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及任务设计原则
2019-03-18徐菁
徐菁
【摘要】为将任务教学法精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笔者以任务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为研究对象,从任务型教学法相关概述入手,对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进行解析并将其应用到任务设计中,剖析任务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 含义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40-02
一、任务型教学法相关概述
任务型教学法(TBLT,TBI)是目前语言教学领域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的语料,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让学生通过使用目标语来完成有现实意义的活动,实现语言习得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起源于英语教学领域,于20世纪80年代 Prabhu在孟加拉国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并流行起来。它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并组织语言教学,但与传统的“任务”又有所区别——“任务”并不单纯指代教学任务、流程及活动,更以真实世界活动为课堂任务形式,使用目标语模拟就诊,烹饪,逛超市等活动,切实让学生以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实证及合作等方式开展目标语教学。以学生为任务设计的核心,利用学生的先验知识来实现“任务”,讓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并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调整学习态度和策略,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尚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很多教师对于该教学法中的“任务”的理解仍相对“低级”,把任务当成一个教学流程、教学活动。这种对任务的认识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并无实质区别,导致这类教师无法发挥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一词,主要强调教师根据大纲和课本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在真实的活动中使用目标语,从而达到使用目标语的目的。Nunan (2011)将“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定义为:(它)是一项让学生在运用目标语的语法知识来表达完整意思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理解语言结构,更有机会操作和运用这些语言结构。即在进行“任务”的设置和实施中,表达意义和使用正确的目标语语法结构同等重要,只有重视正确适当的语言结构,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表达意思,更好地使用目标语。
任务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以“任务”为单位进行课堂设计,因此如何看待和理解“任务”的含义成为设计课堂活动和教学大纲的基础。只要正确运用基本含义,不将其看作课堂流程活动,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完成很多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高效融合,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交流活动中,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想象力,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潜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在任务型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度,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结构,增强生生、师生互动;任务型教学活动内容范围很广,其囊括的信息量很大,完全可以满足教师教学要求,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独立思考、决策及随机应变能力,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在任务型教学活动条件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养成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任务”的设计及应用
在设计“任务”时,有以下几条原则须把握:第一,“任务”最重要的原则是注重意义表达,即学生的最主要活动是理解和输出信息,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结构层面。第二,“任务”的设置应当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传达信息,表达观点亦或是推断含义。第三,在完成任务时,学生应当主要依赖自己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是被“教”,而是通过自己学习来完成任务。第四,任务的完成标志着这一活动的成果性,换言之,学生用语言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学习语言是实现任务完成的途径,语言结构的使用并不是终极目标。(Ellis & Shintani,2013)
“任务”的准确实施,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保证任务所输入的材料源于真实生活,同时保证所履行的任务情景以及所开展的具体活动也应尽量地贴近真实生活,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并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让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得到有效应用,从而保持对课堂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二是形式/功能原则。任务型教学中的形式/功能选择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应明确化所涉及到的语言形式和具体功能关系,让学生在不断学习这种语言的过程中捋清语音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强化学生对语言使用得体性的理解程度。三是连贯性原则。该原则主要包含的是不同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任务在课堂实际的实施步骤,即进行怎样的排序才能实现教学与逻辑上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在任务型教学中,一节课往往是由若干关联且具有统一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活动组成,以此保证不同任务之间在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同时相互衔接。四是可操作性原则。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含义还体现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再好的教学模式,如果与课堂教学环境不匹配,也很难发挥其效能,甚至会适得其反,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其在课堂环境中可操作性予以充分地考虑。五是实用性原则。学习语言并非针对考试,而是为了使用目标语。所以,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不能仅注重对其形式的设计而忽视了其真正表达的意思,要保证语言的实用性。课堂任务服务于学生实际应用,在进行任务设计过程中一切设计都应围绕学生实际需要进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互动和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实现任务型教学的初衷。六是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堂交流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任务”的含义还体现在其趣味性特征上。“填鸭式”教育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因而任务的形式要多样化,务必与真实生活中的任务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学习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出任务型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四、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任务教学法作为一种受广大教师和研究者推崇的教学理念,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任务教学法的作用就必须对其“任务”有透彻的了解。因此,《任务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这一话题为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理论理解基础。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并不排斥,故教师可以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方法,最大程度地让语言学习者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学习语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谷仙春,韩照红.任务型语言教学: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M].选自蒋楠主编.应用语言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一版
[2]龚亚夫等.任务型语言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David Nunan,Task?鄄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