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重要性

2019-03-18张惠

中文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建模思想重要性小学数学

张惠

摘 要:数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在小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模思想是小学数学思想的一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接着提出了小学數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重要性,主要是能够扩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接着提出了数学建模活动要强化建模思想,积累建模知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等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 建模思想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建模思想就是运用数学语言概括的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点、数量关系等的数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应用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跟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比,数学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还体现出符号化的特征,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数学的部分知识跟我们的生活离得比较远,给人冰冷的感觉,加上数学知识具备很强的逻辑性,推理的时候不容易,给学生思想认知增加了困难。[1]而且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在老师稍微指导下就能理解到知识点的精髓,有的却需要老师反复的讲解,如果不能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只是采用单向式的灌输教学,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没有注重建模思想培养,用直观的方式来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成效不明显。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重要性

1.扩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的去探索数学知识,通过举办相应的建模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自主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能够强化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是进行机械化的传输,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容易让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而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学生能够对书本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的基础上尝试着去理解,进一步强化数学学习体验,而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小学生害怕学习数学,由于数学知识跟其他课程知识不同,其知识比较枯燥,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是自己比较“头疼”的科目,甚至感觉自己就是“跟不上”,自暴自弃。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善,作为数学老师要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对症下药。建模思想能够迎合这样的学习状况,弥补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缺陷,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明确其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来,做到注意力集中,情绪热情高涨,帮助学生找出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模思想培养就是让学生养成发现、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步步提升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乐于参与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挖掘问题的内涵,学生会结合学到的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进行综合创新,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来,做到注意力集中,情绪热情高涨,帮助学生找出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是通过直觉产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点的兴趣,之后进行假设、猜想等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够看出来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之后可以通过摆设木棒的方式来验证这种猜想的正确性。通过发现问题、领域问题总结数学规律,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建模过程。[2]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跟同学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感受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培养

1.强化建模思想,积累建模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新,随着知识点的更新,教学思想和观念也要有所转变。数学建模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要把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得以应用,需要建立对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动态有个清晰的认知,能够知晓建模理论知识。要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问题的背景是什么,主动参与提炼数学模型,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应用。这点就给数学老师起到了很强的提示作用,告诉老师怎么样去建模,数学本身的发展也是建模发展的过程,要能够从生活中找出数学理论存在的基础,当然也不能脱离生活化应用这一主要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一个阶段的内容学习完了之后要引导学生整理相关知识,运用建模思想去串联相关知识点,让零散的知识点在脑海中有个清晰的脉络,形成知识模块,整体把握数学知识。[3]

2.数学建模活动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教学是针对人的教育,尤其是在义务阶段,数学课程属于基础性课程,要把重点放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也就是说,学生是建模的主体,就是让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明白自身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经历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在小学教学中,不管是简单的公式与法则,还是复杂的规律与性质等知识,都不要直接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都可以设立相应的建模活动模式,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方法与经验,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感悟数学学习过程,渗透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小数的乘法问题的时候,可以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引起计算的问题,像超市购物中物品的价格等,让学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建立建模思维模式,接着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来写出乘法算式,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找出小数点大小的规律,最后把小数乘法向整数的乘法转化,进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具体计算方式。在经历了这样的建模教学活动后,学生便会养成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在潜意识里形成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浩. 尝试· 分享· 导学—— 核心素养观照下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研究与评论( 教育教学),2016(02):22-24.

[2]赵佳芬. 让数学素养与品德素养双丰收——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06):77-79.

[3]梁秋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J].小学数学教育教学,2017(3):67-69.

猜你喜欢

建模思想重要性小学数学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初探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