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意识发展历程研究
2019-03-18苏志旬
苏志旬
摘 要:档案工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特点。档案工作也随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而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其历史继承性、专业性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特点渐趋显现。因此对档案意识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探求其发展规律,总结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对于实现现代社会档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档案意识;历程;启示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重要材料,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而且随着其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成长发展。同时在档案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于档案的意识也从行为的无意识、不自觉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自觉性行动。这种实践与意识的互动性建设在较大程度上成为档案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对档案意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对于现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将具有一定意义。
1 档案意识起源及定义
1.1 档案意识的起源
档案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一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还是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行为。如在考察原始人遗址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壁画、面具、舞蹈等记录信息的物质材料,这些资料都可以看作是古人对其社会活动的一种原始档案记录行为。类似的活动在当时还有许多,如结绳记事、刻木为契等。虽然在当时并没有“档案”的名称与概念,但是这种无意识行为可以被理解为最原始的档案意识。当然这种档案意识与今天我们所普遍认可的档案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仍有部分学者甚至否认这是真正的档案意识和档案行为,但是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从无意识行为逐渐过渡到有意识行为。笔者认为这种档案行为的无意识行动正是后来档案工作和档案意识的物质基础和雏形,不能否认它作为档案意识原始起源这一客观事实属性。后来随着社会实践尤其是档案工作实践的不断发展,档案意识才逐渐形成。从此方面来说,档案意识在本质上是受制于人的活动,受制于人的有意识活动,人作为意识的重要载体,随着感觉器官功能和思维器官功能的不断完善,档案意识也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由此可见,档案意识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此概念意识逐渐形成并且明确,为以后真正的档案工作行为奠定了早期物质基础。
1.2 档案意识定义
不同学者对于档案意识有着不同的界定。苏万生在论档案意识一文中认为档案意识集中反映为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和敏感程度。刘国能则从物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角度来阐释其定义,认为人们在处理档案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对档案及其与外界的关系就是档案意识。档案意识是这种关系映射在人们大脑中的反应。聂云霞则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层次出发对档案意识进行解释,认为档案意识在内涵层次上主要体现在对档案的知识、意愿和决策三个主观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从而形成人类主体对档案客体的思想观念。在外延层次上则表现为这一思想观念超越个体层次而体现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档案认识表现。
综上所言,不管专家学者从哪个角度进行阐述,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承认档案意识是人脑对档案工作的能动性有意识反应,是人们在档案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对档案工作的系列认识。
2 档案意识的发展历程
1)古代档案意识发展。如前所述我国最早的档案意识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形式逐渐过渡到奴隶制社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统治者为了国家治理的需要,通过系统的文书记录国家重大活动,这些就形成了早期有史可考的档案。如殷墟发现的大量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有史可考的档案记录。后来出现在封建社会的金文、简牍以及秦朝出现的缣帛资料都是档案意义的物质形式。直到印刷术和纸张发明后,档案记录的载体和保存形式出现了根本性变革,真正意义上的档案意识开始形成。
2)近代档案意识发展。近代档案意识以辛亥革命为起点,随着革命的深入社会各项改革包括档案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也从统治阶级统治需要转变为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同时人们对于档案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将档案保密的思想观念转变为档案在适度范围内公开公示的思想。同时对于档案学的研究也悄然兴起,档案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社会主体的档案意识逐渐增强。
3)现代档案意识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档案工作从实践到理论研究都有了迅速发展,档案法制化建设进程尤其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国民使用、查询档案的法定权利。进入信息化社会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档案的需求日益增多,档案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也逐步发展。
档案工作者也将工作重心从单纯的档案管理转移到档案管理与服务群众档案需求并重的轨道上来。
3 档案意识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启示
在回顾档案意识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知道档案工作和档案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除了档案意识自身的发展特点外,它还与社会发展历程呈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特点,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而且在总结社会发展历程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专业性。
1)档案意识与社会发展具有同步性特点。档案意识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社会物质条件与水平决定的,并对后者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档案意识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明显看到档案意識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并且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档案意识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物质历史条件而单独存在。
2)档案意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根据哲学发展观点,档案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在逐步的发展历程中意识形态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不管是古代档案意识、近代档案意识以及现代档案意识都是在总结前人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的历程。档案意识也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有无规律到有规律的渐进过程。
3)档案意识发展具有专业性特点。随着人们对档案这一客观实践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档案及其档案意识的概念慢慢形成,认识主体也有普通大众向档案专业人员过度,并且随着学科知识的普及又经历了有专业档案人员再次反馈到普通大众的过程,从而实现了整体社会对档案意识素质的提高。档案管理机构也日趋专业化和职能化,档案工作日趋成为社会管理科学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档案意识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其发展特点,同时我们也应总结这种发展特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从总结中我们能够看到档案意识的发展规律在整体上是符合社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整体发展特点的。因此在以后的档案工作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应该在遵循学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遇到的问题刻苦钻研,综合运用各种社会物质条件予以解决。同时要以大众社会需求作为档案意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不断满足公众对档案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档案工作的发展,从而为档案意识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万承华.试论"档案意识"[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宁版),2006(4).
[2]陈建华.试论高校基层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的关系[J].兰台世界,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