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
2019-03-18晁建国
晁建国
【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进行温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另外80例作为试验组,分别予以电针治疗和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2组患者的ADL评分、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其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方法有利于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借鉴和大力推广价值。
【关键词】痉挛性偏瘫;脑卒中;温针灸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4-119-02
肢体肌肉痉挛是脑卒中偏瘫导致的功能障碍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畸形或异常运动模式等,会直接影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康复情况。一直以来对痉挛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是临床偏瘫康复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患肢痉挛进行改善,有利于显著提高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1]。电针治疗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并取得了一系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温针灸在本病治疗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还有待深入分析和探讨。本文选取同一时间段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各80例进行比较,现整理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另外80例作为试验组,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全国第4界)制定的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2],且Ashworth评定结果显示瘫痪肢体肌张力在0-III级之间。将心脑肾合并症、精神病史、重症糖尿病以及失语、失认症、智能障碍等患者排除。对照组中男49例,女31例,患者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3.8±6.2)岁;病程15-30d,平均病程(26.4±3.5)d;其中脑出血30例,脑梗死50例;肌张力:I级34例,II级26例,III级20例;试验组中男51例,女29例,患者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64.7±6.3)岁;病程14-29d,平均病程(25.2±3.4)d;其中脑出血32例,脑梗死48例;肌张力:I级35例,II级24例,III级21例。组间给予统计处理,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可给予比较。
1.2方法
试验组予以温针灸治疗,具体操作:上肢以合谷、手三里、曲池、尺泽、内关等穴为主,下肢以太冲、环跳、阳陵泉、丘墟、风市等穴为主。常规消毒患侧穴位,通过1.5-2.5寸长的30号不锈钢毫针直刺上述穴位,深度达0.5-1.5寸,得气后以平补平泻法进行1-3min的捻转。将点燃的艾柱在针尾处固定好,各穴位均需要灸3壮,以患者可耐受决定艾灸强度,1次/d,1个疗程为10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以电针治疗,具体操作:穴位选择与试验组相同,得气后与G6805电针仪连接好,调整为疎密波,以患者可耐受为依据调整输出电流,20min/次,1次/d,1个疗程为10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全国第4界)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中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3];通过Barthel指数(ADL)评定2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FMA评分、ADL评分均以(x±s)加以描述,组间对比时需予以t检验,P<0.05视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存在。
2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ADL评分予以比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予以比较,试验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作为临床极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具有发病率、致残、致死率、复发率高等特点,80%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下程度各异的功能障碍现象,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偏瘫在发病后3周时最易发生,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主要是因为选择的治疗方法不恰当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的共同运动模式。其会严重影响肢体活动功能,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促使患肢分离运动。
温针灸是中医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是对针刺刺激效应和艾灸刺激作用的一种结合,借助温热效应、针刺镇痛、艾灸的药理作用和光辐射效应等对患处穴位的神经血管发挥共同作用,强化患处局部组织代谢能力,对患处血浆渗透压进行调整,进而使患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将患处周围神经兴奋性降低,进而有效恢复患处功能。温针灸可对偏瘫患者肢体痉攣状态进行有效抑制,同时对痉挛肢体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快速恢复起到促进作用[5]。
根据本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FMA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2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温针灸治疗方法有利于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借鉴和大力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彩虹,李小军,周彩莲,等.温针灸联合反射性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8,50(09):202-205.
[2]吴长鸿,刘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6,07(06):4.
[3]卢条香,陶雪艳,王俊华,刘平.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16(02):74-75.
[4]梁银利.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06):63-64.
[5]董恒,刘跃光.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与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6,25(39):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