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曲赋意无穷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9-03-18宋银彩

考试周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复习古诗

摘 要: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高三古诗鉴赏复习课中,老师同样可以用问题教学法来解决学生古诗鉴赏题难得分的问题。主要抓住下面三个问题就很容易应对高考古诗鉴赏: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艺术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复习;古诗;读;赏;品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古诗鉴赏是最为困难的。客观地来说,是因为古诗词年代久远。时代更迭中,古今之人的生活习惯、语言表达、教育教学内容、社会秩序、国家政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我们的学生难以理解古诗也实属正常。但从高考应试的角度而言,学生畏惧古诗词、解题难的原因是没有用对方法去品读。

其实,对于高考古诗鉴赏题,只要抓住三个问题就很容易应对: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艺术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思想感情)?下面就来谈谈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来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

学会“读”诗。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学会“读”诗是至关重要的。读诗才能解决诗歌“写了什么”的问题。很多学生为加快解题速度,常忽略“读”诗的环节,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仓促答题,导致遗漏重要信息,或沒读懂诗句意义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如2017浙江临考冲刺卷四的古诗阅读《小雨泛镜湖》。

小雨泛镜湖

陆游

吾州清绝冠三吴,天写云山万幅图。

龙化庙梁飞白雨,鹤收仙箭下青芜。

菱歌嫋嫋遥相答,烟树昏昏淡欲无。

端办一船多贮酒,敢辞送老向南湖。

首先,学生读诗时没有读标题,忽略标题写了什么。“小雨泛镜湖”,即一个天空飘着细雨的日子,陆游泛舟游镜湖之意。这样的标题一读我们就能大体把握住诗歌的意境。其次,没有细读正文写了什么。首句以“清绝”二字总写镜湖的特点,可以初步推测诗歌是要展现诗人陆游泛舟游镜湖时看到的“清绝”之特色。尾联写到诗人贮酒于舟,想要送老南湖,则是寄寓了一种美好的向往。但是由于第一小题:简要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就很容易只将目光锁定在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简单地抓住“烟树昏昏”的“昏昏”一词便断定是伤感沉闷的。在众多的意象中,学生常常会犯这种断章取义的愚蠢错误。如果能细读首尾句并结合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就不难读出诗人闲适自得,享受镜湖这番妙境的心情了。

学会“赏”诗。

面对考卷,学生仅读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肯定是不对的,还应该搞清诗歌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知道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去记忆。当然最理想的是结合具体诗作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其次,应审清题目要求,看问的是什么。如《小雨泛镜湖》第二小题:请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这是笼统地问,没有指定也没有暗示是哪一句,那么我们应该运用所记忆的全部艺术手法去判断,从表达方式、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逐一鉴赏。而无名氏的《鱼游春水》(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余寒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一词的第二小题则是这样问“赏析上片画线句写景的特色”,这个题我们首先要锁定上片的画线句“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判断这两句是写人还是写景。显然,这两句是写景,接着便从描写景物的艺术技巧入手分析,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如修辞手法等。除此,要准确判断其艺术技巧,还要结合整首词的感情基调。《鱼游春水》表现的是女子盼意中人归来而不得的惆怅思念之情,而画线句景物则一派春光,无限生机。据此,可以想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的表达技巧。

学会“品”诗。

孔子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读和赏的基础上,最后要解决“写得怎样”的问题,即要品该诗所用艺术技巧有何表达效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品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诗歌的题材、形象和手法。通过通读全诗,初步把握诗歌的题材类别,然后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特点,最后结合手法品析其思想感情。仍以前面两首诗为例,《小雨泛镜湖》第三联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了悠扬婉转的菱歌和雨中若有似无的朦胧烟树,再联系作者泛舟而游,并以“清绝”二字评价镜湖,以及尾联贮酒于舟的行为,可以读出诗人是以闲适自得的心情,沉醉镜湖,想要于此地颐养天年的思想感情。

《鱼游春水》一词画线句运用“碧玉茵”“黄金蕊”两个比喻,写出了春天的生机无限、色彩绚丽。以“莺啭上林”“鱼游春水”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绘就一幅无限美好的春日至境,然而恰是这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让女子的离愁被反衬得更为哀婉无助,达到以乐写哀的效果。再结合下片“阑干遍倚”“梅妆洗泪”,眼看又一年春到,而意中人还未归来,触起愁思,诗歌的思想感情便很容易理解了。

以上三个问题主要以《小雨泛镜湖》和《鱼游春水》二诗为例来分析。因为是高三复习课,要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目的,所以问题教学法在高三复习课中的展现形式必定和平时的新课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清·王夫子《姜斋诗话》第四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另:《小雨泛镜湖》考题出自腾远教育《2017浙江省新高考临考冲刺卷》;《鱼游春水》考题来源2017年杭高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卷.

作者简介:

宋银彩,浙江省宁波市,宁波滨海学校。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法复习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