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03-18李伟

中文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专业建设信息化

李伟

摘 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升级,社会、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迅速增长,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技工院校的办学现状,加强专业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笔者认为技工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来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

关键词:专业建设 产业升级 信息化 时代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2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具有高素质、有创新意识,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既是技工院校办学的立校之本,也是契合国家宏观战略的力量之源。

一、技工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脱节

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是一个动态概念,必须按市场需求不断加以调整。目前,技工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由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的相关机制,专业设置落后于产业布局和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体系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许多供过于求的专业未及时进行调整,也未能前瞻性地开设对接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导致专业课程体系与地方产业需求脱节,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以孝感市为例,2016年孝感市工业产业以造纸、食品加工、化工、服装生产、风能及机电设备、模具制造等产业为主,本市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以机械加工和电子类为主,近年来招生规模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在数量和针对性上都不相匹配。其原因除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往往倾向开设基础性强、通用性高的复合型专业,没有积极研究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变化有关。

孝感市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主要包括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本市第三产业专业以汽修、商贸、物流和信息类专业为主,两者较匹配。但从具体专业设置上看,汽修、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应用4个专业各校开设的重复率较高,这就必然导致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增加,教育资源的浪费。

2.专业结构同质化,特色专业较缺失

2015年孝感市政府报告中指出,我市将加快推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现状来看,本市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远远滞后与现实发展,传统特色专业如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等逐步丧失发展前瞻性,培养的学生仅能服务于低端产业链,对地方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没有起到技术改造和人才储备的应有作用。因此,特色专业应该是面向所在地市的优势与特色产业,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各校的特长,在仪器设备、师资培养引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投入,逐步形成自己品牌专业。

3.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充分

一是学校与企业没有形成配套的专业标准,专业教师对企业相关部门和岗位了解不多,深入不够,无法依照“实战化”要求来指导学生。二是教材内容与生产技术脱节,教材开发周期长,导致部分内容落后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现状,导致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与生产一线所需的专业技能“两张皮”,难以适应岗位能力要求。

4.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够

在信息化智能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落实从网络基础建设到系统平台建设,再将管理工作的流程制度化、流程化、程序化,是信息化技术对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云计算的普及运用将SAAS推向前台,它有效降低了学校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网络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及其风险,还节省了大量资金投入,简化后期维护,真正让专业机构做专业事;VR、AR技术提供的沉浸式场景教学,能够充分还原三维立体形象,其更直观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增强教育场景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还降低了学校的实训成本;深度学习下的人工智能将替代大多数简单重复性工作,这对初级产业工人的培养将产生巨大冲击,客观上加速了对高端制造人才的培养进度。

但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的信息化应用还停留在初始阶段,许多院校校园网刚刚搭建到位,无线网络还未能实现全覆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也仅停留在办公领域,在线课程还处于“温饱”状态,全校监控系统只能做到事后查询,缺乏对大数据的分析比对让其丧失了对风险点的提前把控和预警。再加上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突破不够,教学资源种类单一,因此在教学上难以形成有效认知和及时反馈。

5.教师能力提高途径不丰富

技工院校与其他院校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必须拥有一支具备三种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即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能力、技能考核能力、工种开发能力,而目前普遍存在教师知识老化,“升级”滞后,“代谢”乏力,难以有效实现教师“轻松备课、高效教学、全面测评”的目标,也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鉴于此,当前技工院校专业建设需要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二、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创新

1.培养理念创新

专业培养目标一定要紧扣时代新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根本原则,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工作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当代企业精神教育;着重职业技能训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将“知识+技能+素养”的培养目标贯彻到整个学习实践过程。

2.专业设置创新

结合当地产业特点,综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关键要结合当地10至20年产业规划,设置符合地方发展的特需专业和特色专业,兼顾发展通用专业,形成特需专业+特色专业+通用专业的专业体系结构,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3.课程建设创新

课程体系要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及个性发展的需求,构建“基础通用课程+专业课程+实训实验课程”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开发配套教學资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提升在工作任务框架下理论与实践双线交织的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入校即入厂,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

4.教学手段创新

创新教学手段离不开合适的教学平台,一是通过校企合作提供生产场景平台,岗位教学平台;二是借力云平台、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搭建和运用MIS平台、模拟仿真平台、MOOC平台、教学资源平台等,将教学中的各个节点充分链接,逐步实现“教学场所无围墙、学习时间不受限”的开放式教学。

因此,笔者认为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应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调整和优化

1.专业动态论证调整

从地方当前产业背景、未来产业布局规划与发展需求出发,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健全专业的增设、改造和淘汰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与地方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的共同研讨,形成目标精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在专业设置上按统一规划,适当超前布局,对当前学校专业进行系统梳理,明确那些是要积极建设的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特色专业,那些是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对现有专业进行创新提升的、那些是已经落后于当代产业需求应该淘汰的。孝感市高级技校在充分调研本市产业节构和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新开设了塑料模具专业和现代物流专业,并拟开设“健康护理”方面的专业,对传统汽车修理项新能源汽车方向进行改造。

2.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技工院校要坚持“以岗定学,学岗融通,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岗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1.以岗定学: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企业岗位的深入调研与分析,按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2.学岗融通: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在分析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确定课程内容,并为一体化教学和学生定制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3.课岗对接:实现课岗对接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岗位的充分对接,把岗位能力转化为教学内容,再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将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3.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优化

3.1课程体系建设

按双需求(岗位需求和技术转化需求)原则作为设计课程体系中的逻辑起点,同时将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作为课程体系设计中的核心和关键。

3.2教材开发

教材开发要围绕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在案例教学互动等方面综合创新。同时结合地方和学校特色,进行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

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孝感市高级技工学校以国家示范中职建设为契机,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与湖北霖慧文化集团合作,共同打造专业教学环境,企业专家团队、能工巧匠和学校建设深入研讨,采取虚案实做,旧案新做,真案真做得教学方式,将企业项目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企业岗位的最新技术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综合能力提升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通过该专业的成功实践,学校从中看到了校企合作的巨大成效,在汽车修理,数控加工等其他专业也采取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

3.4专业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化是促进专业建设提升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实现教育教学中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尤其重要,把学科资源内容与信息化平台有机结合,是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途径。

总之,技工学校专业建设的过程,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各项资源,协调好人财物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获得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技工学校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也需要定期接受培训,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进而改善技工學校教育工作的质量,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教学真正的与社会需求对接,形成属于技工院校特有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专业建设信息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