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a/X波段一体化上下变频组件的研究

2019-03-19杨舟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数码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增益端口损耗

杨舟 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1 、锁相环技术的基本原理

文献详细分析和解释了具有相位同步的电路的操作原理,组件模块和具有相位同步的各种类型的电路,以及设计具有相位同步的电路的过程的示例和讨论,简要分析锁相环技术。PLL可以被认为是作用于压控振荡器的控制系统,因此2u信号的频率与1u信号的频率一致,并且2u信号的相位几乎等于1u信号的相位或者与最后的偏差恒定。因此,PLL可以被认为是相位信号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压控振荡器的输出信号的相位被锁定到参考信号的相位;控制系统通常被称为相位自动频率控制。

2 、混频器的基本原理

首先,混合器的主要技术特征通常用于使用混合器的过程中。技术指标:转换损耗,端口回波损耗,噪声系数,带宽等。这些特性会因应用而异,其次,微波放大器的主要技术特性有很多性能指标,这些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放大器性能。在众多性能指标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工作频率,增益平坦度和噪声系数。

3 、Ka/X波段一体化上下变频组件的方案设计

3.1 上变频单元设计方案

鉴于混频器转换损耗和滤波器插入损耗,假设IF的输入信号功率仅约为-50dBm,则系统所需的信道增益仅为30dB,整个信道的增益要求约为43dB。可以看到,即使将通道增益分配给IF线,混频器也不会饱和。因此,该电路使用级联三级IF放大器在IF线上分配信道增益。相同的放大器用于3级IF放大器。这种设计简化了电路结构并降低了系统成本。系统规范要求频率转换通道的功率电平小于3dB,这意味着整个电路必须匹配良好,减少路径中的反射信号并降低端口的VSWR。此外,在选择器件时,必须注意尽可能高的增益或衰减平面。由于混频器的非线性效应,混频器的输出RF端口将不可避免地具有更多分支,例如本地振荡器的泄漏,以及由本地振荡器和IF信号产生的不同级别的寄生信号。因此,有必要在混合输出端口上增加一个带通滤波器,以滤除杂散信号,以满足逆变器单元对杂散信号抑制的要求。具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上变频的设计图

3.2 混频器

作为逆变器系统的关键部件,混频器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设计。该设计使用平面混合集成电路,因此所选择的混合设备必须是用于表面安装的壳体中的混合器。其次,该设计要求在整个工作频带内带内功率均匀性不超过3dB。因此,在选择混频器时,除了考虑互调指示器(例如1dB压缩点和三阶交叉点)之外,还应考虑混频。港口转换损失和回程损失的指标。基于上述要求,该设计采用HittiteMicrowave开发的无源双平衡混频器MMICHMC560LM3。该芯片采用GaAs技术制造,可用于具有上下转换的系统。微电路具有宽频带,工作频率为24~40GHz,中频工作频率范围为~17GHz。由于集成了平衡芯片,该混频器具有高隔离度,35dB的LO-RF绝缘,30dB的LO-IF绝缘和20dB的RF-IF绝缘。从微电路的特性表中可以看出,微电路转换期间的损耗是10dB,并且在34-35.2GHz的工作频带中转换损耗的平坦度小于1dB。输入1dB处的芯片压缩点为13dBm,三阶互调截止点为18dBm,可满足应用要求。

3.3 电源单元设计

由于用户对整个系统所需的输入电压为+12V,因此与先前的蜂窝模块设计相比,器件所需的工作电压可被视为+12V,+5V和+3.3V,并且还因为放大器必须提供栅极,负电压是偏置的,因此还需要-5V的工作电压。因此,设计必须设计合适的电源系统,以提供每个单元正常运行所需的能量。

4 、实现和测试变频组件

4.1 变频组件版图

根据设计研究,元件的两侧分别连接,以达到减小体积的目的。元件的正面作为锁相源元件,分为本振和电源,背面可以延伸。部分地,滤波单元分为两个高频转换单元和低频转换单元。最后,这种设计的小型化通过双向组件的设计和布置简化了电源的设计,并且布线更加方便和集成,如图2所示。

图2 变频组件正面版图

4.2 相关组件设计

与以前的结构部件相比,体积减小,结构更紧凑。该组件使用一次成型的毫米微波芯片,结合回流焊接工艺,并将基板焊接到Duroid5880和8043SOB芯片上。该焊接技术具有稳定可靠的优点,并减少了电路的异常。类似地,缺点是基板和空腔之间的粘附相对紧密,并且当过度散热速度导致异常情况时,更换芯片是麻烦且难以操作的。应该注意的是,为了减少辐射造成的损坏并减少组装部件时通道中的突刺,必须在相关部件上加入锡箔。

猜你喜欢

增益端口损耗
“增益”还是“损耗”?挑战性工作要求对工作−家庭增益的“双刃剑”影响*
多工况下永磁电机损耗研究分析
一种有源二端口网络参数计算方法
基于增益调度与光滑切换的倾转旋翼机最优控制
一种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三电平ANPC变流器损耗平衡的SVPWM策略
基于自动化、分类、细粒度的端口全生命周期治理的研究
基于AD8332 的可控增益放大器设计与实现
隔离型三端口变换器的H∞鲁棒控制
基于单片机的程控增益放大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