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科学课外作业的实践探讨
2019-03-18包海明
包海明
摘 要: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上,要求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科学,是学生认识大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开端,它在小学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科学素质基础,以此来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但是,科学课要想真正落实好“先学习后探究”的目标,就要设计出更为开放性、自主性的课后作业,从而使课堂知识与课外探究相融合,促进学生更好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培养和塑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素质。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段教育;小学科学;课外作业;实践探讨
对于小学科学教育而言,知识学习并不是重点,学生的动手实践才是关注点,要不断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实现认知上的改变,并加以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科学、体验实践活动的热情,既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又能塑造学生拥有良好的科学精神。
对于科学课中广泛而大量的实践作业,都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积极进行课外活动的探索,教师应该结合相关具体的科学课程进行设计。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实践、动手、收集、种植、探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外,让知识从理论转向实践,从课堂学习转向户外研究,实现两者的交互融合。适当的作业不仅有助于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更是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有着推动作用。一节科学课的时间是四十分钟,不仅时间少,任务还多,这也使得完成教学要求的难度上升,如何在一定的课堂时间里达到教学要求和任务成为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内容。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不足以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做到深入的理解和吸收,因此,课后作业在其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作业的设计方案和要点
(一)阅读性科学作业
阅读性科学作业是指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将自己的阅读感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然后再利用课外的实践活动加以运用,使学生获得阅读所带来的收获感和成功的喜悦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本后,记录下相关的心得体会,并制作科学手抄报、板报,或是用日记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借鉴相关的语文授课方式。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生长与变化》一文时,为了增加学生对于小动物和植物的研究兴趣,可以让他们在课前对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阅读,并进行标注,找出自己不同的兴趣点。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造就了他们了解自然、感悟生命、追求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利用单元主题活动
在科学课本中,表达的主要方式就是“主题单元”,而在主题单元中又有很多的课外活动,这有助于学生深入、全面了解事物。教师在策划科学作业时,可以采用单元主题活动中的内容,在单元总结课的基础上,选用大多学生的兴趣爱好点或是实践性、动手性强的活动来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一些废旧品来进行简易的科学创新制作,从而提升学生在知識上的应用性,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车运动的轨迹和过程,来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可以运动起来?以此来指导学生认识重力、弹力、反冲力,并联系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来进行探索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摩擦力进行研究,分析摩擦力与小车运动之间的关系。而在最后的总结课上,可以组织学生亲手设计一个小车,并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小车从设想规划到动手制造,再到测试实验,既促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良好塑造,又增强了小组的合作性和团结精神。
(三)作业时间和空间的把握
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将作业分成了长期和短期这两种方式。其中,短期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布置作业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比如,在学习《建筑与形状》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好学,可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物进行观察,并提出相关问题,或是进行记录;教师也可以利用课本后练习,来布置作业。另外,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遇到学生不明白或是不清楚的问题时,应及时地进行指导。
科学课的知识并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时间的传授,它更侧重于课后的实践活动上。因此,长期的作业就显得更为必要。比如,教师在教授《系统组成的世界》这一单元时,对于植物的生长研究,从实验规划到观察培育,再到最终结论得出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完成。抑或是在学习《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时,关于“感悟身体中食物的运送过程”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积极主动性。
(四)家庭性实验作业
家庭性实验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等方面出发,通过观察、探究、记录的方式,结合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在更深的层面上,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发现或是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猜测、推理,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种作业是家庭类的作业,学习的环境相对宽松,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从而在实验过程中感悟科学内涵,领略科学魅力,创造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时,针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课本上的内容并没有直观感受来得强烈,且是课堂中所感受不来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这一观察任务,给予他们一周的观测时间,而后在班级里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五)时空观测性科学作业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适合高年级学生学习的知识,宇宙空间的探寻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在学习《宇宙》这一单元时,课程要求对“月相变化”进行观察,了解月相的含义以及变化的规律。这对于那些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观察的学生来说,就不太容易完成,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细心程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大概一个月的观测时间,使学生通过记录、观察月球的变化,来得出研究成果,掌握科学的探究方式,这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类型的实践作业往往受到天气、环境的制约,实施起来也比较繁琐。
二、科学课外作业落实的有效措施
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作业的同时进行启发性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于探究的浓厚兴趣,还可以增加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实现思维上的创新。但由于科学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学科跨度较大,因此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并不现实。
(一)不同阶段的教学进行具体指导,提高作业质量
科学课学习的关键是实践探究,但这需要较长的周期。例如,在学习教科版《蚯蚓的选择》一课时,课堂上不易实现对蚯蚓的各种特性的观察,而长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在其中就应该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蚯蚓如何移动;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研究。学习阶段或是提出问题的不同,指导内容就定然不同。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关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将整体划分为部分,在降低作业难度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作业的质量。
(二)明确作业要求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结合学生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来设计,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程度不一的作业内容。例如,在学习《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观察绿豆芽生长这一实践内容,并对作业提出相应的要求,引导学生从“种子膨胀、破皮发芽、根和叶的生长、逐渐长成”这些过程来进行记录,掌握不同时段植物的生长时间。应注意的是,种植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坚持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在观测植物生长的每一步过程都十分重要,在事前应充分做好规划,种植过程中应注意观测,在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记录工作。
(三)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水平不足、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再加上实验活动易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和约束,从而导致实验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和设想。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目标,促进高效教学,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参与科学活动,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课后作业。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六年级上的《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有些学生在设计定滑轮和动滑轮装置的时候可能存在一些困难。而当教师发现这一现象时,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帮助,成为促进实验成功的“后推动力”。另外,对于种植植物类的实践活动而言,教师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培育植物,并储存于教室或是办公室中,定期让学生来进行观察、管理、记录。这样不仅使得教师得到了教学的实际经验,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正确评价科学课外作业
小学科学课的核心在于:利用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使学生从中感悟科学的魅力,体会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促进社会探究能力的提高,并收获更多的科学规律和认知,为未来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打基础。
(一)关注评价作业的过程
教师应持有认真、积极的态度去批改作业,不管什么样的科学课外作业都是学生认真探索、研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的同时,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自主完成,而是应该注重该学生是否存在较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方式,是否可以有效提高其学习科学的能力出发,从作业完成的形成性来衡量。
(二)从辩证的角度来评价作业
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最终体现就是作业,教师不要只拘泥于当下,而应带着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教师应保持先进的思想理念,要积极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它可能不是重要的科学知识,也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收获。但是,它可能是学生付出努力才得来的成果,抑或是该学生有着对科学、对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三)丰富评价作业的方式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科学课外作业保持积极的评价,因为无论作业的好与坏,学生总归是付出了努力。教师在评价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家长、学生或是小组分别进行评价,然后再将它们有效结合起来。此外,针对不同的作业要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不断创新作业评价的形式,创造课外作业评价的有效机制。
总而言之,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的实践活动是实现科学课程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这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更可以塑造高水准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姜丽华.优化小学生课外作业反馈环节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1,17(4):31-32.
[2]浦曉晨.小学高年级科学课外探究作业的实践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5).
[3]莫春荣.基于“现象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实施策略[J].中国教师,2017(7).
[4]王东.小学科学体验式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江苏教育研究,2014(5):38-40.
[5]陆纬.小学科学课外探究式作业实施策略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2017(10):3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