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库老主任的41载坚守
2019-03-19陈佳佳
□ 文 / 图 陈佳佳
面对数月后的退休,他说舍不得,这么好的企业还想多待几年;他说习惯了,没有工作会觉得缺了什么。
戴永和眺望油库,眼中饱含深情。
41年前,20岁的戴永和成了温州石油状元油库的一员。从发油员到油库主任,从风华正茂到鬓发已苍。
今年,是他在岗位上的最后一年,若非脸上沟沟壑壑的皱纹,看不出这位目光如炬、言语掷地有声的老干部已花甲之年。在公司里,只要一提起戴永和,无人不竖起大拇指,肃然起敬,他是员工口中称道的“油库老黄牛”。
“年轻,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1977年,戴永和加入状元油库。那时油库只有两座老油罐和码头上一艘负责进出油的油趸船。上世纪70年代计量设备落后,发油还需人工磅秤量油,油品损耗大。80年代初,使用流量表人工发油的技术在全省推开,只有小学文化的戴永和成为全区掌握流量体积换算的第一人。
1983年,这个踏实肯学的小伙儿调去做发油员。当时的发油员跟如今大相径庭,趸船旁搭个简易棚,装入流量器就算作发油台。戴永和就日夜守在那里,进出油全部一手把关,渔船多的时候饭都顾不上吃,有时候一天要搬上千斤油,“年轻,舍得花力气,一点儿不觉得累。”
当时发油是将油从油罐打入9米高的中转计量罐,再通过计量罐高位自压将油输入渔船。然而,通过计量罐中转一次需要4个小时,一个计量罐只能存放50吨油,发油效率很低。
“油码头的发油需求量增加了,技术设备就必须跟上!”戴永和经过计算分析,建议在码头建一台油泵连接输油管,直接将油罐里的油抽到渔船上,发油效率成倍提高。1998年,为了解决油轮发油至油罐途中泵压不足的问题,他提出在输油管线中段添设增压泵。
随着成品油市场的发展,戴永和成了油库改扩建的“领军人”。80年代建设洞库,90年代再造山边库,总容量达61000立方米,成为全区最大的综合性油库。戴永和说,看着油码头的停靠能力从1000吨级上升到4000吨级,看着三艘新趸船投入运行,看着每一座新泊位,作为状元油库发展的见证人内心无比骄傲。
1996年,汽车加油台安装了发油微机8台,2004年后增加至19台,如今发油员不用对照流量表,只需输入密码,电脑自动发油。
戴永和回忆起当年握着油枪盯着油罐口教员工使用人工流量表时的情景,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
把油库的机械设备都装进脑子里
1996年2月19日,状元油库发生一起事故,上级公司勒令整改隐患,戴永和临危受命出任油库主任。
上任后,戴永和立即着手排查隐患,他带领员工对油罐、输油管线、机械设备、消防设备等进行专项检查,发现诸多隐患。戴永和带领员工用3年时间,从油罐清罐检查、罐底电焊修补、电气设备改造、输油管线更换等进行整治,把安全管理的漏洞一个个补上。
1996年,油库遭遇了卸油“缺斤短两”的麻烦,一连数日油船老大都来抱怨。戴永和急得几宿没合眼,他在油轮和山边库两头来回查看,终于在1.5公里长的输油管线中找到答案。原来,油轮卸油后,管线内总会残留部分油及空气,若这时接上另一条油轮继续卸油,会出现油轮里的油不能完全卸入油罐滞留管线的情况。
“卸油不足量是大事,关系到油库的声誉啊!”戴永和提出了在油码头上增设一台制氮气的设备。改造完成后,每次油轮卸油后,就将氮气管线接到卸油管线上,用氮气将输油管线内残留油品全部顶空,然后再交由下一艘油轮接卸。自从使用了制氮气设备,状元油库成了全省卸油量最准的油库,戴永和用过硬的业务技能赢回了油库的好口碑。
1997年后,油罐安装了14套遥测计量装置,以前量油要到油罐顶部,如今可以通过计量器直接查看,并实现多罐联网同步监控。
“以前我们要把油库的机械设备装进脑子里,现在新一代的油库人可以看在眼里,这是进步了!”戴永和提到科技发展带给油库的变化赞不绝口。
80 名员工,都是我的孩子
提到职工,戴永和饱含深情。他回忆当初油库新宿舍楼未建成之前,看到员工们睡陈旧的木板床,盖着受潮的被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之后,他几次向上级公司提出修建新宿舍楼的要求。2008年,油库建起了三层新楼,员工宿舍里每一件家具都是戴永和张罗着购进的,还特别腾出两间房办起了职工休闲室。
“80名员工都是我的孩子,我想亲手给他们布置新房!”不仅如此,十多年来,职工家庭有困难,他尽力帮助,职工生病,他第一时间看望,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注在油库,却疏忽了自己的家人。
戴永和与妻子因工作结缘,妻子也深谙他的“黄牛”脾性,一直以来独揽家事默默支持他的工作。然而,为了全力以赴做好工作,戴永和放弃了与兄弟合作的两家工厂,付出家庭收入大幅缩水的代价,顶着家人的责难,硬着头皮投入油库建设。
2015年,58岁的戴永和主动提出退居二线,但依然坚持每天到油库现场检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带徒工作中,他把各项设备的操作要领和修理方法等整理成笔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员工。多年来,仅他整理的经验笔记就有二十余本。
41年阴晴雨雪,四季更迭,戴永和的每一天与状元油库交织在一起,眨眼间,韶华已远。面对数月后的退休,他说舍不得,这么好的企业还想多待几年;他说习惯了,没有工作会觉得缺了什么。但他没有遗憾,因为这41年,他对企业没有亏欠。
采访结束前,戴永和领着我们在熟悉的油库现场走了一圈,看到消防设备上的积灰,他俯下身轻轻掸去,脸上流露出安详而又恬淡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