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中合唱教学改革
2019-03-18周丽娜
【摘要】以音乐核心教育为导向,积极改进和提高小学合唱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能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歌唱。研究和制定出一套适合此年龄段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合唱教学方法,更好地让他们掌握和表达所学的音乐技能。并通过合唱教学培养学生相互协作、配合、融入集体等良好的道德习惯,为提高孩子们今后的综合艺术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核心素养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怎样去培养,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因此我们要加强小学中、高年级音乐课堂合唱的教学。(1)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2)在合唱教学中加强科学发声训练,激发合唱兴趣;(3)加强声乐演唱技能、音乐听力、音准和节奏的训练,打好合唱基础;(4)积极开展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合唱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学会配合、融入、积极等美好品德。
【关键词】合唱教学改革 小学中、高年段 合唱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16-02
现阶段,小学的合唱教学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小学生中代表学校参赛演出的校級合唱团水平较高,但是音乐课上演唱的效果却并不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小学中高段教材中出现合唱教学内容,在这方面我们的教学现状还有一定程度的薄弱。具体表现为:合唱歌曲演唱率低,有时甚至用单声部演唱取代多声部,或是直接跳过此单元不上;演唱声音不科学;存在喊唱或哼唱的现象;合唱配合意识差,声部声音不均衡、不和谐;音乐基础薄弱,识谱能力差;学生学习兴趣低等现象。其实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对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立体感知很重要。
在小学中、高年段合唱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歌唱,也是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体现。我就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在此领域能有一些小小的突破,探究出平时小学中、高年段音乐合唱教学的良好方法。
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课上要注重对学生歌唱素养的培养
在现今音乐课上,很多孩子在演唱歌曲时对声音的运用不是很好,经常会出现喊唱或音高、节奏不准等现象,所以老师首先要进行声音的调整和节奏、音高的练习,并且正确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去轻声演唱歌曲,这为学生打好合唱基础是很必要的。
(二)对合唱作品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经常有针对音乐老师开展的合唱指挥专业培训讲座,对老师们进行专业化指导。只有基层音乐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才能组织好合唱队、带动学校整体合唱水平的提高。
二、以音乐课堂为载体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教学任务的最终达成是音乐课堂要实现的。所有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育目标都要以课为落脚点。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完成好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才能一步步完成每个学期、每个学年、每个学段以及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重视每一节课。本节重点剖析课的构成,力图在每一个环节上下功夫,争取达到节节是好课,节节有收获的目标。如何有效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好教学任务,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二是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只有处理好这两项横向与纵向的衔接,才能较好的完成好教学任务。授课各环节所用的时间有大致的分配比例。当然授课各环节所用的时间分配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在把握好大致的时间分配比例后,设计好各环节的授课内容更为重要。
三、如何进行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环节
作为老师,在平时上课中也要融入一些合唱队声乐技巧训练,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通过长期的教学积累,我认为在日常音乐课合唱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
在训练中,我时常给学生讲这样一个例子。歌唱者和歌唱家的区别在哪里?前者是用自己的声音和技巧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表现出来;而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作曲家、作词家的情感深层次地结合起来。用“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积极的情感投入,能帮助歌唱者找到声音的感觉,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每一次做发声练习时,教师都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有相应的情感表现,耐心细致地对学生的表情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不厌其烦地要求和提示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入境界,直到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为止。
(二)加强科学发声训练,激发合唱兴趣
通过集体的声乐训练,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其中声音的统一是手段,情感的统一是目的。而声音的统一必须以气息的统一为基础。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控制的方法,是合唱训练中获得声音统一的重要手段,也是合唱训练中基础的基础。合唱是以高位置的科学发声方法为基础的。高位置指的是要有头腔共鸣。任何的童声合唱训练高位置的训练是最重要的。
(三)加强音准和节奏训练,打好合唱基础
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这在合唱中显得极为重要。如果合唱时音不准,将出现这一声部被另一声部拉过去,或者音越唱越高,或者音越唱越低。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在合唱训练前应作些音准训练。
音准训练主要是训练队员的横向和纵向的音高。如练唱音阶、练唱音程(包括旋律音程和和声音程)、构唱和弦、训练内部听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音高训练,让队员对音的高低、音的和谐有个认识,为合唱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学唱歌曲时还要注意加强节奏感的培养。只有这样,在音准和节奏上,才能做到高低两声部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咬字和吐字训练,增强合唱效果
咬字、吐字是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手段之一,它直接影响合唱的和谐统一,正确的咬字和吐字是歌唱技巧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功。现在合唱教学常见的毛病为咬字吐字不清、咬字吐字断断续续或生硬,这些毛病是因队员口腔动作不正确而使口张合不灵活,或教师对声音认识不当造成的。熟练的咬字、吐字技巧,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生动形象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使歌声富有感染力。所以在合唱训练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咬字、吐字方面的训练,从而使合唱获得最佳的演唱效果。
(五)注意小学中高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
对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的少年,不应按成人或专业训练要求进行训练。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小学生能演唱的声音,从最低到最高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小学生的音域,其总音域一般是从小字1组的a到小字2组的c。在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在选择歌曲时,要尽量适于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发声练习时更应如此,不要过低,过低会使学生的声音容易疲劳,也不应过高,过高易使学生的声音变得沙哑,破坏声带。发声和歌唱时,要在学生能够自然唱出的实际音域范围之内,最好用轻声进行短时间的练唱。
如上所谈,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有计划地进行合唱的听力训练,逐步增强学生感知多声部音乐的能力,为学好音乐插上理想的翅膀。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2]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3]柴森.《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与探索》,河北大学,2014年
作者简介:
周丽娜(1978年-),女,河南洛阳人,本科学历,任教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三小学(兰化一校),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