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物为线索进行整合性教学的实践与改进

2019-03-18叶秀芹

中文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孙中山整合

叶秀芹

摘 要:浙江省开始新高考后,历史选考试题非常注重对选修四的考查,然而由于复习时间有限、教学策略缺乏等因素,导致许多一线教师对于该模块内容的复习存在一定的困惑。本人在选修四的复习教学中,以重点人物为线索,尝试将选修知识与必修知识相联系,把选修四模块融入通史复习进行教学实践,并从定位时空观、分层设问、纵横联系、模仿选考命题等方向进行教学改进,形成此文。

关键词:人物复习 整合 实践与改进 孙中山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2

一、现状与困惑

现状1:浙江省历史选考试题注重对选修四的考查

浙江省自2015年10月进行第一次新高考以来,已经进行了五次历史选考考试。从试题考点的分布来看,每次考试的知识点覆盖面都比较广,从涉及的模块来看,每次都注重对选修四的考查,笔者做了一个粗略统计:

从统计情况看,几次考试分值在6—14分之间,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多个人物,没有具体的规律可以寻找,这就需要教师对选修四进行整体复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留漏洞。从题型来看,涉及选修四的主观题考查多以人物为线索,整合必修部分教材知识内容,典型例题如浙江省2017年4月选考卷第33小题,该题以詹天佑人物为线索,整合民族工业发展、洋务运动等必修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探究发掘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具有考查点深入、试题开放、难度较大等特点。

现状2:留给选修四的复习时间不足

按目前浙江省历史选考考试时间的设置(11月份、4月份),一线教师要在11月份考试前做到全面、细致、系统的选修四复习相对比较困难。以我校为例,根据三年整体教学计划,基本上推荐学生在高三第一个学期(即11月份)进行第一次选考考试,复习时间大致安排如下表:

从表格看,留给选修四的时间和时机都不是最佳的。据本人了解,临近几所同等高中的复习进度也都大体相同,说明对选修四的复习时间安排不足是大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困惑:如何进行有效的选修四复习教学

放弃如此重要的板块内容显然是不对的,如此宝贵的考前复习时间,将所有选修四的人物按顺序进行常规历史复习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选修四人物模块选考复习确实值得我们仔细研究,而且为了适应选考试题特点,在复习该模块内容时还要与必修内容进行整合性教学,这又给一线教师的复习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困惑。

二、实践与改进

针对上述现状与困惑,我们高三历史组精心组织,深入研讨,在选考复习后阶段采用以人物为线索进行整合性教学的实践探究,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实践,效果颇好。本人以选修四——“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例,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人物复习课教学,以求证于方家。

1.实践:选修四重点人物与必修内容的整合性教学尝试

在最初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本人设计了三个板块来完成这课的教学任务。

首先,按照选考要求,仔细研究考试说明及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有关该人物的主要活动,理清人物线索,建立一个完整的时间概念,并进行知识点的落实。

其次,与必修内容进行整合,以此课为例,可以与必修内容相整合的主要有:必修一专题3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国民革命的内容;必修二专题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情况、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三专题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相关内容。本人在操作此环节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参与回顾了以往知识点,起到温故而知新,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的作用。对于重点问题,则通过材料题进行重难点突破。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作用这一难点,设计了以下材料题。

材料:2013年7月,杨天石、吴思、雷颐、周思源等著名历史学者开了一个座谈会,他们讨论的主题就是:帝制终结 专制难除——辛亥 将权力关进牢笼的有益尝试。——材料出自《杨天石: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是怎样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通过此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如何成为中国民主进程中的里程牌。

最后,为了提升本课教学立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把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与同时期亚洲的革命进行比较,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背景对“亚洲觉醒”进行探讨,从世界史角度理解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整节课下来,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对考点、要点的把握准确,基础知识落实到位,重难点处理得当,是对选修四人物与必修内容进行整合性选考复习教学的有益尝试。但仔细思考,问题颇多,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多基础性知识点回顾,少深层次思考探究;二是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够,课堂参与度不够,多教师讲授;三是选修与必修的整合较为表层,历史思维含量较低。针对上述问题,经备课组的提议,在此基础上对本教学环节进行改进。

2.改进:以人物为线索将教材进行深度整合的实践

改进1:以时间轴为载体,定位历史时空观

教师列出孙中山个人主要活动时间轴,学生完成该时间轴上孙中山重大活动的填空题。利用时间轴梳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是教学常用手段,借助这一有效手段使学生能明晰这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通过对时间轴上知识点的回顾,积极参与教学从而达成有效复习。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識,帮助学生确立历史时空观,这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改进2:以分层设问为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以时间轴上的重大活动为基点,将孙中山的个人活动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查,精选材料,分层设计出三个具有梯度性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

材料一 1894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1903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三 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材料略)

问题:(1)材料一中,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孙中山为何会发生改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20世纪初政治腐朽的原因有哪些?基于此,孙的思想又发生了哪些改变?

【设计者说】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其思想前后的变化又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基于此,本人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问不难回答,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机而积极行动,并为下一个问题做好铺垫。以简单的问题起步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第二问中“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和第三问中“孙的思想又发生了哪些改变?”两个小问题突破孙中山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变化,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样的问题提示为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个论点,并使学生掌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特征。这样的分层设问既有梯度,又有思维含量,并且巧妙地完成本课的重难点教学,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改进。

改进3:以纵横两线为拓展,构建知识大体系

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大体系是复习课区别于普通新授课的重要标志。在本复习课的教学改进过程中,本人以孙中山这个人物为出发点,以其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做的贡献整合为一条“纵线”,以其在“亚洲觉醒”过程中的标志性作用整合为一条“横线”,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材料一 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位领导人分别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30、140、1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内容略)。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孙中山为中国民主革命所做的贡献。

材料二 亚洲主要國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1644-1912清统治; 1912-1949:民国时期;

日本:1867-1912为明治天皇统治时期,1912-1926为大正天皇统治时期;

印度:至1849年完全被英国攻下;直至1947年独立;

阿拉伯:经历了奥斯曼帝国-英国侵入-20C20、30S开始独立;

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至1922;之后为土耳其共和国;

问:(1)据材料一,试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孙中山和甘地两者都领导了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分析他们在思想、方式、结果方面有何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解释“亚洲觉醒”的原因。

【设计者说】高中生学习历史必须要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它使学生能够根据时间秩序和空间要素建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这是历史核心素质的基本内涵。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也是适应浙江历史选考试的需要,如2017年4月选考卷第34题第2小问,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两个维度回答17、18世纪英国的“优势”及其“思想观念”。该问题非常典型地考查了17、18世纪英国史的知识体系,本人参与了2017年4月该小题的省阅卷,据了解该题省平均分仅为1.66,去0平均分为1.96(此小题满分为6分),说明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仍存在很大问题。为此,本人在改进教学时,通过我国三位领导人对孙中山的评价引出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做的贡献,并进一步以必修一第52页(人民版教材)“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图表材料为依据,启发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思考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纵向历史知识体系,又以“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为探究材料,将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置于全球史观的视野下,帮助学生理解其作为“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原因,又通过对比孙中山和甘地在思想、方式、结果等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的能力,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步性、民族性的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横向历史知识体系。

改进4:以选考命题为导向,开阔学生新思维

浙江省历史选考卷命制的一大特点是在第33题设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截至目前的5份选考卷均保持了这一特点),学生对于这类题型的解答还是比较惧怕的,教师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此类题型的训练,帮助学生多开阔思维,多角度理解历史问题。

于是,在本课最后一环本人作如下设计:

材料: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重要思想,也是振兴民族的伟大蓝图,作为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据教材必修三整理

材料:历史学家杨天石根据他对辛亥革命五十年来的研究,认为1911年革命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也并非我们所说的资产阶级。他更愿意说他们是心向民主共和的知识分子,并且他认为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摘编自杨天石《君主的终结——1911次革命简史》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就孙的阶级属性,您倾向于哪种说法?试用历史事实简述。

【设计者说】历史学习绝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迷信教材或者教师,历史学习的魅力就在于拨开阻挡我们“双眼”的云雾,跳出片面的传统思维框架,多角度、多元化看待历史问题,挖掘其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历史内在联系。在该环节的设计中,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阶级属性去分析孙中山的人物特征,在不同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学生对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关爱平民等方面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对孙中山为国为民的“国父”形象更为敬佩,教师适时将教学立意进行合理上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追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将“家国情怀”这一历史核心素养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老师们常说考试怎么考,我们怎么教,但真正要达到高效的复习课效果,把学生“教”会,仍需要我们不停的钻研。只有当我们的历史教学灌入自身思维之后,当课堂实践成为教师成长之路,当学生们感受到历史学习魅力之时,乐趣与收获就会不期而遇。

参考文献

[1]朱可.基础为重 素养为要——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卷评析与历史教学思路新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1)

[2]辛金红.聚焦核心素养 培养家国情怀——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7)

[3]梁金贵.例说<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策略[J].中学政史地 2014.2;

猜你喜欢

孙中山整合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新探》序言
孙中山的绰号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