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寻“木”
2019-03-18又冉
又冉
纵观西方著名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和中世纪欧洲的大教堂,无一不是砖石结构。而当你游走在明清两代皇家宫殿——故宫(紫禁城)中时,会发现在这里,木是支撑其庞大建筑群的最重要的材料:缜密精致的斗拱、高大挺拔的殿柱、触手可及的门窗、意蕴深厚的匾额、枝繁叶茂的古树……故宫里的木气息无处不在。
木—古人情有独钟
古代中国对木一直情有独钟。在古人的观念中,木在五行中居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属阳,代表春天。《易经》里说“天有大德曰生”,万物是从何时产生的?万物是从春天萌生的,所以木象征生命。古人用木建造房屋,代表着生,寓意繁衍生息、生生不断。即使木结构建筑易于焚毁,保存下来的可能性极小,但古人仍不掩饰对木的喜爱,精心打造每一座木建筑。
时间回溯到1406年,当时的统治者明成祖朱棣接受群臣的建议,决定营建北京宫殿。皇帝一纸令下,官员和百姓纷纷行动起来,前往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与西方砖石的层叠结构相比,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所运用的构架像一座房屋的骨架,其中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墙倒屋不塌”。木作的构件规格多种多样,可以事先预制加工,然后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
在古代能工巧匠的搭建下,先是四根立柱的上端以梁枋纵横连接成一间房子,之后,一间又一间房子拔地而起,日夜不休,连轴运转,1420年,终于搭建出这座令人向往的皇家宫殿—紫禁城。
六百年历史轮转,六百年沧桑巨变。曾经居住在“城”里的人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唯留这座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木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静立在北京城中,用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那些沉淀许久的历史往事。
斗拱—起承转合固稳定
中国木构建筑,技术最复杂的是斗拱;最简单的组合,也是斗拱。斗拱分为斗与拱,位于建筑物檐下。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结构千篇一律,造型却千变万化。
梁思成先生说:“斗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饰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前文提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墙倒屋不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斗拱。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把屋檐的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的作用。鉴于此,斗拱成为古代房屋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如遇地震,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下,房屋都能松而不散,化解地震冲击。
到了清代,建筑结构发生变化,梁的承重功能加强,斗拱则变得更精巧、更漂亮,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走进故宫,被画上隆重的色彩、承载着皇家建筑辉煌之美的斗拱不时便闯入眼帘。仔细观察,会发现此时的斗拱也彰显着建筑等级的区别,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越繁华。
穿过午门、太和门,便来到故宫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太和殿的建筑规格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使用了最高等级的建筑工艺,这里的斗拱造型复杂、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六百年王侯更迭,今天,仍有檐下的斗拱犹自坚守着皇家尊贵。
楠木—尽显帝王风范
据《博物要览》记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美。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闪烁可爱。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水楠色清而木质甚松,如水杨,惟可做桌、凳之类。”
历史上,楠木被冠以四大名木之首,足见人们对楠木的喜爱程度有多高。皇家更是将楠木作为御用之材,明代宫殿及城楼、寺庙等重要建筑,其栋梁必用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中,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到了清代,楠木中的上品—金丝楠木日亦难求。康熙初年,皇帝曾派官员前往南方诸省采办过楠木,但由于耗资过多,劳民伤财,后来便改用其他木材。
故宫及现存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如太和殿、长陵、太庙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装修,并常与紫檀配合使用。夏季酷暑难耐之时,游客们多选择避暑山庄作为旅游目的地。清康熙皇帝时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的主殿—“澹泊敬诚”殿,就是一座著名的楠木大殿。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太庙的营建规格非常高。如今,太庙中的享殿是以金丝楠木为主体的宫殿,殿内68根大柱及主要梁部件,全部使用金丝楠木。故宫自建成以来,曾经历过数次天灾人祸,宫中的金丝楠木立柱也多消失在熊熊烈火之中。但太庙却幸运地躲过灾难,使后人得以一睹珍贵的金丝楠木大殿的面貌。
古代帝王贵族对楠木的喜爱与执着使楠木名声在外,民间百姓也深知其贵。历史文献里常常提到,楠木为制作家具的良材,现今故宫里便藏有多件珍贵的楠木家具。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关于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两银子只怕无处买”的记述。
六百年火影重重,焚毁的是皇家金丝楠木柱,传承的是古人喜木重木情。
故宮太和殿和太庙享殿到底谁更高大?
如果从地面高度来看,故宫太和殿要高于太庙享殿。但如果不算殿基,单以殿宇高度进行比较,太庙享殿则高于故宫太和殿。此外,从东西开间来看,故宫太和殿与太庙享殿一样,都是面阔11间,但享殿东西向要长于太和殿。从南北宽度上看,享殿则比太和殿略窄些。太和殿和太庙享殿两座大殿内均地墁金砖,但太庙享殿更胜一筹的是其殿内68根金丝楠木大柱,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
六百年刀光剑影,一块块高悬的匾额,见证了皇城里的血雨腥风,却依旧饱含着美好的期望。
古树—年轮中的古老记忆
烈日炎炎之下在故宫前朝游走,只见红墙金瓦高大宫殿,难觅树荫乘凉。当游人来到内廷区域,才会寻到树的踪影和花的香气。故宫的绿植和古樹,大多集中在御花园和乾隆花园以及专供太后们养老的慈宁宫花园里。
游人来到御花园的时候,故宫之旅也接近尾声,相信这里的精致景观会给你的行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假山、亭榭、古树、石子路等在这里巧妙分布,皇家园林果然名不虚传。“这处古色古香、幽静安谧的娱乐场所,坐落在紫禁城最北部的中央,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后,在紫禁城中,我对它的印象,将永远是最美好的。”这段对御花园最美好的记忆来自英国人庄士敦(庄士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拥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如今,御花园内最著名的古树是位于天一门的“连理柏”。这棵连理柏由两棵柏树组成,两棵古柏上部相互缠绕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冠。在园内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棵龙爪槐,堆秀山上的白皮松树姿挺拔,与假山亭榭搭配得相得益彰。
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园内共有20余座建筑。乾隆花园里也有许多古树,如古楸树、古柏、古松、古槐树等。走入乾隆花园的第一进院落,迎面就是假山,沿着曲折的小径前行便来到古木参天、山石环抱的古华轩前。只见轩前花荫如盖、落英缤纷,这一树繁花正是这轩名的由来。
据说乾隆皇帝在建造这座敞轩时,因为这棵树而改变了设计。古华轩是乾隆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它原本应该在现在位置更靠南的地方,在设计这座建筑时发现,要建敞轩的地方有一棵明代所植古楸树。当时的设计者就向乾隆皇帝请示是否把这棵树砍掉。乾隆皇帝看到这棵古树后,认为古树难得,宁可改变设计北移敞轩,也要保住古树,所以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华轩。敞轩落成后,乾隆皇帝将其命名为古华轩,古华就是古花,指的就是这棵金丝楸树。轩内的楹联“清风明月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讲的也是古树的故事。
除此之外,慈宁宫花园里也有许多古树,如古楸树、古柏、古银杏和玉兰等。
六百年冬去春来,故宫里的古树依然枝繁叶茂,用绿叶与繁花把故宫装点得生机勃勃。
乾隆花园修建时,乾隆皇帝已经四下江南,他把对文人士大夫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对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移步易景的造园艺术境界和手法的喜爱都融入到花园的设计之中。其中,古华轩位于第一进院落正北,建筑内檐装修以木雕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