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卓越工程人才跨文化交流素养的途径探索
2019-03-18刘芬崔泽琴
刘芬 崔泽琴
摘要:在新时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跨文化交流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卓越工程师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培养为导向的多维课程模式的构建以及实践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卓越工程人才;跨文化交流素养;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247-02
一、引言
1.国家发展的背景。工程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2015年“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交流研讨会”上,做了关于“《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提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加快国家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制造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进一步指出工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目前,在教育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部署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还肩负着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建设“一带一路”的新使命。因此,在整体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中,我们需要将全球能力培养目标融入课程体系,并使其在专业教育活动中逐步实现。“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培养中国工程创新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新时期面临的时代要求。
2.人才培养目标对国际化培训体系的需求。2010年提出的“卓越计划”是促进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跨越的重要举措。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是“卓越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合作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如清华大学致力于培养“研究,管理,创新,国际”等多类型的卓越工程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科工程师学院,探索并改革现有的优秀工程师培训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人才;北航以“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学科交叉,突出实践教学,培养普通人才,建设国际精英”的培养理念,贯彻实施具有“科学精神、工程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国际通用工程师培训模式等。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工程职业能力通识教育以及跨文化交际素养和国际视野发展都非常重视。
二、以提升卓越人才跨文化交流素养为目标的途径探索
(一)基于卓越工程师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培养为导向的多维课程模式的构建
1.课程教学内容扩展。开发《卓越素质拓展》课程,以提升学生通识能力、综合素养为目标。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版块旨在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工程素养。基于目前国际工程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工程标准(包括当地法律和工程伦理)以及国际工程师所需的终身学习能力,按照能力模块进行设计,侧重于学生分析工程问题和设计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团队合作、项目管理、沟通与展示能力、跨文化合作能力、影响力、战略规划、国际合作和工程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在课程体系方面,为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设置合理的比例。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单纯增加几门外语课程,而旨在培养能力,充分整合国际化的外教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改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更具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欲望。在知识转移的基础上,辅以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配合小组讨论,即兴演讲等课堂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讨论、小组辩论、访谈调查等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或者展示一些语言对象国家的图片等,让学生了解国外的历史和习俗;或者使用外语片,视频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或者向学生推荐外国文化读物,以增加他们对跨文化问题的理解。
3.加强跨文化专题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专题教育部分,并举办跨文化交流的专题讲座,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它可以涉及传播学研究,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商务沟通等内容和基本的沟通培训,包括问候、相互介绍、电话礼仪和感谢道歉等。如果忽视文化研究,跨文化意识薄弱,往往会出现尴尬的现象,如词语模棱两可、触犯禁忌、数字使用有误、中国式表达等。因此,通过各种形式的专题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语言的实际含义,了解他们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行为,以便学会得体的跨文化交流。国际视角教学模块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对一些国际问题的基本判断和理解。
其他主题如跨文化贸易谈判。曾有位美国资深企业家断言:“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克服文化障碍,美国的投资和贸易额可能会比现在翻番。”可见,有效的跨文化谈判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而且还可以带来协同效应,从经济上创造利润。可以看出,这种跨文化的专业知识学习对于未来的国际工程人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基于卓越工程师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培养为导向的实践体系的构建
除了课程外,学生还可以参加各种课外学习活动。充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探索文化知识,发现文化差异,体验文化冲突,并练习跨文化交际策略。学生还可以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增加他们学习外国文化的兴趣,培养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协作和集体荣誉感。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为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应对未来挑战的实际机会。具有跨文化素养和能力的毕业生通常就业率高,适应性强。
1.配合课程版块开展团辅活动。通过团体辅导活动,以自我管理、创新能力、有效沟通、自信的言语、职业礼仪、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和职业道德等单元项目积极培养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必须具备的核心价值观,如爱国主义、正直、专业、尊重多样性等,以及交流,团队合作,勇于担当,持续创造,持续学习等其他核心竞争力。
2.丰富活动形式,打造实践平台。创建微信公众号,招募志愿者,及时发布相关国际化工程师培养的相关资讯,推广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成立跨文化交流骨干成长训练营,其成员参与培养团体辅导活动志愿者队伍,实现大学生生涯教育朋辈影响传递。组织开展科普讲座、创新创意沙龙等形式活动。
三、在全面提升卓越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中华民族就没有伟大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持续了数千年,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特征及其发展历程的自觉反省,将使他们对中国文化固有的生命力保持足够的信心。
1.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灵魂,构建现代文明的精神价值体系。通过学生阅读或教师授课,将历史文化经典中的爱国思想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高尚品格。要激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资源,求真务实,针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有的放矢的培养他们的务实态度。
2.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内化入心。立足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育和主题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实践养成,见诸行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充分利用重大紀念日和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高扬国旗,入党宣誓等具有庄严感的各种仪式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真谛和本质。
参考文献:
[1]郭书法,甄长慧.试论跨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3-114.
[2]夏军英.新形势下高校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3-64.
[3]夏军英.增强高校跨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93.
[4]许国彬.大学生跨文化学习能力与文化忧患意识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