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入蜀记》所载浅析南宋三峡民俗

2019-03-18唐敏

卷宗 2019年5期
关键词:陆游

摘 要:《入蜀记》是南宋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1年)从山阴到夔州赴任途中所写的日记体游记,记录了途经之地的所见所闻,融写景、抒情及考证于一体,文字生动简洁,所记内容极为丰富,是我国著名的长篇游记。其中对三峡地区世情民俗的记载,是研究南宋三峡地区民俗现象的重要史料。本文将从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两个方面入手,浅析《入蜀记》中的南宋三峡地区的民俗现象。

关键词:陆游;入蜀记;物质民俗;精神民俗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迄湖北宜昌南津关,南宋时三峡的政区范围包括荆湖北路的峡州、归州和夔州。《入蜀记》是陆游在乾道六年(1171年)从山阴到夔州赴任途中所写的日记体游记,途经六路十八州府,过钱塘江,转入长江水路西上夔州。每到一处便游览山川形胜、探寻名人遗迹、考辩诗文碑刻、记述风俗民情,为研究南宋长江两岸历史地貌、地理现象、文物古迹、风土人情、掌故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第六卷中详细描写了三峡地区民俗,从十月六日“晚至峡外,泊至喜亭下”起,至十月“二十七日,早到夔州”止,共游览三峡22天。他对三峡二十多个名胜古迹进行了游览和记录,为开发三峡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提供了可贵的文字依据。

1 头饰

头饰是服饰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及社会风尚的反映。鬟髻是女子未婚的标志,峡江女子若没有许配人家,会一直保持这种发型,佩戴的饰物比较简单,“簪花髻鬟匝”,一般把野花插在头上作为饰物。在发髻上往往用银钗来增光添彩,如“插银钗至六双”。此外,冠梳也是南宋女性偏爱的头饰,峡江女子也习惯“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峡江妇女也有用布缠头作为装饰。“其中有妇人,皆以青斑布帕首”,缠头用的是青布。范成大路过夔州时看到“家家妇女布缠头”,说明以布缠头在宋代三峡地区十分普遍。

2 语言

北宋定都开封,时人常以开封和洛阳方言为标准语音,陆游在西陵峡黄牛庙听到卖茶妇女的“语言亦颇正”,足见其观察细微,发现了峡中妇女口音与北方洛阳方言有某些相通之处。据周振鹤、游汝杰的研究,中原战乱,百姓尽往荆楚之地避乱,至德以后,因荆南人口大增而置荆南节度使,更把澧、朗二州(今常德地區)与夔、峡、忠、万诸州划入以江陵为中心的政区内,因而使这一带的方言和鄂西方言趋向一致性。南宋时期巴蜀是一个独立的方言区,当时四川已属北方音系统,山南道方言接近中州音。这就能解释陆游所见峡中妇女“语言颇正”的现象了。

3 经济

三峡地区山地面积较广,如归州“城中无尺寸平土”“亦皆沙石苹确之地”,导致农业产出很低,“州仓岁收秋夏二料,麦粟梗米共五千余石,仅比吴中一下户耳”,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条件使该区农业发展极为受限。峡江居民不得已将沿江平坝台地辟为农田,农业逐渐向山地发展形成近山“畲田运动”,尽管如此,农业生产仍十分落后。虎患也是影响当地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陆游十月九日晚宿黄牛庙时,“夜舟人来告请无击更鼓,云庙后山中多虎,闻鼓则出”。

农业发展无法养活全部人口时,迫于生存压力,峡江人民只得另谋出路——经商。卖薪是峡中女子从事的一项商业活动,陆游曾写到“峡中山多甲天下,万嶂千峰通一罅。峒民无地习耕稼,射麋捕虎连昼夜。女儿薄命天不惜,青灯独宿江边舍。黎明卖薪勿悲咤,女生岂有终不嫁?”揭示了该区农业发展艰难,男子靠捕猎、女子靠卖薪为生。另外,向路经此地的行旅售卖茶酒也是常见的商业活动。“古妆峨峨一尺髻,木盎银杯游客舟”,当地妇女到客舟上流动卖酒,“有妇人负酒卖,亦如负水状,呼买之,长跪以献”,可见生活之不易。茶叶是当地土特产,在黄牛庙见到“村人来卖茶菜者甚众”,但茶叶“皆如柴枝草叶,苦不可入口”。

峡江居民为了增加收入甚至使用不良手段。冬季枯水期新滩水位较浅,行船风险大,多次出现船难,彼时“滩上居民皆利于败舟贱卖板木,及滞留买卖”,沿滩附近居民能低价贩卖板木以修船,同时为滞留旅客提供衣食服务以增加收入。后来官府为了减轻滩害,刻碑明令“自十月至二月禁行舟”,并且组织人力疏凿崩石以便航行。若滩害解除则附近居民就失去了一项收入来源,“必榣沮此役”,若使计阻挠官府的疏凿行动不成功,“则赂石工以为石不可去,须断以必行,乃可成”,贿赂船工不能尽除滩上尖石,实是一种恶性行为。

4 交通

陆游此次入蜀择水路由长江下游逆行至上游,无法船行再改为陆程,《入蜀记》全篇共记行神祭祠六处,舟行三十九处,历一百六十余日,共易五舟。九月十六日在沙市换乘嘉州赵青船,“盖入峡船也”。十月十三日在新滩因船只超重导致“船底为石所损”,十五日再次换船西行。十八日至鄂北换乘艬船,这种船“差小,然底阔而轻,于上滩为便”,“艬船”应是一种专用于浅水河道航行的平底小船,以便适应三峡滩多水浅多暗石的水域环境。

峡江船只航行有击鼓行舟的风俗,“解舟,击鼓鸣槽,舟从皆大噪,拥堤观者如堵墙”。逆流而上常有逆风浅滩需拉纤挽船,十月十一日记到“江岸多石,百丈萦绊,极难过”。对当时简陋的拉纤工具做了记录“倒樯竿,立橹床,盖上峡惟用橹及百丈,不复张帆矣。百丈以巨竹四破为之,大如人臂。予所乘千六百斛舟,凡用橹六支,百丈两车”。昔时纤夫拉巨舟取材更为方便廉价的毛竹片。

5 佛道信仰

最能体现宗教特色的文化景观之一是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宗教建筑。《入蜀记》共记神祠27处,为研究南宋地方宗教信仰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三峡地区丛祠密布,如峡州甘泉寺、东山寺、黄牛庙,归州伍子胥庙、江渎北庙、江渎南庙、天庆观、灵泉寺、凝真观之类。寺观都有供奉香火,崇鬼敬神之风浸淫人心,陆游亦不能免俗,每到一处必拜鬼神。但也有一些寺院建筑残败,人迹杳然,归州报恩寺“萧然无僧”,或许可以反映出当地人口、经济和文化面貌的变迁。

6 自然崇拜

河湖密布的地理面貌,复杂多样的水文条件,决定了从事水上运输的船夫们不仅劳动艰辛,而且风险极大,因此当地的民间崇拜多与水神相联,沿江神祠密布,如建龙祠、祭江渎庙、祀江神等等,多以酒牲祭祀。九月二十二日“中夜后,舟人祀峡神,屠一豕”,九月二十六日“祭江渎庙,用壶酒特豕”,十月二日所记“舟人杀猪十余口祭神,谓之开头”。

除水神外,三峡地区民间淫祠遍布,“祭江渎庙……然两庑淫祠尤多,盖荆楚旧俗也”,十月十日“以特豕壶酒,祭灵感庙”,灵感庙是罗汉菩萨散仙降临化现之处,传说曾辅助夏禹治水,有功于民得以享祭。还有一处山神祭拜,相传山神原为西王母的女儿瑶姬,曾经授书与大禹治水,因此得以配享尊祠,巫山凝真观相传即为神女授书之处。“十月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一个族群对于民俗文化的选择,主要着眼于生存与发展两个基本需求,凡此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以传承。“风行俗定,万世基成”,从民俗的角度研究《入蜀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纵观《入蜀记》,陆游带着热切的情怀、用诗人的笔法、以实勘实录的方式,详细展现了南宋三峡地区的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价值,是研究南宋长江流域民俗世情的重要文献。

参考文献

[1]钱仲联马亚中.陆游全集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2]范成大.石湖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4]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唐敏(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地理。

猜你喜欢

陆游
陆游气坏了等三则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我是陆游,我为“铲屎官”代言
『吃货』陆游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陆游作品的“重农”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陆游咏
陆游逝世八百周年祭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