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26例南京地区人群维生素D水平与季节关系调查
2019-03-19包金晶戴芳芳
包金晶 戴芳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江苏 南京 210000
维生素D属类固醇类化合物,是唯一可以在人体内合成的维生素,大部分主要通过皮肤在阳光紫外线β的照射下,由皮下7-脱氢胆固醇合成维生素D3,少量来源于天然食物中的维生素D2。维生素D在骨骼效应上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可通过骨骼、肠道、肾脏和甲状旁腺内的维生素D受体调节钙平衡和骨代谢,促进钙、磷吸收,达到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等作用。此外,还具有调节神经肌肉、协调免疫功能、作用生殖系统、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等作用[1-3]。25(OH)D在体内是维生素D主要的储存形式,其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且半衰期较长,因此,检测血清25(OH)D是评价维生素D状态的最好方法[4]。目前维生素D缺乏现象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健康问题。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与季节相关[5],为具体研究季节变化与维生素D水平的关联性,笔者收集2017年在江苏省中医院检测25(OH)D的患者共3 326例,对其25(OH)D水平进行分析,为临床指导患者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中医院测25(OH)D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主要来源于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体检中心等就诊的南京市居民,排除可能引起维生素D异常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减退、胃大部分切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长期卧床、脆性骨折等,排除长期服用影响维生素D代谢药物者,排除长期户外或室内工作者。本次共收集3 326例,其中春季917例,夏季898例,秋季877例,冬季634例,男性1 016例,女性2 310例。
1.2 研究方法
统计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生化发光仪(德国 罗氏诊断),严格按照试剂盒及仪器操作说明对样本进行定量检测,通过化学发光法测得25(OH)D数值。根据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25(OH)D数值≤20 ng/mL为缺乏,20~30 ng/mL为不足,30~100 ng/mL为正常[6]。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在检测者中普遍存在,一年中仅有7.7%的患者25(OH)D水平在正常范围,不足占29.0%,缺乏高达63.3%。其中,秋冬季节25(OH)D在正常范围的患者仅有4.4%,春夏季节则有10.5%。女性中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占比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都要明显低于男性(表1)。女性的25(OH)D水平[(18.11±7.37)ng/mL]要明显低于男性[(19.00±8.32)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医院所就诊患者25(OH)D的水平与季节相关,除了春季(3、4、5月)和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和冬季(12、1、2月),其他季节经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法)两两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春季与夏季相比,二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秋季与冬季相比,二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其他季节两两比较,25(OH)D水平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2)。根据此结果,又分为春夏和秋冬两组,其中春夏组1 815例,男性514例,女性1 301例,年龄(43.57±17.64)岁,糖尿病患者537例,其他无明显影响维生素D活性疾病或健康患者1 268例;秋冬组1511例,男性502例,女性1 009例,年龄(47.84±18.00)岁,糖尿病患者503例,其他无明显影响维生素D活性疾病或健康患者991例。春夏和秋冬两组被调查人群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两组25(OH)D的水平差异,结果显示,春夏两季的水平要高于秋冬两季,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人群中25(OH)D水平有差异,春夏两季的25(OH)D水平[(20.28±7.59)ng/mL]要明显高于秋冬两季[(16.09±7.15)ng/mL](P<0.05)。
表1 不同季节男性和女性25(OH)D水平的比较 Table 1 The plasma levels of 25(OH)D in different seasons between men and women
表2 不同季节25(OH)D水平比较Table 2 The plasma levels of 25(OH)D in different seasons
注:与相对应组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维生素D作为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调节人体内钙磷代谢,对骨骼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还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保护神经、改善心血管系统等骨骼外作用,而体内维生素D如果过量也会引起中毒。因此,定期测定人体内维生素D浓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季节、饮食习惯等,因此,不同人群维生素D水平不尽相同,差异明显。但人群中维生素D水平的不足或缺乏情况普遍存在,俨然成为一个社会健康问题。
中国各地区人群维生素D水平不一,如朱汉民等[7]在秋冬季节通过对上海就诊人群进行研究发现,在以25(OH)D<30 ng/mL为界点,则有97.7%的上海居民维生素D不足。Ning等[8]统计的北京郊区维生素 D 缺乏则出现更严重的情况,87.1%的北京郊区居民维生素D≤20 ng/mL,而 97.1%的北京郊区居民维生素D<30 ng/mL。蒋黎纯等[9]研究嘉兴地区人群维生素D水平情况,发现仅有4.42%的人群在30 ng/mL以上,且25(OH)D的浓度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邵小飞等[10]对广州市白云区1 309例0~7岁儿童进行维生素D检测,结果发现有72.73%的儿童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且研究得出不同季节25(OH)D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区3 326例就诊患者仅有7.7%的患者25(OH)D水平在正常范围,不足占29%,缺乏高达63.3%。这与我国维生素D水平普遍低下情况相符,再次证实维生素D不足甚至缺乏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一大隐患问题。
此外,季节可以影响维生素D水平。本次研究中,春夏季25(OH)D水平[(20.28±7.59)ng/mL]要明显高于秋冬两季[(16.09±7.15)ng/mL](P<0.05),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与维生素D的来源有关。维生素D主要通过光照在体内合成,与阳光关系密切。春夏季节较秋冬季节光照时间及强度较大,尤其在冬季,衣服穿着多,暴露在外的皮肤面积减少,人们由于天气寒冷、多风等原因户外活动减少,使维生素D通过紫外线合成减少。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研究南京地区日照总辐射发现[11],晴空辐射年内最大值在6月,但由于6月份南京地区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多,因此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8月。但总的趋势是冬季最小,春秋两季次之,夏季达到最大。因此,维生素D在夏季通过日照的作用被人体吸收的最多,在冬季则最少。这与本次研究得出春夏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秋冬两季结果相符,说明日照在维生素D体内合成中的作用,体现维生素D明显的季节变化。
在性别方面,维生素D水平也具有明显差异。本次研究中女性的25(OH)D水平[(18.11±7.37)ng/mL]要明显低于男性[(19±8.32)ng/mL](P<0.01),这主要与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相关。多数女性以白为美,为避免过多的紫外线的照射,女性通常采用防晒霜、防晒伞、衣服遮盖等方式减少紫外线的接触面积。同时,相对于男性,女性普遍户外活动少,日照时间短,这也是导致其维生素D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总体来看,所调查人群的维生素D水平普遍低下,由于此次研究人群均为目前居住在南京市的居民,根据此次结果再结合国内维生素D普遍低下的情况,若扩大至整个南京市,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南京市人群维生素D水平存在普遍不足的情况。鉴于此,为提高南京地区维生素D水平,应普及健康教育,告知群众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提倡增强户外活动,增加光照时间,调整膳食结构,增加膳食钙的摄入,呼吁女性减少过多防晒用品的使用。对于维生素D缺乏高危人群或在维生素D水平容易低下的秋冬季节,根据25(OH)D水平应合理及时地补充钙剂,避免维生素D的流失,影响骨骼健康。总之,临床工作中应关注患者维生素D水平状况,减少维生素D不足对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