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鼓乐:歌楼四处起笙箫,犹唱开元盛世曲

2019-03-18冯姝婷

百科知识 2019年5期
关键词:鼓乐庙会乐曲

冯姝婷

朱雀门外鸣锣开道,大明宫内鼓乐奏响。循着穿越千年的历史绝响,我们回到唐朝,回到那个满耳笙歌的开元盛世;来到西安,寻觅千百年来流传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大型传统民间鼓吹乐—西安鼓乐。

洗却铅华、雅俗共赏的审美体验

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集大成之地,这里教坊云集、乐种丰富,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举世无双的西安鼓乐,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吸納融合多种艺术精华,集历代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创作音乐于一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古典音乐形式,至今仍然保留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2006年5月,西安鼓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因此它继承了宫廷音乐中演绎的雍容华贵、庄重高雅的盛唐气象,又融入了民间艺术特有的灵动活泼、热烈粗犷的生活气息,有着洗却铅华、雅俗共赏的音乐形态。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曲目内容丰富广泛,曲调风格灵活多变,曲式结构庞大复杂,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一般的民间音乐无法与之相媲美。

西安鼓乐是将吹奏乐器、弹弦乐器以及击奏乐器有机结合的大型合奏乐,演奏乐器主要有笛、笙、管、云锣、鼓等。鼓是重要的节奏乐器,作为乐队指挥,统领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司鼓者是乐队的领军人物,在演奏时敲击的鼓札段、鼓点构成了乐曲的核心。笛子在所有乐器中处于领奏的地位。云锣分很多种,如双云锣、单扇云锣、三音云锣、引锣、方匣子、海口子等,其中双云锣在演奏中的运用较多,它既可以用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虽然它的演奏技法较难,但却是最受听众喜爱的乐器之一。种类繁多的乐器构成了西安鼓乐演奏的基础,也是西安鼓乐音乐表现力得以彰显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工具。

西安鼓乐采用手抄传本的“半字谱”“减字谱”“俗字谱”等记谱形式,只记出乐谱的大致轮廓,无法显示音高、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和实际演奏的音响效果。因此,在传授时,先由乐社先生“韵曲”,即将乐谱韵唱成能演奏的曲子,然后艺人根据先生的“韵曲”进行演练。

现今,为了更快捷掌握“韵曲”的音调和节奏,某些鼓乐社也会在“俗字谱”上方或下方写出简谱进行对照,或在“俗字谱”下方划减时线进行节奏参照,形成了口头传承与书面传承的有机统一。

行乐与坐乐,并驾齐驱的演奏形式

在演奏形式上,西安鼓乐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类。

学习者跟着师傅一句句学唱,唱时带着韵、律和特定的语气词,这种唱法被称为“哼哈”。掌握“韵曲”是习乐者走进西安鼓乐的必要门槛,决定了习乐者能否真正掌握这一乐种。通过口传心授式的教学,艺人能够对谱本中具体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音高、“哼哈”等有直观的把握。由于师承关系不同、习乐者文化素养不同和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哼哈”唱出的不仅是艺人习得的音乐元素,更是艺人对音乐的用心领悟和发挥创造,无形之中融入了自身独有的风格特点。

坐乐,顾名思义,是指艺人们在室内或院内,依次围坐于桌案前进行演奏,演奏乐器多为不能轻易挪动的大件乐器。这些乐器分组排列,演奏出一部部大型套曲,有“花鼓段坐乐全套”和“八拍鼓段坐乐全套”等。坐乐套曲首尾呼应、章法严密,曲体结构严谨,全曲由头(帽)、正身、尾(靴)三部分组成,因此人们趣称这种结构形式为“穿靴戴帽”。

坐乐严整精致,表现手法纷繁多样。演奏坐乐,常常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比赛切磋,以促进演奏者取长补短,沟通学习。

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市坐乐称“八拍坐乐”或“耍鼓段坐乐”,农村坐乐则称“打扎子坐乐”。城市鼓乐的乐器主要有笙、笛、管、双云锣、筝、琵琶、鼓、锣、大镲等,形成约十二三人的组织编制;农村坐乐的乐器规模相对灵活,会依照实际演奏条件的好坏进行相应的调整。有些地方的农村坐乐,吹奏乐器的规模达十几人以上,打击乐器更多,“川家伙”(鼓乐传统打击器)和“苏家伙”(从秦腔引进的打击器)用到几十人之多,形成神人震撼、荡气回肠的宏大声响,演奏风格也因此不同于城市坐乐。

各传统鼓乐社积累的曲目体裁形式多样,均有其代表性的乐曲存留。都城隍庙鼓乐社的代表乐曲有《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铜鼓》等;大吉昌鼓乐社的代表乐曲有六调行乐《玉娇枝》,尺调《绣裙儿》《青天歌》,上调《步步娇》,五调《乱八仙·满园春》等;东仓鼓乐社的代表乐曲有《尺调花鼓段坐乐全套》《霸王鞭》《反天宫》等;何家营鼓乐社的代表乐曲有行乐《番调》、坐乐《群英宴》以及《杜甫观花》、双云锣《尺调引令》、花鼓段《霸王鞭》等,代表性的念词有《长安城》《望南瞧》《三国四季花》《铜锣响》等;周至南集贤鼓乐社的代表乐曲有《尺调双云锣坐乐全套》,行乐有《红沙》《路曲》《满园春》等,此外还有《霸王鞭》《南吕一枝花》《圣寿乐》《灯影环》《柳生芽》等代表曲目。综观整个乐曲名称,西安鼓乐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中国音乐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有痕迹。

行乐又称“路曲”,是指在室外街道行进时或庙会场合演奏的鼓乐,艺人们需要在行进时携带乐器进行奏乐,因此乐器均为材质轻巧、方便携带的小件乐器,演奏的大多是小型散曲,以曲调为主,旋律优美细腻,节奏乐器也仅仅起到击拍和伴奏的作用。

行乐又分同乐鼓、乱八仙两种演奏形式。同乐鼓所用乐器除笛、笙等管乐器外,还使用高把鼓、铰子、小叫锣、手梆子等伴奏,乐曲节奏平稳,速度徐缓,情调典雅,多在僧、道两派乐社中流行。乱八仙以使用笛、笙、管、云锣、单面鼓、引锣、铰子、手棒子八件乐器进行演奏而得名,风格活泼。乱八仙演奏曲目广泛,凡是坐乐中的抒情乐曲,如鼓段、耍曲、套词、北词等曲调均可演奏。

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传统鼓乐社

西安鼓乐的演奏团体多为各村、镇、寺院、庙宇组织的鼓乐社。鼓乐社是社员日常排练、传授技艺、组织演出以及参与乐社娱乐活动的机构,也是西安鼓乐乐种及音乐作品赖以生存、发展和传播的基本群体单位。传统乐社成员主要以民间草根阶层的民众群体为主,如工人、农民、小商小贩、市民阶层和道士、和尚等宗教界人士,他们在业余时间,凭借对鼓乐的浓厚兴趣和守护传统的责任心学练鼓乐。

20世纪20~40年代,流传于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乐器社数量众多,发展繁荣,乐社大多依据居住地区的庙宇名称、乡间村落及街巷名称命名,当时有“有街坊就有庙,有庙就有鼓乐社”的说法,如城隍庙社、三义庙社、香米园社、西村乐器社等。目前,西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鼓乐社有: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东仓鼓乐社、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周至南集贤西村鼓乐社。这些乐社演奏曲目数量多,演奏技艺精湛严谨、各具特色,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僧、道、俗各成一派,相得益彰

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演奏风格,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西安鼓乐的全貌。

道派鼓乐主要为城隍庙道士所传,技巧娴熟,讲求“磨工加花”,风格温和典雅,节奏平缓,似行云流水,空灵玄妙。城隍庙位于西安古城西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诸省,故称“都城隍庙”。几百年来,庙内道众除了日诵早晚功课外,还坚持修习鼓乐。目前,庙内保存有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乐谱13本,曲目曲牌300多首,旋律古雅,内容丰富。都城隍庙鼓乐社是西安地区历史悠久、人数最多、颇有声望的道派鼓乐社。

僧派鼓樂由一毛姓和尚所传,鼓乐演奏者多为平民、僧人,演奏风格与其传经、适应听众习惯有关,音调较高,粗犷敞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僧派代表乐社有东仓鼓乐社、西仓鼓乐社、显密寺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

俗派鼓乐则是由于僧派鼓乐中的一部分乐曲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在农村地区活动,与僧、道两派相比,更多地吸收了戏曲、秦腔等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音调高扬、粗犷浑厚、质朴而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俗派鼓乐代表乐社有周至南集贤东、西两村鼓乐社和长安何家营鼓乐社。

僧、道派鼓乐演奏者多为市民,亦有道士、僧人。市民们在日落店铺打烊后,聚集到四合院自娱自乐。庙会期间,各鼓乐社纷纷前往演出,竭尽全力,昼夜演奏,不取分文。遇有其他鼓乐社庙会,他们也会热情地前往耍曲,斗乐赛乐,两支鼓乐队你一曲我一段比赛,看谁演的曲目多,表现力更强,极大地活跃现场气氛。

俗派鼓乐因流传于农村地区,其活动受农业生产季节影响较大,一般在农闲时参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仪式,如祭年、迎神赛会、朝山进香、庆贺丰收等。

酬神娱人、祈福禳灾的民众心声

西安鼓乐社是典型的音乐会社,一般不参加有报酬的演出,主要是在庙会、祈雨、朝山进香、庆祝丰收等活动中,为本社区、本村或周边村舍提供音乐乐事服务,其中庙会活动是西安鼓乐参与最主要的仪式活动。

旧时西安及周边地区庙宇林立,香火旺盛,庙会活动非常繁盛。鼓乐社每年主要参与并最具盛况的庙会有:农历二月初二药王庙古会、农历二月十七周至县南集贤庙会(皇会)、农历三月十六小寨大兴善寺密宗准提菩萨圣诞法会、农历四月初八城隍庙庙会、农历六月初一南五台庙会、农历六月十七至六月十九西五台菩萨庙会、农历七月十五小寨大兴善寺盂兰盆超度法会等。庙会活动通常是由寺庙向各鼓乐社发帖邀请,乐社收到帖子之后便开始精心准备,到起会之日,各个乐社一路吹曲奏乐前往寺庙朝拜。庙会期间,西安街头有不少仪仗齐全、阵容壮观的鼓乐乐队来往穿梭于各个寺庙之间,西安鼓乐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伴随着庙会活动得以繁衍生息。

在仪式活动中,鼓乐不仅具有可供群众欣赏与娱乐的审美功能,更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祖辈们为了生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他们带着美好的心愿,拿着心爱的乐器,吹打着,韵唱着,一路走去朝拜祈福,虔诚礼佛,求得庇护,颇具古老祭祀音乐的遗风。古朴深沉的吹打乐调、虔诚朴实的韵唱声不绝于耳,通过吹奏鼓乐祈求丰收、平安、健康,以此酬神、娱人、乐己,是西安鼓乐最根本的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鼓乐庙会乐曲
始乱
鼓乐节
元宵节,逛庙会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洋庙会写趣
教学设计之“鼓乐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