的事情。因此,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意义非凡。另外,如果把耻辱日作为抗战的起点,不是拿耻辱当成光荣,而是用耻辱铭记历史,更好地振奋民族精神,特别是彰显中国的抗日战争精神,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前进的精神动力。所以,用上述理由驳斥“十四年抗战”也有不妥。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6]14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是历史研究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起点是1937年,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起点则是1931年。[12]这里所说的“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历史事实,“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则是伴随抗日战争的发生起点而凝聚产生的思想,二者是统一的。因此,这一观点的分析逻辑还没有完全做到“历史”与“思想”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所以,其观点自然也会存在不足之处。

还有学者指出,1931-1936年的抗战是局部的、是短暂的,抗日斗争也是间断的,而1937-1945年的抗日则是不间断的,因此,抗日战争应该是不间断的八年时间。[4]应该承认,确实1931-1937年是局部抗战,1937-1945年则是全面抗战。但是,一旦从整体上来考察这种观点,就会发现,这种观点也会让人产生不解:一方面,这种观点将1931-1937年的6年时间看成是短暂的抗战,而把1937-1945年的8年时间看成是长时间的抗战,让人很难理解。邓小平就曾批判过此种偏见思想:“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17]54因此,以 6年是短暂的为由来否定“抗战十四年说”的观点不仅令人费解,而且还让人不能信服。另一方面,认为1931-1937年是间断抗战也是片面的。这种观点只是无限缩小了抗战范围,仅仅把军事抗战才称之为抗战,而忽略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抗战。

概括起来,不管是自身观点的逻辑支撑,还是对“十四年抗战”观点的驳斥,“八年抗战”观点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难以让人彻底信服的理由。正是因为如此,在深刻理解毛泽东关于“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两种观点的相关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会促使我们将目光集中于“抗战十四年”,从而帮助我们确信“十四年抗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坚持“十四年抗战”的观点,不仅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也有其深厚的学理依据,更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已经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为抗日战争的起点,直至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期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十四年的艰难抗战,是为“十四年抗战”。

猜你喜欢

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起点
“国难期中学校应有的觉悟”——《厦大周刊》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初中历史课堂求真意识培养策略——以《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为例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九一八事变”后学人对甲午战争的探究热潮(1931—1945)——基于学术心态的考察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新年的起点
抗日战争(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