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
2019-03-19吴成林
吴成林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继“精准扶贫”政策提出之后,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国今后的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其中治理有效是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重要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和领导力量,其建设成效对于能否实现“治理有效”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2]与此同时,《意见》还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重点是提升组织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堡垒”[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
一、“组织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党组织的“组织力”概念,强调今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两个要求,一是以“组织力”的提升为重点;二是“突出政治功能”。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十九大提出要“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1],组织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有效提升“组织力”,首先要准确界定“组织力”概念的内涵,厘清“组织力”概念的本质。
从中国期刊网现有的文献来看,2016年之前使用“组织力”概念的文章非常少,1986-2016年间共20篇左右,2017年9篇,2018年123篇。2016年之前对“组织力”概念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将“组织力”和“非组织力”作为一对矛盾的概念来分析领导集体的“非组织力”,将“组织力”理解为“使领导集体形成、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力”[3],而“非组织力”基本上是产生负效应的各种力量的集合,例如“削弱力”“排他力”“离心力”“涣散力”等;一种观点认为“组织力”就是组织能力,作者在思考工会职能时提出增强工会的“组织力”问题,包括服务大局的能力、组织和服务的能力、维权能力、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的能力、变革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4];一种观点认为“组织力”是一种组织合力,从企业组织结构看,“组织力”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力”和“组织传播力”两方面,是企业组织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动力因素[5];还有人认为企业的“组织力”由“组织经营力、组织执行力、组织凝聚力、组织创新力、组织文化力”构成[6];一种观点认为“组织力”是“组织对成员和非成员的影响力”[7];有人专门研究了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认为组织力由“硬要素”和“软要素”构成,“硬要素”即组织结构力,“软要素”即组织文化力[8]。党的十九大之后,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概念的使用的代表性观点如下:“组织力”是一种“合力”“整体力”,是“组织人们去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9];“组织力”是一种能力和影响力,是基层党组织为了完成自己承担的各种职责任务、实现工作目标而组织凝聚动员影响基层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能力[10];“组织力是组织内各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合力”[11]。
基于以上梳理,可见“组织力”概念主要是基于企业组织而言,因此,在具体的概念当中特别强调合理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的整合以及创新等等。而“组织力”作为政治学术语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政党组织特别是执政党党组织与企业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的“组织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既要借鉴企业组织“组织力”概念的合理元素,也必须防止生搬硬套相关概念将其运用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上。目前学术界对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可以根据其核心要素从多个视角把握其主要内涵。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主要是基层党组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1]的综合能力,可以理解为“宣传力、执行力、领导力、动员力、推动改革发展力”五个方面,也是一种凝聚、动员和组织农村各方面力量的影响力。对此,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于执政党的党组织而言,“组织力”既是一种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农民群众的一种影响力;二是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而言,“组织力”是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三是对于组织外部而言,“组织力”就是对农民群众的影响力、号召力、动员力、服务力等。
组织力的提升对于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在经济建设时期,从来都是以强大的组织力取得成功的。党的十九大着重强调“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基层党组织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等方面的问题,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得过且过。事实证明,有了组织并不一定代表有组织力,组织的数量多少也不能代表组织力的强弱。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必须提升其组织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实现党在农村的决策部署的前沿阵地和坚实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不实现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步骤。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必须提高其在农民群众中的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影响力,才能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出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这些目标,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起到政治领导作用,根据基层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快改革创新,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升组织力,在“宣传力、执行力、领导力、动员力、推动改革发展力”等方面有所作为,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一)突出政治领导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突出“政治功能”[1],这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目标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必须强调其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这是政党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和利益团体的根本区别所在,如果不坚持政治属性、不突出政治功能,就有可能滑向一般的社会组织或者利益集团,被弱化、边缘化,受到商品交换原则的侵蚀,背离党的宗旨,偏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一领导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地位。要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负责、主动作为,切实担当起领导责任,这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不偏离正确方向的前提。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坚持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政治能力是实现政治领导的基础条件,只有把在农民群众中有威信、能干事、政策执行力强、能带领大家致富的好干部选出来,才能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党的领导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理顺才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制定各项具体的制度来保障领导作用的发挥,例如明确划分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工作职权范围;建立健全相关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等。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党关于农村工作的最新方针政策和具体战略部署及时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步骤、计划和政策,增强大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增进对党的政策的认同。具体而言,一是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及其相关政策,各市县根据中央精神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将政策宣传到位、讲解到位。二是实践宣传,例如在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中,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就是很好的实践宣传,通过这些利用现代科技来发展农业的模式,能够很好地展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效应。总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通过政策和实践两个层面,为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政策执行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保障
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策执行力是党的组织力的重要体现,凡是党的决定和政策主张,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不能阳奉阴违、拖拉推诿或搁置不办。具体到乡村振兴战略而言,一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有“学习力”。即要充分理解各项政策的内涵和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必须吃透文件精神,准确把握各项政策的精神内核,这是政策执行的前提,否则就可能出现胡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偏离了政策方向。二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有“政策执行能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没有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显得十分关键。党组织只有不断增强自己领导产业发展的本领,才能有效地进行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等。三是从工作态度角度来理解“政策执行力”,就是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不折不扣地按要求执行,不让政策空转;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只是空中楼阁,难以落实。
(四)增强组织动员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群众基础
《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2],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增强自身组织动员农民群众的能力,这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政党组织与企业组织在组织力方面最重要的差别。作为企业组织,实现组织目标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协作和努力来完成;作为政党组织,实现组织目标则必须要靠组织动员人民群众来完成。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增强组织动员力,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了解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干部拥有多重身份,既是农民又是党员干部,能够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容易了解到农民的所想所需,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展组织动员,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当中。二是以实现农民群众需求、维护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增强组织动员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实现富农兴农的根本战略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农民的利益,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人人有责”,这样才能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群众基础。三是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增强组织动员力。在网络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多元化时代,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已经难以发挥实效,必须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组织动员工作,要在价值观相对多元的情况下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农村各类议事机构如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协商,充分发挥党组织组织动员力、政策感召力,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投入乡村振兴的自觉性。
(五)提高改革发展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全面推动改革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长期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农村产业发展不充分、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出现“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改革发展力,用改革发展来解决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提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和支持。具体而言,从“产业发展、生活富裕”这两个总体要求来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很难再依靠传统产业、传统生产方式,必须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上下工夫,做强做优、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才是未来农村产业发展的出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乡村振兴最根本最核心的基础,没有产业的兴盛,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掌握“抓产业发展、促经济改革”的核心本领。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角度来讲,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普及更新生态文明、乡风文明的现代理念,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改革,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打造党组织领导、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的共治格局,在改造生态环境、培育文明乡风、实现有效治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
三、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有些党组织存在虚化、弱化现象,政治领导力不强
一是组织“找人难”“人找组织难”问题突出[9]。造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找人难”的原因主要是由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当前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传统农业种植成本高、挣钱难,而城市工作机会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挣钱也相对容易,因此,凡是懂点技术活、有点能力的农民大都到城市去务工,留在农村的年轻党员相对较少,村党支部成员难有合适人选,造成党组织“找人难”的困境。“人找组织难”主要是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村级党组织不属于公务员系列,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尽管也有一定的工资待遇,但是远不能满足生活所需,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兼职”为农民群众办事,普通农民群众、党员找组织反映情况、解决问题、表达利益诉求等不是十分方便,在山区农户比较分散的村庄,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是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比较难。对村里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难以找到长期有效的管理方式,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尽管从技术角度讲可以通过QQ、微信、短信等方式开展工作,但是对于党组织凝聚力的提升还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是党的组织生活难以正常开展,凝聚力、号召力有所减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支部要直接承担好“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党的组织生活是“教育、管理、监督”党员、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农村党员相对比较分散,加之还有相当多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因此,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难以正常开展。同时,也存在组织生活形式与内容上的相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普通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动力不强,少数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无非就是念念文件、读读材料,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长此以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必然有所下降。
(二)有些党员干部能力不足,政策宣传力、执行力较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履职能力,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现象。
一是党员队伍老化,呈现青黄不接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村党员队伍老年人居多,政策学习能力、组织动员能力不足,年轻党员大多数外出打工,不能直接参与农村各项工作的管理,这种情形直接造成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服务能力不足。而农村青年人入党的积极性不高。农村青年多为90后出生,其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均有较大的改变,部分青年对于加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意愿不强烈,由此造成农村基层党员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是党员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态度不端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少数党员存在服务能力不强的现象,既缺乏政策宣传能力,又缺乏政策执行能力,在为民办事的具体过程中,不能够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在农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影响力下降;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端正,认为群众的事都是麻烦事,缺乏开展群众工作的激情和热情,得过且过。
三是基层党支部书记本领不强,领导作用差。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是基层的“班长”,要具备协调各方、掌握大局、驾驭全面工作的能力。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本领不强,缺乏必要的履职能力,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没有办法带动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党群关系有所淡化,组织动员力不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除了党组织本身的凝聚力、向心力之外,对于普通农民群众而言,实际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动员力、宣传力、服务力、影响力。在过去农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情况下,资源控制的单一性决定了整个乡村治理体系紧紧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核心来运转,党群关系密切,组织动员能力较强。但是近年来,党群关系呈现弱化趋势,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也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民的收入渠道也日益多元化,党组织对农民群众的影响力减小。二是农民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过去为了填饱肚子到现在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同的农民个体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党组织作为一个领导集体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说农民个体无需求助于党组织,党组织与他们之间的交往相对变少,从而造成党群关系有所淡化,党组织的动员力也相应地有所下降。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即必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就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来说,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这是提升组织力的基础。
(一)外引与内培并重: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人”的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动机”,急需加强其人才队伍建设,唯其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其组织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人”的问题,主要有外引和内培两种模式。
外引,顾名思义就是从外部引进,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通过上级组织的力量选派“第一书记”、乡村扶贫工作队等外来力量,这种通过“输血”的方式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来新的活力。《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发挥“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用“第一书记”制度强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特别是对贫困村、组织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这三类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从大学生、机关事业单位选拔党员干部到农村任职,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
内培,主要是指从农村内部培养党员后备干部,条件成熟即充实到党员领导班子中。这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途径,把青年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是优化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青年基本上都接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要着力瞄准、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后备队伍。
书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要制定相关政策,选好配强农村各级党组织书记。对不能胜任岗位职责的“三不”(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书记要坚决撤换下来。例如安徽省望江县就创新了一些机制和做法,在村“两委”换届中,明确规定凡是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村,可设一名副书记或副主任,享受正职待遇,这样既加强了班子主要领导队伍建设,又激发了新老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的热情。[12]
(二)“输血”与“造血”并重:引领经济发展,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力
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是党组织发挥作用、增强组织力的重要基础。党组织必须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加强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增加农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增强自己的组织动员力。引领经济发展既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措施,同时更要靠当地党组织凝心聚力思考当地经济发展的出路。“输血”主要是指通过吸引外来的资金和产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各援助单位、公司企业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扶持部分产业来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并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实施若干“重大工程、计划、行动”来助力乡村振兴。“造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实际产业状况来发展相关的产业,依靠本地的资源、特色产业等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外在“输血”的方式可以取得一时的经济发展,但是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是超越扶贫的提质阶段,必须要立足长远来发展农村产业。
(三)约束与激励并重:理顺机制,提高党员干部创业干事的动力
提升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要坚持约束与激励并重,既要强调作为政党组织纪律性的一面,同时也要理顺体制机制,建立组织内正常的激励机制,提高党员干部创业干事的动力。具体而言,“约束”即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纪律和规矩。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才能把自身建设成为基层的战斗堡垒。如果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纪律、规矩等的约束,必然会造成组织涣散、虚化、弱化问题,更不可能实现党的组织目标。“激励”主要是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干部创业干事的激情。激励机制由体制、制度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拓展和激发动力源。[13]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核心和关键力量,但一直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相对欠缺,特别是村级党组织干部队伍存在“工资待遇偏低、管理松散、职责不清、动力不足等问题,存在‘打酱油’的情况”[14]。有的地方乡镇党委已经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激励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例如广西天等县进结镇党委探索实施“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村级党员干部的工资待遇,实行“轮流值班制”,既从待遇上给予了一定的激励,又从精神上给予了鼓励,激发了村干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四)领导与服务并重: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1]切实维护和增进农民群众利益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本职责所在,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必须坚持领导与服务并重原则。“领导”就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领导,加大党的政策宣传力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服务”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党组织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是组织力的重要体现之一。组织力既来源于党组织自身,也来源于对周围群众的影响力。对于乡村党员干部而言,要提升自己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必须切实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当中,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才能早日实现,党的执政地位才会更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