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刍议
2019-03-18裴学庆
摘 要:课堂是师生对话和交流的主要阵地。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师生对话和交流的效果,从而有效解决语文教学“差、费、少、慢”的痼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就成了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话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提问;教学
一、 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反思
纵观当前课堂提问,乱象层出,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无效化提问
老师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的极端,不分问题大小一问到底,学生来不及思考甚至疲于思考,到最后懒得思考,课堂提问变成了老师的自言自语。
(二) 表面化提问
老师不顾学情,不管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的问题要么过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了思考的积极性,要么过于简单,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热情。
(三) 习惯性提问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是“无疑而问”,问题设计过于随意,每讲一两句便发出“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口头禅式的提问,让学生无所适从。
(四) 惩罚性提问
有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做小动作或注意力不集中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杀鸡骇猴,让学生难堪不已,对课堂提问产生了畏难心理,更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 对课堂提问艺术的几点建议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动态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下面就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和体会,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有的放矢,以“精”促“深”
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是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提问的艺术,运用机智的教学语言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搭建起师生互动的桥梁,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个问题,以深问促深思。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老师的提问也应该问在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在提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 问题要适量,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学情,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切忌“满堂问”。 2. 难度要适中,老师的提问是推助器,要能够推动学生思维发展,问题太简单,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兴趣,形成“伪问题”。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变成“死问题”。3. 提问要面向全體学生,老师在提问时不能只盯着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给学生“偏心眼”的感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提问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二) 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老师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这就需要老师充分用运教学智慧,迅速判断,灵活应对,加以引导。这需要老师具备以下三种能力:对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对突发情况作出果断决策的能力、处理突发情况的应急能力。我在一次公开教学中,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提了一个“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隐”的问题,被问的学生突然问:“老师,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个好官不就行了?你为什么说陶渊明辞官不做就高尚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是啊,当官有什么不好?要是所有的人都自命清高,不去当官,那官场上的事谁干?”“因为不善周旋,怕见上司就辞官归隐,这是一种心理脆弱、逃避现实的表现,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做领导。”“士大夫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修齐治平,为民请命,而不是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饮酒采菊”……看着学生激动的样子,我趁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陶渊明到底该不该辞官”,“现代社会中,如何才能做一个好官”等纵深问题的讨论中。总之,教师在课堂提问发生偶发事件时,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巧妙地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契机,并能够借题发挥,学会“做文章”。
(三) 反向发问,以“疑”促“思”
古人云:“人贵有疑,小疑而小进,大疑而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疑”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课堂上,面对老师千篇一律的发问,学生难免会腻。老师可以反弹琵琶,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就自己不懂的问题自主提问,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是真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学习的激情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我在以往执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学生对诗中的字词和虚幻的神仙聚会的场面经常理解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在本次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结合注释通读全诗,读完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便向老师发难。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提问,学生的问题很独到,有些细节性问题连我在备课时都没注意到。当学生的激情被完全点燃后,甚至都不需要我来解答,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替我解答……下课时,从学生闪闪发光的眼睛和兴奋的表情中,我知道这节课孩子们真的学会了。
(四) 多元评价,重在鼓励
有很多老师在提问时很头疼“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三缄其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评价不到位。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评价要么过于单一、笼统,从头到尾都用“很好”“不错”“还行”来评价;要么太过注重答案的标准性和唯一性,只要学生回答得有一点不当之处便大加讽刺甚至全盘否定,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整节课堂的沉默。卡罗·汤姆林森说过:“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如果把评价比作一面“镜子”的话,那么它应该是一面“多棱镜”,这面镜子一定是能够起到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范围映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作用的镜子。学生的答案或许不对,但是学生在回答时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众目睽睽之下站起来的勇气等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因而,在课堂提问中老师应注意评价的多元性,从不同方面给予学生正面评价,让学生得到鼓励与尊重。
三、 结束语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提问艺术,推动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力,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指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幽访暗,引导学生走出迷雾,回归光明!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84.
作者简介:
裴学庆,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