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方法探究
2019-03-18李昊
李昊
摘 要:小学英语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掌握英语拼写、阅读等方法,提升英语素养。可是受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很多英语教师依然采取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單纯地灌输英语知识,削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其不能在英语教学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缺失必要的趣味课堂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英语知识的世界中,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成效,因此探究小学英语趣味教学的模式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教学情境
一、营造有趣的课堂学习环境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趣味教学模式的构建可先从给学生营造有趣的学习环境来入手。有趣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到身心上的舒适和放松,增加学习的亲切感,并且会进行主动交流。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学生自身的交流习惯,让学生尝试用英语来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用英语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去探索英语世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故此,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通过多种多样的口语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中,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动作教学方法来提高趣味性
教师在带领同学们去接受新学科及知识时,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疑虑,树立其自信心,调动积极性,激发潜在动力,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地激发学习趣味性。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小学生本来就活泼好动,在英语的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天性,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英语。如,在教学表情动作的一些单词时,可以让学生都站起来跟着老师一起做表情,学到smile这个词时,老师和学生就一起微笑,学到run这个单词时,老师和学生就可以用夸张的跑步姿势来表达这个动作表情。这种全身参与的单词学习方法十分受学生的欢迎,趣味性与互动性都很强,非常适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来使用。
三、利用趣味性的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英语课堂的导入是保障高质量的英语课的重要开端,通过具有趣味性的导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以悬念或者问题为开始,借助于多媒体演示都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有效的导入是高质量的课堂的基石。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进行教学,但也不能脱离教材,而应通过结合教室中的物体和人物设置教学情境。如,在学习Ways to go to school这课时,让大家猜一下老师今天是怎么到的学校?然后让小组讨论自己今天是怎么到学校的,再让大家猜一下使用哪种交通工具到学校的最多,巧妙地运用问题,学生才会记住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通方式,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导入环节里,老师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有效性,只有把学生掌握到的英语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显著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四、灵活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学中提倡培养创新意识,开拓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根据课本上的不多的图文,可以多增加一些简单易懂的单词游戏或字词接龙,拓展学生的视野,用不同的视野与多种角度探讨同一个问题,同时推进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布置课前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找些关于课文上单词与词组的相关资料,可借助父母协助或同学之间合作完成,同时教师找出与之类似的题材进行探讨,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时,让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评价其优缺点,不但有利于思维的拓展,而且还能加深对单词的印象。同时,教师也需进行多方面资料准备丰富自身的教案内容。在课堂上完善他们的不足之处,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五、合理创建趣味性教学情境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新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经十分普及,听力是其中的基础,教学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听、读、写等教学进行优化情境的建设。在教学中,运用新媒体例如PPT、影像以及经典电影片段进行配音等方式,建立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还可以建立英语兴趣学习小组,让孩子们发散思维深入到教学内容中,理解后的英语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来,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理解能力。
英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英语教学要想成为学生一首喜欢唱的欢乐的歌,一门喜欢学的有趣的功课,我们就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建立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在充分分析学生和教材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灵活地安排课堂游戏,注意形式新颖多变,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升英语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秀玲.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模式应用初探[J].青海教育,2018(5):38.
[2]孙颖.浅谈小学英语趣味教学得失[J].中外交流,2018(8):200.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