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9-03-19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视阈思政教学模式

陈 宇

(1.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 550025; 2.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教学改革要求。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视阈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2]为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还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中提出“三巡六创”的工作思路,通过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抓好教法创优,“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基于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讲授思政课,激发思政课堂活力。”[3]自此,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高校思政课教法创优的创新方式,被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

一、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所谓MOOC(慕课),就是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新时代“互联网+教育”的产物。2011年第一个MOOC平台出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其将人工智能网络课程置于互联网当中,受到了超过1000余名学生的青睐。随即,MOOC便迅速席卷全球高校,自2012年传入中国后,推动了中国高校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变革。“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增加到1.5万门,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人数上涨至2.7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到8000万人次。”[4]可见,MOOC发展非常迅速,其“课前(线上)课程预习、课中(线下)互动点评、课后(线上)巩固拓展”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线上MOOC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混合的形式,总体分为线上与课堂教学混合,线下教师与学生协作混合,师生、生生、师师互动混合的三层交叉结构,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广大学生的需求,优势极其显著。

(一)让思想传播更广、影响更远

目前,中西部之间、各个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配置还不平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打破了地区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之间教学质量的不平衡状态,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共享,有效促进了东西部教育公平。高校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门核心课程全国统一,各个高校思政课教师单枪匹马开展教学,既浪费教学资源,耗时费力,又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依托各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利用MOOC平台,凝聚优质教学团队,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既可以面向学生,持续向学生呈现更加形象直观、更加生动活泼的视听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可以面向高校思政课教师,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师“手拉手”线上集体备课,不间断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易学易教的、开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让思想传播范围更广泛、影响时间更久远。

(二)让师生情感更亲、距离更近

受师资力量方面的限制,许多高校的思政课都采用合班的形式集中上课,一个教师面对100多名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留给课堂深度交流互动的时间非常少,加上课程进度要求,互动交流还停留在对极少数的学生点名问答层面。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实行合班教学的情况下,思政课的实践环节大多是以校内开展诗词朗诵、主题演讲、才艺表演、辩论赛的形式进行,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实践,大规模的外出参观展览、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成本又太高,思政课的实践环节仍然流于形式。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把思政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抽象概念、重点难点通过线上形象直观的视听影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线上线下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对具体的案例进行点评,对蕴含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升华,课后线上还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巩固拓展,实现全方位、点对点的深度互动交流,让师生情感更亲、距离更近。

(三)让学生收获更多、成长更好

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三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第一环节,要求学生必须要进行课前(线上)预习,进行独立思考,并完成相应的课前任务,既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二环节,要求学生在课中(线下)开展小组讨论,与教师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语言,让思想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情感在互动中受到触动,以此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自信,提升学生敢于发表观点的意见和勇气,锻炼学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课后(线上)巩固拓展,以此解决学了就丢了,学了就忘了的现象,既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又能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的收获更多、成长更好。

二、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2014年浙江大学率先在“爱课程”上推出在线开放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随后,清华大学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上线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思政课核心课程。同年3月15日,南开大学国际平台“Coursera”上线了“理解马克思:马克思的生平和核心著作导论”课程;复旦大学在线课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于3月15日开讲。2016年9月26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门思政课课程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正式发布。

截止2019年12月,以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虽有31所高校进驻平台,但开设高校思政课MOOC的只有12门56个,其中本科4门核心课程开课38个,高职2门核心课程开课6个,研究生1门课程开课1个,中国系列开课6个,形势与政策开课5个。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MOOC虽然发展迅速,势头很足,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数量仍然较少,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仍然较为缓慢,整体显得相对谨慎一些,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思政课MOOC通过近五年的探索,不管是在课程设计、内容选取,还是在素材加工、展现技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仍然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讲授不够生动。思政课教师并非专业表演人员,部分教师还未适应面对镜头授课方式,在课程录制的过程中,存在刻意读脚本的现象,导致肢体动作僵硬,面部表情不自然,不及课堂讲授自然流畅。二是线上线下一个样。一些高校的思政课MOOC,就是把线下课堂讲课的内容、电子讲稿直接搬到MOOC中,没有根据媒体的特点进行构思和编辑,没有对内容进行筛选取舍,没有对线上线下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区分,导致MOOC就是线下的复制版。三是对抽象问题的解析不够。相当一部分思政课MOOC都存在照搬教材内容的现象,未能把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未能把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还未实现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四是MOOC制作水平仍然粗糙。上好思政课MOOC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恰当的教学方法、过硬的表达能力,还需要有先进的硬软件设备、优秀的技术团队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可以说,思政课MOOC是一个技术活儿,涉及影视策划的方方面面,拍摄制作的各个环节,非专业的团队难以做到。

(二)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的渠道还未真正打通

可以说,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因为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现状和个性化的需求。从爱课程(中国MOOC)平台讨论区来看,学生发言非常踊跃,讨论话题涉及课程内容、学习感悟以及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既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有学习的现实问题,说明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感兴趣,对学习内容有一定思考。从教师答疑区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复不多,对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不透彻,解释不清楚,甚至一些学生的问题石沉大海,没有回音。综合讨论区是最活跃的区域,关于课程学习、工作、生活等一般性话题都在这里发表,同学之间可进行相互交流分享,此讨论区的作用发挥较为明显。课中是教师在线下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点评的时段,至于是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度互动交流,不可一概而论。整体而言,从爱课程(中国MOOC)平台课堂讨论区可以看见,教师在线上的互动交流非常少。可见,虽然MOOC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的渠道,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深入互动的渠道仍然还未真正打通。

(三)学习效果考核评价机制还需不断完善

目前,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同一个学校的不同课程之间,同一门课程的不同高校之间,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上都有很大差异。就成绩占比而言,线上学习有的占到总分的60%或70%,线下期末考试仅占30%或40%,显著的特点是线上学习成果明显占比较大。对于线上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又分为单元测试、分析题解答、学生互评、综合讨论参与等模块,具体题型设置有单选、多选、不定项等客观题,有简答、分析、论述等主观题,有的教师还将发帖跟帖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核评价的内容酌情加分,评价标准各异,各个部分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一些思政课MOOC针对学生线上线下参与学习的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依据综合测评成绩评定等级,颁发证书,以此作为学分登记凭据,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基于MOOC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多元,评价标准还未成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还不全面,大多只停留在“知”的层面,对“行”的考核仍然不够。

三、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建议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发展,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与此同时,MOOC的快速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剧大学之间的竞争,每个高校的战略定位各不相同,对MOOC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而高校对思政课MOOC的投入力度,可能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深远影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只有有效利用MOOC技术,主动出击、多措并举、超前谋划,才可能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联合打造一流的思政课MOOC团队

MOOC的总体构思和策划是MOOC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媒体手段,这些都需要课程负责人即课程专家和媒体专家进行合作策划。所以,思政课MOOC的打造,就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逐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教学团队。不管是信息的发布、课程的录制、音频视频的剪辑,还是各类软件的嵌入、论坛交流区的互动以及后台的管理维护,都需要专业的团队和更细的分工,从而教学团队的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打造一流的思政课MOOC团队,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遍地开花,单打独斗难以做大做强,这就需要凝聚各方优质资源,依托各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抽调精英骨干进行联合作战。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团队,主要由教材开发团队、课程主讲教师、线上辅教人员以及后台技术顾问四种人员构成,这就需要对思政课教学团队进行明确的分工,需要一部分教师专攻教材开发,一部分教师负责课程讲授,一部分教师开展线上互动,还有一部分教师则从事 MOOC平台的技术监管。

教材开发团队的组建需要邀请教材编写专家、思政学者、教学名师共同参与,对思政课教材体系进行改造和再加工,把教材转化成教案,让主讲教师能够更准确地讲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推动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MOOC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讲教师的选择要有更广的视野,不但要从思政课专业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党政干部中推选,还可以探索从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优秀青年代表、离退休老干部、影视明星、知名主持人中邀请,积极构建全社会共上一堂课的大思政格局。辅教人员可以从思政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党团干部中组建,真正实现全员育人。技术顾问也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与地方传媒机构开展合作,让更专业的技术团队参与制作与管理。

(二)打通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渠道

在MOOC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很难进行即时的反馈,没有了课堂里互动的学生,教师的授课往往缺乏激情,缺少传统课堂教学那种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形象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同时,青少年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需要与教师面对面的平等交流,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但是在MOOC中,学生获得最多的是知识传授,很难获得情感上的交流,也很难真正的体会到思想相互碰撞的快感,所以,打通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线上的互动渠道,要充分利用好MOOC平台的教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和综合讨论区,思政课MOOC教辅人员要做到有问必答,知之必言、言之必尽。同时主讲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线上解答疑问,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线上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线下的互动渠道,可以围绕重点难点、抽象概念和基本理论等内容,分小组进行专题讨论、主题发言,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新闻话题辩论、时政热点评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混合式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激励与管理的功能。MOOC所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学生,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进行准确的教学评价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

思政课MOOC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评价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状况,需要有明确的评价方式。高等教育思政课程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思政课,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除了对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其理解与应用进行评价,这就要求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利用MOOC网络测试进行综合教学效果的评价。”[6]以此构建混合式教学评价方式。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在MOOC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时长、访问次数、讨论频率、测试成绩、回答问题的质量等相关数据进行抓取和提炼,从而追踪学生学习的相关变量。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在其他网络区域的言论表达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以及日常言行等行为,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构建基于MOOC视阈下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型评价方式。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全媒体、物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极大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于MOOC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教学平台、资源共享、学习方法、实施过程、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重构与优化,通过线上线下课程教学的深度整合,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思政课教学真正实现了因时而动、因势而新。

猜你喜欢

视阈思政教学模式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