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也精彩
2019-03-18郑霞
摘 要: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当前,许多教师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很差,这不仅影响孩子的交流能力,也影响孩子的写作水平。所以,我们必须改革口语交际的教学新模式,开发口语交际的训练新途径,从情境、生活、评价、读写结合等方面来训练,让农村口语交际语文课堂也精彩。
关键词:口语交际;农村语文;语言;情境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听话和说话更是小学语文培养的两大能力。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首次使用口语交际这一概念,从而代替了“听话、说话”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同时还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它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古有烛之武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他们的故事值得后人传颂千年。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人才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它会在你整个人生征程上助你成功,在关键的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这样人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中,口语交际作为生活基础的交流手段,作用日益凸显:电话代替书信,面试代替书面考查……因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
目前审视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对口语交际望而却步,学生也是不敢说、不愿说、不爱说。因此,口语能力的培养任务尤为艰巨,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以下是笔者总结现阶段农村口语交际课堂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 语言氛围不够浓厚
农村孩子从牙牙学语起,就扎根在地方方言中。方言成了他们的第一母语,很多孩子到四、五岁才接触普通话。再加上家庭语言环境,造成方言过重,语言表达贫乏。这给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增加了许多困难。口语交际课堂上,积累的词汇不足以表达他们的生活经验,造成语言上的障碍。有时结结巴巴,有时无话可说,使原本充满个性与创造性的口语交际课变得枯燥无味。还会出现许多因表达不当而闹出的笑话,更让孩子们顿觉挫折,不敢开口,挫伤孩子表达的欲望。
二、 教师教材学生脱节
教师是连接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而教材中提供口语交际的话题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四年级下册的《走,我们去春游》,要求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但是现在学校基本不组织学生参加春游,使春游活动只能在孩子心里想象一下,如此一来,忽略学生的生活体验,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难了老师,也为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热情从高涨到低落,纷纷抱怨老师为什么不带大家春游呢?使学生与教材之间失去了连结,效果不佳。另外,教材的编写虽然也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但仍存在城乡学生认知的差异性。例如,就植物而言,书上许多名花,牡丹、玫瑰、芍药……是农村孩子鲜少见过或从未见过的,而农村田间的许多花草没几种出现在小学课本中,有的甚至连老师都叫不出名字,何况孩子。这样一来,让孩子们介绍某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就更难了,或心中有万语千言,口里却金口难开,这使口语交际的课堂失去生机和活力。
三、 口语交际课形式单一
当下,农村口语交际课堂,形式单一,交流不够深入,走走过场。师生往往停留在一问一答式的简短对话上,教师没有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真诚、深入地交际表达,关注学生应对能力、情感态度及人生观的养成教育等综合训练,殊不知,教师的无效主导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主体地位,本应是学生面向大家,将全班同学作为表达对象,却转而将老师作为交际对象,学生讲给老师听,把口语交际变成一问一答式的,或两个人之间的语言训练,又或者按口语交际的要求让大家说一说、讨论讨论,用这一固定的模式去上每一节的口语课。课上只是个别活跃的学生滔滔不绝,成了课堂上的主角,部分学生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和自己无关,在一旁看热闹或开小差,缺少交流和互动。课堂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如此便迷失了口语交际的真正目标。
我们只有提高认识,不断探究,寻找到一些对策,口语交际课堂才能得到较好的改观。
(一) 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
对于农村孩子而言,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尤为重要。这项任务,定落在我们教师身上。许多孩子刚上学,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其实他们也是忐忑不安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创设文明、和谐的语言环境。这时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怎么画,他就像什么。因此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必须从小开始。首先是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只有学会听了才会说,听是说的前提。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评价点拨,巧妙地渗透规范要求,养成孩子专心听话,不随便插话,不随意打断他人说话的好习惯。但在别人发言后给予评价,态度要中肯,语气要温和。而自己发言努力做到自信大方,敢想敢说,字正腔圆。如新版统编教材第六组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说话》,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并在各种语言环境中实践,该用多大的声音来说话,并最后总结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如现在的口语交际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大方地与同学们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使说者说得清晰明白,听者听得清楚明了,这样的口语交际就真正具有价值。
(二) 利用生活中语言情境
教师要利用农村独特的生活环境,挖掘口语训练的内容,使学生有话可说,进而敢说、会说。农村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多,如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千姿百态的鱼虫鸟兽、美丽的花草树木。他们到田野捕捉昆虫,到小溪捞鱼摸虾,到村外捉迷藏,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教师可利用这些宝贵资源,设计相关的口语训练活动:带学生到校园里找春天,看一看发芽的树木、嫩绿的小草、盛开的小花,告诉孩子们这些花草的名字,让书本的学习真正与生活接轨,将生活搬入课堂。当然,这需要教师更多的學识和更高的智慧!
学生在动态的口语交流中易于培养听和说的能力,细心观察,亲身体验,交流兴趣,就有说的欲望。所以说,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就不怕学生无话可说。还可以从多方面创设生活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说清楚。使学生自然进入角色,能清楚具体地说出自己的经历和亲身感受。有了亲身经历,才能形成爱说的浓厚氛围,才能把话说具体、说清楚。例如,一老师执教口语交际《做家务》。课前先布置学生回家后都为家里做一件家务事,然后在课堂上说起做家务就头头是道,不但能把先后次序说清楚,有人还介绍了快速剥洋葱的方法呢……最后老师又问如果这时妈妈说:“这事儿你还小,干不了。”你该如何说服她呢?孩子就各抒己见,说得有理有据。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就实现它真正的价值,不再是喊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交流了,更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三) 利用鼓励性评价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因此,创设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离不开教师对学生鼓励性评价。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这时,教师要积极、宽容地肯定学生已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如“我最喜欢你能大胆发言。”“你很勇敢,第一个举手。”“别把聪明藏起来。”“这个问题提的真好。”“爱提问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孩子。”孩子在老师的评价中增强了自信,从“不会说”——“我愿说”——“我敢说”——“我会说”。口语交际过程是情感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追求高雅的谈吐修养。这也需要教师利用适时适当的评价性语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自然、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
精彩的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从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开始。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并利用鼓励性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一定将学生从“金口难开”的现状变为“口若悬河”。让农村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也精彩!
参考文献:
[1]蒋涵.小学口语交际课中人际互动策略的研究[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12.
[2]王怡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J].教学月刊,2014(8).
[3]刘光霞.中小学学生评价技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郑霞,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平潭苏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