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院教学改革模式下毕业设计跨专业团队的改革探索

2019-03-18殷蓉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跨界

【摘要】毕业设计阶段是很多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高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南艺高职学院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率先在艺术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模式下毕设团队的跨专业、跨界设计的改革,在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改革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略取得了一些成果,希望能为职业院校同仁搭建一个分享交流相关教育教学经验的平台。

【关键词】研教学改革 跨专业团队 中国制造2025 跨界

【课题】南京艺术学院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代码:JWYRRG21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42-02

面对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应仅仅满足纯粹职业化技能型培养,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应成为我们当下职业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以避免走进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职业化格局。笔者作为高职学院的多年任教老师,对于以往毕业设计较为封闭、呆板的壁垒型教育教学模式深有感触,同时在教学改革的模式下对毕业设计跨专业团队的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以下观点,希望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交流的平台。

一、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当下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任务。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出台为标志,高职教育开始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1]在高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毕业设计阶段是职业院校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次重要演练,也是最后一次创新能力的广度和深度的学习与提高。往年艺术设计各专业间往往各自为营、互不往来,大部分是因为各自所属的范畴和领域不同造成一定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也造成了艺术资源的不能共享和浪费。

什么是创新?创新不应该是一个广泛又抽象的词汇,应该落实到具体的毕设培养目标上来。以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高职学院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的目标定位为:1.融合——即赋予毕业设计命题多方位多层次的理解,毕设命题不仅仅与群众建设项目相衔接,也可能关注教育厅的下发文化项目等,不仅仅只作为一个毕业设计看待。这样的命题将会是一个持续多年、延续多届毕业生的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和人文根基的专题性研究。2018年南艺高职学院毕业展的总主题为:走向综合——以“非遗”的名义。依据这一总主题,每个专业有自己相关专业方面的设计作品展示。2.跨界——即通过对毕业设计方案进展过程中的团队跨界的实践探索,构建一个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相互沟通,共同提升性的工作和学习平台,从而促进创新能力、团配队协作能力、艺术素养的进一步拓展。南艺高职学院依据“走向综合——以‘非遗的名义”这一主题在毕设展出时,每一专业都可以跨界合作衍生出丰富的非遗文创系列产品。也为与社会市场接轨做了潜在的铺垫。3.交互——即立足于实践,让艺术与生活相交互,作品与群众相交互。这样的立足点和定位点是有利于毕设跨界团队在多元空间和领域下实现沟通、交流和借鉴。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关注群众与作品的互动,如多媒体专业同学设计的古琴系列,“拨弦”的动态体验促进了琴声与观众的互动。

二、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选题的正确方向与课程设置

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除了应该依据“融合、跨界、交互 ”三方面目标定位以外,还需要落到实处。尤其艺术设计专业领域,需要更專、更精、更有特色的实际性方向的具体课题引导。“专”指专业领域里课题的深入分析、研究和选择。如在“非遗”这一广义命题下,视觉传达专业可以从视觉的形、色、质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设计;产品专业可以从三维和市场需求角度对非遗产品进行创意性构思;环艺专业则可以从表现非遗的主题性视角,对环境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也对造景中非遗视觉场景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把握住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和闪光点,才能精确的把控住如何“跨”专业,以及需要“跨”的程度。“精”指的是专业技术含量的提高与实践,各专业应尽其专业技术的可能和适合性来为“非遗”这一主题服务,如:数字媒体专业对电子数码技术含量的操控和把握,比如数媒像VR方面的尖端技术在毕设也有相当的体现。“更有特色”则指的是该课题的长久可塑性,主题性和专业性两方面的共同打造使毕业设计更具特色。

从课程设置操作上看,早前传统的设计艺术教学模式设置了部分跨专业课程,比如我院的环艺类专业根据自身专业需要,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设计原理”、“设计营销”、“建筑史”、“平面软件PS课程”、“摄影”等一些跨专业选修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艺术设计综合性和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设置一个将各专业课程串联并应用的主导课题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也导致了在遇到需要跨专业知识来帮助解决问题时,学生的沟通、融合能力显得薄弱。而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改革提倡从大一开始,就设立一个可以将各专业融合串联的能够深入的课题,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而搭建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沟通、互相配合、共同设计的工作和学习平台。

三、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的重要实施过程

组织与秩序是毕业设计中跨专业团队实施过程的关键,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一步。跨专业团队的毕业设计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平时较为分散,不容易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管理。从横向教学管理角度上有组织的进行调控管理。应该分工明确,责权清晰,各专业团队应设各负责专业的组长一职,并要求学生严格的遵守教学制定的规则和计划。从纵向课题研究角度上有秩序的进行是否跨界,怎样跨界的选择。在毕设初始阶段就将毕设课题分成前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分阶段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指标和任务。在毕设前期侧重于调研和考察,重点调研课题涉及到的前沿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如2018环艺毕业设计项目“今雕细琢——人文导向下的秦淮街区景观规划设计”,前期重点在于对雕版印刷和秦淮街区的场地的认识和调研;毕设中期处于分析问题、研究问题阶段。中期提出“今雕细酌”的设计理念,并分析为什么是“今”雕细“酌”而不是传统成语中的“金雕细琢”?其实意喻当下人们对传统的非遗金陵刻经中的雕版印刷技艺的反思,以及对秦淮历史街区环所体现的人文环境再思考。并由此引导演化为后期的整个街区的景观设计方案。毕设后期处于解决问题阶段,即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展示毕业设计的成果。以上三个阶段决定跨界的性质和程度。一个有组织有秩序又灵活的跨专业团队的组成,是跨专业毕业设计的关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组织与规划应该具体的落实到教务每一阶段下发的表格和文件中切实的执行。

四、良好师资队伍是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的有力保障

高职学院在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师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里不是指资深的外聘校外指导老师,也不是指校与校间交互式的教学交流的师资,而是指所属职业院校一批核心的教学团队成员,对这部分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一方面学校提供他们进行深入毕设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条件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还需要鼓励核心教师积极开展与此相关的教改课题研究,同时进行定期深造和培训,以增长跨专业知识的广博面,增长各专业团队核心老师对毕设团队的掌控能力。

响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2]自跨专业团队逐步试行以来,南艺高职学院就在2016年江苏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联合展,暨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中,提出的跨专业团队的教学模式的构想,当时已经初见成效。在2017、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展中,我院的毕业设计更突显跨团队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的多方面闪光点。并且多名毕设作品已获江苏省教育厅“通融并茂”大赛奖项、“环南艺”创新创意大赛奖、紫金文创大赛奖等。

五、结语

在“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南艺高职学院跨专业团队的培养目标包括融合性、跨界性、交互性,分别对应价值认知与判断能力培养、跨专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教学目标。面对观众、面对社会、面对市场,南艺高职学院经过一年又一年的不懈努力,毕业设计跨专业团队的改革和探索已初见成效,但还不够完善,会存在一些实践方面的不足。但是笔者相信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跨专业团队改革的道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高职创新发展需要“动力转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70524152528680&cata_id=N007

[2]“中国制造2025”呼唤高职转变教学理念,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70613093746789&cata_id=N007

作者簡介:

殷蓉,女,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高职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跨界
跨界
跨界
跨界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玫琳凯 跨界赢未来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