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03-18徐磊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授课时存在的问题。提出用“课前预习(微课程)+课堂学习(积极教学法)+课后复习”的新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探讨了使用该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实践发现了该模式授课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教学改革 微课程 积极教学法 建筑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49-02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将进入测绘、水利水电、城建、道路、桥梁、工业与民用建筑、土地管理等部门,从事工程测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组织管理工作。因此,学生通过学习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将为其毕业后的就业和从业提供一定的助力。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具有交叉性强、实践性强、发展快速的特点。如何保证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了解、掌握该门课程中主要技术的工艺流程和要点、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与建筑施工技术等多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是教师在授课时应重点思考的问题。除此之外,该课程的授课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教师只注重了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前需要做到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等环节,这导致了学生学而不精,似懂非懂的情况。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所以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这使得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而学生在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的同时,学习积极性也大幅降低,学习效率低下。
2.授课内容平面化且滞后。由于课时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的知识仅仅是从教材上死记硬背得来,缺乏深入的理解。其次,教材内容与现实情况联系不紧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教材中并未提及或重点讲述,这将使得学生在以后的从业过程中无法学以致用并落后于行业要求。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为改变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现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变为每一堂课都由: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基本学习环节构成,如图1所示。
其中,课前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学习教师给出的微课程来进行。因为,微课程是时间短、针对性高、内容也比较少的小课程[1]。一个微课程可包含若干个需要采取不同学习形式的预习材料,以基坑降排水[2]这一堂课为例,该堂课的微课程包含动画视屏、PPT、文档等若干文件,如图2所示。完成预习后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环节,教师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问题导入等积极教学法[3]中的常用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该环节中需要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随后,学生进入课后复习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还需要努力的方向。最后,在完成以上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再给出下一堂课的微课程资料交由学生学习,并重复上述过程,直至该门课程结束。
首先,课前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学习微课程来进行。教师在微课程制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利用微课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预习的目的是将该堂课程中需要学生的知识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以便于教师在课堂学习环节中对知识点进行延伸。
2)微课程中的知识点是整堂课程教学内容的主线,教师在划分知识点时,应该注意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不仅包括下一堂课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还包括整门课程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以及该堂课的知识点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第二,课堂学习环节是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案例分析、道具演示、观看视频、图片展示、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等积极教学法中教学方法对课前预习环节中微课程里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延伸。在讲解知识点时,教师可将上述积极教学法中的常用方法进行综合使用,例如:讲解屋面防水时,以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再以施工现场录制的视屏向学生讲解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施工工序及要点。延伸授课内容时,教师可运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延伸内容进行研讨,然后由教师进一步对延伸内容即新知识的难点进行讲解,例如: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目前不同类型的建筑所选用的不同的屋面防水类型、施工工艺、使用范围及其优缺点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对其中难点、重点进行讲解。最后,为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测试。例如,引入新的实际案例,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并结合新学知识对新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第三,课后复习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课后作业的类型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完成练习题、是否回看PPT课件和视频、绘制思维导图、提交课堂笔记等。教师对于学生的学期情况评价是建立在评价量表的基础之上,如图3所示。
对于学生而言,通過量化表格的打分,可以让每个学生清楚自身的学习还有哪些不足,该怎么努力。对于教师而言,根据学生在评价量表里所得分数能够判断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三、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前预习(微课程)+课堂学习(积极教学法)+课后复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显现出一定缺陷,主要表现为课前预习环节和课堂学习环节之间的衔接容易出现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及预期。原因是:学生对微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这他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即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因为,课前预习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微课程中讲述的基础性的、显性的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来学习课堂学习环节中教师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后得到的新知识。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学生兴趣点,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更好的微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将课前预习环节中的微课程上传至蓝墨云等网上学习平台,利用软件中的监督管理功能实时了解、监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确保学生对微课程中基础性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便于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中学习由各知识点延伸出来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李超.微课程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四川:亚太教育,2016(11): 244
[2]钟汉华.建筑施工技术 [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
[3]徐磊,张晓晓,孙晓莉.基于积极教学法的“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四川:亚太教育,2016(11):178
作者简介:
徐磊(1984年11月-),男,汉族,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工程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