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数字社交传媒常识建设的意义与方法
2019-03-18刘静
刘静
摘要:本文主要是笔者在《当代传媒与广告》公选课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包括在大学生中普及数字社交传媒常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通过课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传媒;常识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7-0156-02
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当前大众传播媒介的数字化改造已全面实现,传统的电波媒体如广播电视升级为数字制作、数字传输与数字终端接收,传统的印刷媒体如图书报纸杂志则多以数字出版和社交投放的形式呈现,更多依托SNS、LBS、GPS、AR等技术的新生产物也以各种APP的形式像传统网络应用一样迅速普及,全面渗透到当前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是数字社交工具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用户的商业研究和社会学观察也很常见,同时也有不少典型性事件不断发生,数字社交也成为大学校园的热点话题之一。
一、大學生的数字社交困扰
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在校大学生在日常使用数字社交工具时经常会遭遇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社交困境。学生们普遍拥有线下社交圈和线上社交圈,群组关系的公开程度各不相同,线上线下社交过程中的角色扮演方式和交往手法也各不相同。由于学生们对数字社交传媒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这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无所适从,导致在校园日常社交之上又出现社交工具使用中的困扰。其次是对社交工具的隐私安全认识不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涉世未深,对带有社交属性的APP使用经验不多,碰到问题又不愿向同学老师家人寻求帮助,容易受骗上当和损失财物。另外,大学生心怀天下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话题的热情高、频度密集,容易受到舆论态度的影响,出现言语过激、传播行为失当等问题。还有,大学校园偶像文化盛行,不管是演艺、体育、创业,还是电竞、动漫、商务,在大学生中都有潜藏的巨大粉丝群体,线上线下的各种粉圈社交也常见一些冲突和矛盾,更有甚者还有一些结构上晦暗不明的团体形态存在,影响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典型事例,如多起大学生遭遇网络欺诈的事件、大学生网贷躲债甚至自杀的事件、大学生参与组织人肉霸凌事件、大学生发表不当言论影响学校声誉事件等。当然这些极端事件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青年群体的个性塑造和品德培养不足,价值观树立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够,社会化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甚至法律意识淡薄等。但在笔者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代大学生对数字社交传媒的认识深度与他们的使用经验不符,都会用、都在用,但是对其传播属性、技术原理、管理规定和商业运营手法知之甚少,导致学生们很容易在数字传媒环境下迷失基本的准则。
有鉴于此,笔者依托自己的专业背景,于三年前在任教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当代传媒与广告》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当代传媒环境的复杂性,通过解读数字传媒的基本常识和使用中的关注重点,引导学生全面综合、科学客观地理解社会传播现象和传媒经营逻辑。
二、数字传媒常识的建设框架
笔者是以公选课的形式通过课堂教学穿插、讨论布置小型研究课题的基本教学法来展开该门课程,课程内容也主要是针对上文提到的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认识盲区来选择和布局。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传播原理和数字传媒特性。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经典模型,包括传播活动的结构、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传播与符号、媒介学、大众媒介等常见概念,基于此推进至介绍数字传媒的发展演进、技术背景、去中心化群组化互动性等特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新型媒体类型和代表,用专业语汇分析各自在社交传播上的属性,其间也会介绍一些发展完善中的传播模型和著名学者及其著作。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希望学生们可以从理论层面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活动有一个大概的科学认识。
其次是传播价值和它的社会影响。这一部分需要帮助学生们梳理认识清楚传播活动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课程在此处将常见的当代传媒按照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社交应用等分门别类对它们的数字化改造过程及结果予以简单阐述,用一些关键词对它们的发展现状进行界定,并会对谷歌、BAT、迪士尼、康卡斯特等全球知名的媒体公司和集团进行介绍,希望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各种当代传媒的数字化价值有更丰富立体的认识,同时对自己接触和使用这类型媒体所创造的意义有所思考。
再次是现有的传播内容与经营管理。这一部分主要讲当前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传媒内容管理和经营导向上的具体手段。笔者通常从管理职能部门入手,首先介绍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工信部网信办;然后以小型研究报告的形式布置学生自行查阅国家相关管理机关的官方网站、公众号、官微等,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关注点,对官方发布的法规文件和窗口说明进行文本分析,自行判断该类型管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再从内容与经营管理的常见切入点统一展开说明,结合国外的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是传媒的评估数据及其广告价值变现。当前大学生对传媒价值评估领域的很多专业术语,比如票房、收视率、点击率、粉丝数、转发量等都并不陌生,这也常是大学生茶余饭后的社交话题。但是,这些指标的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采集如何换算的,它们在数据价值变现上又有怎样的具体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其实是含糊其辞人云亦云。这一部分主要是考虑到公选课学生的兴趣点发掘,特别在若干传媒研究对象中圈选出来的,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将可以大致了解各种不同传媒数据的采收办法以及这些数据商业变现的逻辑。
三、大学生学习传媒常识的意义
当代社会,传播活动已经像衣食住行一样,是每一个社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通过公选课《当代传媒与广告》的学习,学生们会对当代传媒生态圈有一些比较专业的学术化的认识,同时不管自己的专业背景是什么,也都能在使用数字社交工具时保持大学生应有的素质,这也是该类型通识课程建设的初衷。鼓励大学生学习传媒常识的目的主要在以下四点。
首先是理性地参与社会话题讨论。在了解了流量价值变现的商业逻辑之后,笔者希望以后学生们可以理智地看待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首先试着判断其真伪,然后独立地思考这个话题的产生机制,谨慎地参与讨论,不传谣不信谣。在了解了自媒体的不同发展源流之后,学会对不同渠道的信息加以比对,开拓自己的视野,不要沉溺在个别属性过分鲜明、群组形态过分隐蔽的社交应用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数字社交生活而不是被反制。
其次是合理对待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在了解了数字社交传媒的信息采集技术和存储原理之后,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会保护和收藏自己的重要信息,不向陌生对象暴露家人朋友的重要信息,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如网络借贷保持警惕。但同时也不必谈虎色变,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对数字社交媒体用户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关注都日渐强烈,各种法律法规和控制技术正在不断出现,只要学生们正确使用社交工具,信赖官方应用对隐私保护的指导,就能最大程度地守护自己和亲朋的信息安全。
接着是和谐构建数字社交关系。在了解了各类型数字社交传媒的结构准则、群组特性和交际方式之后,在了解了数字环境下二级传播的威力和数字信息的不可消除性之后,笔者期待着大学生们能成为改良当前数字社交环境的重要力量。用理性的讨论替代谩骂,用真诚的建议替代冷嘲热讽,用尊重对方的发言权替代一言堂,用尊重法律替代人肉搜索,数字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展现出全新的社交面貌。
最后是冷静看待数字传媒评估数据。在笔者三年多的《当代传媒与广告》课程中,有关传媒数据和粉丝价值变现的话题常常受到学生的喜爱。那么在了解了各种数据的规范采集技术和换算依据之后,在了解了数据造假对我国影视综艺制作的深度伤害之后,在了解了商业运作对粉丝价值的过度消费之后,笔者希望学生们能够冷静看待这些数据,不盲目自信,更不应该参与到制造数据泡沫的行列中。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交际、独立生存、认识世界的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异,他们既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也是社会青年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身份已经不可能限制和隔绝他们与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相互交融,也无法提供更多切实的保护。因此,笔者呼吁各高校都应重视大学生数字传媒常识的建设,通过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普及,帮助学生弥合某些隐藏的短板,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