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2019-03-18危家财
危家财
摘 要: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而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和分析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应用题;小学数学;解题能力
一直以来,应用题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且,很多小学生对应用题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会逃避应用题的学习。因此,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现状出发,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应用题的解答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体验,以此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应用题的魅力。并且,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只有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发挥,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够有所提高。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创建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要想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就要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情境,并且在情境中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只有在这样的形式下,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为学生创建了这样的情境:爷爷摘了154个青苹果,342个红苹果,摘的梨是苹果的5倍。请问,爷爷一共摘了多少个梨?学生经过思考和分析之后,就能够得出(154+342)×5的算式。再比如,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电影院上有200个座位,楼下的座位是楼上的5倍,那么,请问,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首先,笔者带领学生分析了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座位200个,楼下座位是楼上5倍。紧接着,笔者又为学生分析了所求问题:电影院的座位总量实际上就是楼上的座位加楼下的座位。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就得出了200×5+200的算式。可见,数学情境的创建在应用题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引入实例,深化认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的认知,巩固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且,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实例,也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在实例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解题能力,还能够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所以,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实例的效果,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常都会去文具店买什么东西啊?”有的学生说,会去买铅笔,还有学生说,会去买橡皮、钢笔等。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就引出了这样的应用题:晨光文具店一天能够卖出去20盒圆珠笔,每一盒都有15枝,那么,晨光文具店一天卖出了多少枝圆珠笔?这时,学生经过思考和分析之后就会得出15×20=300的结论。可见,实例的引入,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丰富思路,提高能力
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接触过的事物也比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常会将问题复杂化。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式,使学生能够掌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在“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家里要铺地板砖,现在可以知道每块正方形地板砖的长度都是5分米,如果铺满整间房屋需要50块地板砖,假设小明的爸爸买来了新的地板砖,而地板砖的长度变成了6分米,那么,请问,小明家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呢?针对这道题目,很多学生都会采取这样的解题方式:5×5×50÷(6×6)。但是除了這种解题思维,还可以是50×(5×5÷6÷6)。这样的解题模式,不仅能够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可见,思路的丰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教师要重视应用题的教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兴趣所在,而且,教师要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创建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应用题的教学中来。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引入实例,深化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要丰富学生解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比尔格.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速读(下旬),2018(8):149.
[2]吴香平.小学数学有效性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76):98.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