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职本科“3+2”衔接课程设置体系研究
2019-03-18孙瑞波
孙瑞波
【摘要】基于当前高等职业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了“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构建素质+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使两个阶段既有序衔接又相对独立,以达到培养本科素养、职业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职业 应用型本科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19-01
一、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3+2”分段培养项目背景
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的有机衔接,吉林省教育厅决定在高等职业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之间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和吉林工商学院联合申报高等职业—应用型本科“3+2”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专业。
二、高等职业—应用型本科“3+2”教学衔接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一致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吉林省高等职业教学与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少关联性。高等职业教学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本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各自独立,即没有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高等职业教学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轻文化、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导致学生很难适应本科教学广而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课程设置有重叠
(1)课程标准不一致
本科课程的设置多数是在学科体系下完成的,与高职相比,更注重基础性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高职学段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训教学、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学时的50%以上,基础课程设置相对较少。目前吉林省還没有统一制定的高职——本科“3+2”职业教育课程标准。高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各自的课程教学内容,缺少沟通,致使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学习。这不仅使得高职教学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高职基础课程薄弱
由于高职学段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高职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后,普遍感觉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在本科的学习感到吃力。这与目前很多高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观念有关,体现出高职与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在思想上和原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
在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本科与高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是不少本科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高职学生升入本科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高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3.转段考核不严谨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升入对口本科的转段考试偏重于英语的考核,专业考核部分占比较小,缺少技能考核,致使录取的学生达不到预期要求,也导致一些高职学校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影响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既要体现“分段培养”,又要整体设计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使之平稳衔接,即对接院校要按照五年一贯的思路整体设计重要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有序衔接,便于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因此,要有效实施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整合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施策略和衔接机制高职阶段及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都从“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方面进行设置。
在高职教学阶段,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职业素质课程,一般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
在本科教学阶段,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职业技能课程。
四、高职与本科衔接课程体系与正常课程体系的比较及特色
(一)课程体系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高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强实践,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本科课程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内容衔接
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高职和本科课程内容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高职和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高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课程体系既有序衔接又相对独立
在本课程体系中,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包含食品营养与检测必需的核心专业课程,但作为限选内容,削减部分教学内容和学时,以就业岗位够用为标准,同时设置另一限选内容与本科阶段有序衔接。在教学计划中将此部分集中内容安排在第五学期。具体执行过程中,根据专科阶段当年的就业形式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