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22日:《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出台的那一刻
2019-03-18
1956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簡称《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沿着规划的方向,我国开始了大踏步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历程。
回顾历史,1956年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作大会主题报告,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
1月25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按照这一指示,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拟定出1956~1967年的12年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3月14日,国务院正式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陈毅任主任,李富春、聂荣臻等负责具体组织领导工作。600多名来自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近百名苏联专家参与规划的制定工作。
《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对科技发展更具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1.原子能的和平利用;2.电子学中的新技术(超高频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仪器和遥控技术);3.喷气技术;4.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5.石油及其他特别缺乏的资源的勘探、矿物原料基础地的探寻和确定;6.结合我国资源情况建立合金系统并寻求新的冶金过程;7.综合利用燃料,发展重有机合成;8.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9.黄河、长江综合开发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10.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11.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的几种主要疾病的防治及消灭; 12.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国家人力和物力上的优先保证下,在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下,规划提出的任务尤其是重点任务提前5年完成了。比如,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于1958年6月13日开始发生链式反应,并于同年9月正式移交生产;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研制成功;1959年,大型通用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1960年,我国第一台完全是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设计试制成功。这些工作为“两弹一星”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