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探究
2019-03-18崔源江笑怡耿熹
崔源 江笑怡 耿熹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如何进一步完善精准扶助体系,对点扶贫,将是政府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由于理论的脱节、实践经验的缺乏等诸多原因,高校精准资助体系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文章通过相关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了构建高校精准资助体系的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精准扶贫;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7-0030-02
一、概述
在社会贫富差距依旧悬殊、地域经济水平依旧失衡的现实背景之下,政府合理有序地再分配能力以及安邦定民的社会保障职能,将进一步凸显其重要作用。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起点,不断加强对高校贫困学子的资助,保障其受教育权利,是党和政府近年来一直关切的焦点所在。“十二五”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着重强调学生资助工作。而目前,如何对点扶助,“把钱用在刀刃上”,则进一步成为其关注点所在。故而,“十三五”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聚焦,将政策重点转移到精准扶贫上来。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扶贫会议上提出:消除贫困的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然而,截止到目前,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由于建设时间尚短,实践与理论相脱节,因而目前还存在较多问题,如何進一步提升资助精准度,切实解燃眉之急,将是未来高校与社会的重点转变所在。
二、新时期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现状
自《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促进学生资助工作,我国基本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学生资助规模逐年增长,国家资助力度逐年加大,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在“十二五”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目前,我国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处于稳步运行的状态,帮助大量来自偏远地区、或者家庭存在困难的同学完成学业。然而,较之精准资助的目标,依旧相距甚远。政策先行,理论断后的政策实行程序,使得各地区在构建高校精准扶贫的体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且无法充分利用当下的互联网和数据库等辅助工具进一步完善决策实施,是其非常重要的疏漏点所在[1]。
三、精准扶贫体系尚存问题
然而,由于我国体系建立时间尚短,理论的脱节加之实践经验的缺乏等诸多因素,通过一系列地调查研究,目前,我国的精准扶助体系尚待完善,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象认定体系不完善,标准尚待统一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除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资助标准由国家统一发布外,省级、市级乃至校级的资助层级各异,标准千差万别,存在较大的相异性,而认定部门、执行部门又存在错位性,缺乏相应的沟通机制。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人得多项资助,而部分同学无法得到资助的情况。未来政策制定和施行的过程中,定要着重考虑实践运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进一步扩大扶助覆盖面的基础上,确保重点困难学生能够获得相应较多的资助金额,确保其能够完成学业[2]。
(二)政策柔性特征不凸显,人性化应加强
目前的政策体系刚性特征突出,柔性特色依旧不够明显,缺乏对相关家庭困难同学的临时补助条款。近年来,车祸、自然灾害、疾病等发生率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当面对无法预知的天灾人祸,这些学生没有能力积极地应对,作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对该部分学生的重点临时补助,建立一系列应急预案措施,对口精准资助,为这些遭遇不幸的学生下一场爱心的“及时雨”,切实在其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作为党中央政府,更理当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资金的运作管理,帮助基层高校统一、完善相关政策措施[3]。
(三)地区信息系统不畅通,互动仍需促进
从当前的资助审批程序来看,目前学生资助系统中,地域间信息阻隔较大,信息数据共享并未完全实现,造成信息审批手续烦琐,部分地处偏远地区的寒门学子并不能及时完成资助相关程序而错失受助良机。对于这部分同学,在未来的政策变革中,应进一步促进其生源地与就读地的双向互动,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受助学生事务压力,帮助其将关注中心转移到学习过程中去。同时,该举措能够有效提升信息透明度,防止少数信息虚报的个案发生,进一步提升政策落实有效性。
(四)资助后续追踪不完备,强化信息归档
进一步提升精准资助的有效度、检验政策落地是否无误,是精准资助相对于普通资助的一个重要特色所在。然而,目前,在这一方面亟待完善。钱拨给何人?钱落于何处?钱用于何地?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三个重要环节,目前,政策着重于第一个问题的界定,但对于后两个问题的审核与追踪,则相对较为滞后甚至缺乏,因此,会出现部分高校或者申请者个人利用政策漏洞,侵蚀政策边界,把原本救急扶贫的资助款项偷偷挪入自己的腰包,这是我们不想看到也无法容忍的恶劣行径。
四、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相关建议
合理有序且高效精准的扶贫资助体系,有助于帮助更多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梦想,当然,其更是“服务型”政府完善社会保障职能的重要转变所在。因此,在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政策精准对点扶助的完善性,将对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的公信力和群众影响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整合宣传资源,加强舆论引导
基于学生资助项目自身的公益性和保障性,其实施程度的关键还在于基层执行者与被扶助对象的诚信度,因而,精准资助体系构建的首要之责,在于进一步提升高校相关教职工作者以及受助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整合一系列相关资源,通过讲座、宣传片等多样化形式,加强舆论引导,宣传精准扶助的重大意义,提升政策实行者和受助人员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使其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真正从源头上提升资助的精准度[4]。
(二)完善认定标准,促进认定统一
目前的扶助体系并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扶助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在后期,党中央政府应与地方政府形成扶持协同机制,设定不同层级的扶助金额和标准,改变目前管理系统杂乱无章的现状,以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切实加强扶助的有效度精准度。这样一个科学高效的资助运转机制,能够在提升受助覆盖面的同时,对重点受助对象给予适当的关切,同时又能够提升资助系统的透明度,让高校学生切实感受到资助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三)促进地区沟通,完善信息系统
由于数据信息网络等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由政府牵头,建立统一的学生家庭情况认证体系,生源地和就读地双方可在自身登录权限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互动,这样一方面可以简化学生认证申请的手续,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的真实度和有效度,能够进一步降低信息闭塞所带来的风险,帮助扶持单位真正实现对口扶助。同时,当少部分虚假个案发生时,也能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和信息公开渠道,进一步有效认定责任方[5]。
(四)实现信息追踪,加强后期考核
目前,我国政策制定的最大弊病在于重前期制定,而疏于后期执行和追踪,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基层执行者偷工减料,降低执行力度,所行违背政策的初衷。在精准扶贫体系建立的末端,更需进一步完善后期信息追踪机制,及时反馈受助人员的后期生活状况。此舉既可作为政策实行有效度考核的依据,同时更能够对受助者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使其所得亦其所需,所需得其所用,将党和政府的关怀用到实地。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108-111.
[2]李希进.新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04):35-37.
[3]贾海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7,(10):22-37.
[4]李恩广,马松,吴珊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0):287-288.
[5]张梦菲,张淑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3,(12):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