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活探究的方法探析
2019-03-18邱宏标
摘 要:“教无定法,但不可无法。”数学教学中激活课堂也是这样,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使课堂一“激”即“活”、一拍即合,改变课堂教学“一潭死水”的情景,教师的“活教”带来学生的“活学”“乐学”,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多元化,实现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形式,课堂气氛决定孩子们的学习质量,小学数学课堂尤其如此。作为数学教师,激活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如何激活课堂,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活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生活现象;开放性的问题;回归生活
探究起源于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之间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炼与提高。于是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激活探究,发挥探究的魅力。
一、在课堂中激活探究的原则
(一)教学手段灵活原则
优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数学教育方法,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心理有所了解,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然后结合学生学习的状况,对现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变换。这样能够保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确定数学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二)循序渐进原则
数学教育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老师在教学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学生主动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具备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将学生带入数学学习中,在随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有利于数学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三)遵循新课标
新课标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理念标准,在制定教育管理制度时要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基于新教材学习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去策划好合理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计划,建立数学能力培养体系,促使探究能力的发展,又严格执行新课标教学要求。要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专业数学知识教育,在教育之前,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可操之过急,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二、课前预设,捕捉生活现象,激活课堂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和家人去超市买菜和生活用品,试着计算:“白菜1.2元/斤,买2斤需要多少钱;萝卜1.5元/斤,买2.5斤需要多少钱?”学生可能会这样计算:1.2元可以分成1元和2角,用1元乘以2得2元,用2角乘以2得4角,加起来是2元4角,即2.4元;有的学生会先把1.2元化成12角,用2乘以12角得24角,再化成2.4元。其实,这两种计算方法都蕴含了小数与整数的算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考过程,再进行巧妙处理,逐步过渡到小数乘整数的数学算理中。小数在生活中运用范围非常广,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巧妙地把生活引入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要设计新颖的、开放性的问题,激活探究
当学生思维发展到某一点上出现停滞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列举一些矛盾现象及其线索,或者提出一些设想,激发学生新的兴趣,从而进行创造性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一位教师设计以下问题:你能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说明18÷■=18×■吗?
学生在思考、讨论后,有的用分数的意义说明。
18÷■可以理解成:把18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5份,就是求18的■即:18÷■=18×■。
有的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除法运算性质说明。
18÷■=18÷(2÷5)=18÷2×5=18×5÷2=18×■
还有的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说明。
18÷■=(18×5)÷(■×5)=18×5÷2=18×■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让他们体验探究和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硬纸上有一个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通过讨论、操作,想出办法:把圆剪下来,用一根绳(或纸条)绕圆一周,再量绳子或纸条的长,或者把圆剪下来,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周就可以知道圆的周长。接着又问:“如果圆是画在黑板上,你们的方法行得通吗?你还有什么办法?问题再一次激发学生思维,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虽然有些不是很合理,但教师要鼓励。最后学生在探究中知道:要根据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量出圆的直径或半径,才能计算出圆的周长。
教师抓住新知的生长点,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去感知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探究有了广度,课堂教学有了深度,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探究的欢乐,感受探究的魅力。
四、让学生提问题,激活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选择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创造性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效的数学教育模式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发展并不仅仅依靠老师的用心努力,而是需要学生拥有学习积极性,愿意主动参与进课堂,对数学知识具有浓厚兴趣,并且愿意主动去学习思考。这就关系到教育氛围的营造效果。学生是否具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与课堂氛围是分不开的。研究发现,在轻松、愉快、活跃的学习氛围中,人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接受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也更好。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时,学生对先通分再比较大小产生了疑问:(1)比较分数的大小一定要通分吗?有没有其他方法?(2)如果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比较,为什么要学习通分?(3)如果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子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这样也叫做通分吗?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方法?通分的目的只是比较分数的大小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知道: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较简便的方法是通分,通分的目的是使分数单位不同的两个分数变成分数单位相同,它不单单是为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而是为以后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好准备。
又例如,学生在自学“百分数”概念过程中,对“百分数”产生疑问,提出: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吗?百分数与分数有相同点吗?为什么分数可以带单位而百分数却不能带单位?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也和解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吗?学生提出这些问题,主要是对分数的百分数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数和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各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经过思考、分析,学生明白: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和分数表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分数如果加单位名称,就表示一个确切的数量。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它是不能加单位名称的。
要使学生多提问题,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要鼓励学生遇事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并能追根问底;要鼓励学生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五、课后拓展,回归生活,运用内化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所以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学生既要立足于课堂,又要拓展到课外,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布置相关的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又如,人教版数学教材设置了不少數学综合实践的活动专题,它是学生课外拓展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常用的测量工具,组织学生测量学校的操场,计算操场的面积。由于学校的操场是不规则图形,所以学生需要“分割”操场,然后利用测量工具量出对应图形的数据,再计算出学校操场的面积。由于不同学生的测量方法不同,计算结果自然也不同。当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自主发现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假如要重新粉刷教室,请大家预算材料和造价。”这些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是课后拓展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堂探究的激活不但要教师善于提问题,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必须精心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巧妙地搭建平台,让学生、数学、生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用生活激活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利用生活学习数学,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邱宏标(1962.11—)男,汉族,广东省茂名市信宜茶山镇人,专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