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质疑释疑 进而学会学习
2019-03-18杨万里
摘 要:“学起于思,源于疑”。有疑才有学习的内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发展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到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质疑释疑;增强意识;授之以法;点拨思路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懂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探索释疑的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的问题越深,收获也就越大,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因此,我们应启发学生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地探索解答问题,达到乐学善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释疑”呢?下面根据我平时的教学实践讲三点体会。
一、 增强意识,激发学生乐于质疑
“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促进学习的欲望。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能多思善思,首先应培养学生会问善问。长期以来,有不少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由于怕说错了问题会被人取笑,因而不敢向老师、同学提出心中的疑问。如果学生有疑没解,就会阻碍学习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先让学生认识到质疑问难会使自己学会学习;然后启发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时遇到的疑难提出来,或向老师、同学请教,或与同学开展讨论,培养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最后还需要教师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给予正面的积极评价,激发了学生乐于提问题的兴趣,达到肯问、敢问、爱问的目的,为进一步学会质疑问难奠定了基础。
二、 授之以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当学生有了胆量问并有一定的兴趣后,这就不是说已学会质疑了。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掌握质疑的常见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是靠老师在平时慢慢培养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森林里的野兽啦,小鹿啦,黄牛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走过来,跟往常不一样,都很纳闷。”这一句生疑,问学生:“同学们,对这句话,你们有没有纳闷的地方?”老师这样的一点拨,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纷纷提出他们心中的各种疑问。
其次,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在教学中,只激起学生的疑点,这只是“质疑”教学引导中的第一步,而且这时学生的疑点往往较零碎,甚至抓不到重点。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归纳,把紧扣教材的疑点组成比较明确的问题提出来,这就是“导疑”。如《你们想错了》和《草船借箭》这种课题最能激疑导思。学生会提出诸如“‘你们想错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是指什么人?为什么说想错了呢?”还有“明明是诸葛亮在骗箭,为什么课题说借箭呢?”
最后,重点句一般含义比较深,先让学生在分析、质疑中来理解,效果会较好。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时就得启发学生抓住“黑洞洞的”和“碰壁”来质疑,从而达到理解这一句话的讽刺、抨击的力量。
从故事的结尾进行质疑。如《小摄影师》一文的结尾并没有交代小影师有没有再来,启发学生接下去想象、质疑,这样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篇章结构进行质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五个部分相对独立而又浑然一体地表达中心,应启发学生对这样的篇章结构进行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这种围绕中心,精心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学生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自学课文有事半功倍之效,并且思维能力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点拨思路,诱导学生学会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我们学习目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而有所长进呢?这就要点拨思路,诱导释疑。
(一) 猜想
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对疑难作出合乎情理的推想和猜测。如教《荷花》一課时,一位学生问道:“课文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呢?”这一问出乎意料。我从容地对同学们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来猜一猜,怎么样?”这下,犹如一石击破井中天,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可能是夏天的清晨,鱼儿喜欢游上水面,戏水游玩,呼吸新鲜空气,它也好像在与“我”交谈;有的说荷花很美,蜻蜓和小鱼向它靠拢,与它搭话,说明它美得把周围的伙伴都吸引过来了。最后,教师就可因势利导,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 寻找
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从教材、课外读物或工具书里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学生提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一句中的“飞”与课题“飞夺泸定桥”的“飞”意思相同吗?这一问题提得有思考价值,文中隐有所现。于是,我告诉学生,这一问题课文中已有所暗示,鼓励他们反复研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导找”释疑是一种基本的解疑方法,它的优点是能培养学生学会自己读书,并使他们逐步养成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三) 议论
就是在质疑以后,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以及必要的争论,求得正确的答案。学习《飞夺泸定桥》第6自然段,学生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13根铁链也炸掉,使红军过不来,而只抽掉木板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陷入沉思。我没有从正面立即作答,而是先叫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换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表意见。大家各抒己见,兴致很高,课堂气氛十分热烈。通过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以“议论”解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求在议论中理解,在议论中深化,在议论中发现,并使他们的独创性和思辨性在议论的过程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和释疑,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其引导之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作为教师,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质疑释疑、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快乐了!
参考文献:
[1]吴宝.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0(Z1).
[2]黄耀,林孟芳.培养质疑能力 引导自主学习[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
作者简介:
杨万里,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