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师“研究—体验”研训模式的实践探究

2019-03-18林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验研究

林石

【摘要】“研究-体验”研训模式重视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培训者与参训教师共同就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切磋、探究、体验,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完整生命发展。笔者尝试根据此模式以“有效观察的方法与策略”为主题进行了新教师研训实践,有效丰富了新教师个体的体验和思考,在行动中学习、研究和成长。

【关键词】研训模式 研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43-02

新教师培训是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要求,促进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工作。多年来,仓山区师训部门以巩固专业思想,掌握学科的教学常规,获得必备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为支撑点,以短期集中培训和园本岗位培训为落脚点,加大新教师培训力度,努力帮助新教师成为专业化人才。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原有的研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教师培养的需求,因此,探索适合新形势下幼儿园新教师职业起始阶段研训新模式,给予新教师有计划、有系统的、持续的支持与帮助,促进其专业化成长势在必行。

一、“研究—体验”研训模式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研究—体验”研训模式的提出基于仓山区教育实际和新教师队伍现状。随着幼儿园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办园规模的不断扩大,新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占比也日益增大。仓山区公办幼儿园现有一线专任教师共147人,其中2014年后入职的青年教师67人,占45.58%,成为了幼儿园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另外,我们在学习和总结新教师研训经验的基础上,也发现仍然存在“单项培训多,系列研训少”、“聆听接受多,研究体验少”、“要我培训多,我要培训少”等现象,这些多是传统培训模式中重视单向传授、忽视已有经验、重视专家权威、忽视受训教师主体地位的特点造成,抑制了新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遏制了反思创新的能力发展。

实施“研究—体验”研训一体的新教师培训,就是以参训教师为中心,立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反思,丰富新教师个体的体验和思考,在行动中学习,行动中研究,行动中成长。

二、“研究-体验”研训模式的理论思考

“研究-体验”式研训,是以参训教师为中心,培训者与参训教师共同就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切磋、探究、体验,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完整生命发展的研训模式[1]。这种研训模式旨在引发参训教师在研训过程中融入自身经验,以多维目标为引领,问题解决研究为导向,多向交流合作为手段,在学习研究与实践运用中领会相关知识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达到知行合一。

其主要特征是重视参训教师的经历与体验,重视研训目标的多维性,重视合作交流的多向性,重视共研问题的适切性。

三、“研究-体验”研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新教师“有效观察的方法与策略”研训活动,全过程采用了“研究-体验”的研训模式。

(一)研训背景分析,确定研训主题

研训设计初期,我们围绕研训需求、参训教师特征、研训主题三个方面进行研训背景分析,以使研训主题的确定更具适切性。

首先是研训需求分析。本次我们以“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为专题设计了需求调研提纲,采用了调查问卷、研讨会、问题列表等方式。数据表明,67.3%的青年教师对“观察解读幼儿能力”内容有较为强烈的学习需求,普遍认为需要通过区级层面组织培训来提升。

其次是参训教师特征分析。新入职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100%,本科学历59.52%,大专学历40.48%,其中88.23%已参加大专起点本科学历进修。这是一支年轻化、起点高,富有个性,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参训教师队伍,一方面十分关注自己如何成为一名教学技巧成熟的老师,较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其学习特点;另一方面又适逢职业认同感建立的关键期,她们需要来自身边的成人甚至儿童的认可。观察解读幼儿能力的提升能很好地帮助她们达成这一目标。

第三是研训主题分析。观察与解读要求教师始终以关注幼儿,理解幼儿为基础,是教师落实《指南》精神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观察与解读是一个认同、反思、获得意义、从而达到内心世界改变的过程,是伴随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新教师形成正确儿童观,做有“儿童意识”的教育者,优化教育行为的重要能力。

经过研训团队的讨论,最后确定本次研训的主题为“幼儿园教师有效观察的方法与策略”。

(二)厘清研训目标,调整研训形式

1.研训目标制定。制定研训目标需要对参训教师進行进一步的准确定位,在其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界定目标,是“研究-体验”研训模式的核心。因此,在设计研训方案前,我们对青年教师走访访谈,倾听她们对观察解读的初步理解与感受,了解她们的已有经验。

访谈中了解到有的教师“比较茫然”,觉得“不知道观察幼儿的哪些方面,没有目的性,不知如何分析幼儿”;有的教师觉得“做起来难,写起来就更难吧”……还有的教师“有憧憬”,她们说:“初次接触,应是大学时期,认为这是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技能,设想今后作为老师能够熟练运用,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

总而言之,大部分青年教师在职前接受过观察解读相关的较系统的理论学习,但因为缺乏实践基础,使得有关知识仅停留在有所了解的层面上。

教师的个体经验是在主动经历、充分体验后积累获得的,只有在经历完整的问题研究、深度交流、实践转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才能扎根教师内心,唤醒教师灵魂。因此,我们不仅仅只关注在研训结束时能不能写出比较专业的观察记录材料,还关注唤醒自主学习、主动反思的积极性,更关注在研训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在广泛征询后确定了总目标:“能理解观察与解读幼儿能力提升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主动研究和运用观察解读的基本方法,激活自主学习与主动反思的内在需求,逐步树立‘儿童意识,并努力以之引领自身的教育行为”。为了便于组织实施,厘清区级层面和园级层面的研训重点,又将总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具体表述为:①通过身边的故事案例,打开观察视角,初步树立观察意识。②尝试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主动在教研活动中分享,体验观察的快乐,加深对“观察与解读”的专业理解。③立足实践操作与理论梳理,灵活运用观察和记录方法,并具备评价的初级能力。其中,第一第二阶段由进修校主导、园所配合完成,第三阶段由新教师所在幼儿园主导、进修校支持指导完成。

2.调整研训形式。参与式是近几年培训中大家较为重视的一种方式,受训者可以通过感受与表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真正内化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积极的、动态的自我成长过程。我们在研训活动中增加了沙龙活动、小组研讨、案例剖析等形式,使参训教师有了许多参与互动的机会,参与式研训的占比大大提高。

(三)研训具体实施

1.第一阶段——体验中接纳,时间为一年半。首先,以案例分享的形式拉开研训的序幕。高校专家改变了以往讲授的形式,与参训教师互为主体,共享话语权,将其站在宏观视角建构的具有先进性、指导性的专业知识融合在案例精读中,与青年教师娓娓道来,细细研品,让先进经验触碰教师的内心。品读的过程中,新教师不断地对相关知识提出疑问,积极主动地与专家进行沟通研讨;随后,十四位熟手型教师的“神奇的榨汁机”、“糖果屋的故事”、“不爱洗手的贝贝”、“我的小确幸”、“跳蚤市场开业了”、“值日生不见了”等教学故事,引起了共鸣,故事中熟手型教师运用的方法与策略引发了学习的欲望。最后,培训者和她们一起用列表的方式总结了做好一次观察需要有哪些准备、可以使用哪些观察方法等等,并对自己即将分享的故事进行讨论。

“研究-体验”式研训为新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聆听、多向的交流和深入的研讨的机会,并借此反观自身的已有经验,突破了原有对“观察解读幼儿”的认知与感受,形成了新的理解与思想,此时再与新教师聊起观察与解读就不那么惧怕了。

2.第二阶段——研究中学习,时间为半年。经历了第一阶段研训,带着丰富的体验和形成的新理解,新教师开始行动起来,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孩子的故事,学期结束前与同伴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故事。

此时的老师已经能运用手机或照相机捕捉孩子的活动,用叙事描述的方法把它记录下来,初步尝试着通过继续观察、与家长交流等方法进行分析,将获得的新经验新知识进行结构重建,形成自己的个体经验。

3.第三阶段——实践中提升,时间为一年。多形式的实践运用是促进理论内化的最佳手段。本阶段以依托园本研训为主,培训者跟进指导为辅,强调结合园所研究的重点,以任务驱动、问题研究为主导,从合理运用观察记录材料入手,促使新教师在不断运用观察记录材料中逐步熟练掌握有效观察的方法与策略,提升观察能力,这一过程将新教师在前期研训中获得的经历与体验更趋丰满。

在园本研训中,各园所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新教师设置了系列实践任务,教师在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方求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为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带来了许多变化。

利用观察手段,助力课程建设: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坚持先观察分析,制定目标,再运用多种途径实施巩固的路径。例如大班下期是向小学过渡的重要期,通过小学与幼儿园的生活对比以及对幼儿的行为观察,发现孩子们在责任感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为此,根据《指南》、《纲要》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学期的总目标,并在课程实施推进中完成。

运用观察记录,助力教研有深度地开展:观察记录不但使老师有话说,还让老师们说的有根据。基于观察材料运用的教研活动,使新教师能大胆在集体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有利于教师专业自信的树立。

开展观察记录研修,助力学习共同体形成:以团队跟进式研训加强对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不但能有效提升教师相关能力,还能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借助观察材料,助力家园共育: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捕捉到的观察瞬间分享到班级微信、QQ等平台,与家长共享,引发了家园共育方式的新变革,同事、家长纷纷跟帖,互动交流,拉近了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同时,新教师们开展有效观察的实践中能常常看到儿童让人惊喜的一面,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这对负面情绪的减少,职业认同的加深,专业精神的养成都十分有好处,也深深影响着新教师自身对职业的态度和职业追求。

三年的研训结束时,我们对参训教师再次进行了访谈,让她们聊聊自己的新体验,老师们这样说:

“感觉自己竟然可以观察到平时不了解的一些情况,发现孩子好的与不足的需要改进的地方,非常的开心”……

“观察孩子常常有惊喜,我静静的陪着玩,没有附加条件,自己想到什么主意也跟他们平等讨论,甚至加入他们的游戏。这时他们的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

“通过这三年对幼儿的观察分析,最大的感受是知道怎么说话了。知道如何与幼儿对话,就像主持人,不喧賓夺主抢了孩子们的主场,又能合理接话帮助幼儿推进活动”……

四、“研究-体验”研训模式的成效与思考

(一)成效

1.唤醒了参训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反思的积极性。“研究-体验”式研训尊重参训教师的个体经验和内在体验,为其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在研训过程中,参训教师不再是被动受教,培训双方互为主体,充分交流,积极沟通,在自主学习、主动反思中自我成长。

2.形成了参训教师相互支持的学习共同体。“研究-体验”式研训注重参训教师的主体性,倡导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在支持与合作间获得丰富的经历与体验。这一过程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3.提升了参训教师行动验证实践再创的能力。“研究-体验”式研训场地延伸到教学现场,问题来自于教育实践,实现多向多主体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在教育实践中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参训教师能敞开心怀,大胆将自己新构建的经验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检验新知,大胆改进与创造,提升了行动验证实践再创的能力。

(二)思考

“研究-体验”式研训注重参训教师的主体性,提倡充分交流与研讨,每次参与人数不宜过多,受众面小;研训时间跨度大,活动类型多,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方配合,对组织实施的要求较高;另外,教师研训是一个循环学习的过程,为了使研训具有持久性,还应开展多形式的活动,比如和教学科研相结合,在课题研究中研训、建立信息化交流平台、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类竞赛等等,促进参训教师自主提升。

参考文献:

[1]辛继湘.从静听—接受到研究—体验——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7-19

猜你喜欢

体验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