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

2019-03-18田桂中周宏根景旭文管小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专业型机械类专业学位

田桂中 周宏根 景旭文 管小燕

摘要: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在总结分析现有培养模式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程应用和企业需求的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思路,构建了具有可持续性和船舶特色的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考核体系,阐述了重构培养方案的实施方法和要点,为全员全程提高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机械类专业;培养模式;工程应用;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8-0235-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壮大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1],大力推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定位、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等方面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下发文件《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2]明确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到2015年实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快速攀升,导致生源结构和质量、教学资源需求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构建符合新时代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成为全国高校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等领域中覆盖面最广、应用性最强的工科专业,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以下简称机械类)培养具有机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维护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致。结合生源、资源、特色、目标等因素,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和企业需求的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克服资源要求高、实践教学难度大、校内外师生协同范围广等困难。

二、现有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征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均认同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差异化培养方式。结合自身办学规模、地域、条件,全国高校机械类专业初步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环节形成了以下特征:

(一)培养目标定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掌握机械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与学术型研究相比,后者更注重理论研究,为教学、科研等工作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人才;与同专业本科、专科等层次的实施、操作类应用型人才的差别,在于专业能力和岗位分工,专业型研究生多以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为主。

(二)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过程中区别于学术研究生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论文选题与考核等诸多环节,课程体系设置明确必修的实践课程、案例分析课、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其中专业实践包括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3-5];理论课程教学突出工程案例模式,构建基于工程实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链[6];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技术要求的实践项目或问题,从应用性、社会性、效益性等角度对论文的科技含量、创新内容、应用价值进行考核[7]。

(三)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为保障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实践教学效果,高校提出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毕业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5];提出联合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的设想,包括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协同创新中心等形式,依靠联合申请科技项目经费、政府鼓励资金等运行,企业产品开发的产学研项目投入也是经费补充渠道[4,7,8]。

(四)培养过程阶段式模块化

现有培养模式通常根据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环节被分解成多个实施阶段和教学模块,如两段式[4]、三段式[3,7]、五段式[9]等,通过培养阶段划分和教学任务分解、责任主体明确、培养成果考核等工作,可充分体现各阶段教学内容特点,便于研究生统一管理和责任落实。

三、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要点

(一)总体思路

现有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满足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文件的要求,但仍然存在培养目标太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内外导师协同和约束力不够[8]、论文评价体系单一、学生覆盖面有限[4]等问题,未能全面达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预期目标和效果,急需重构基于工程应用和企业需求的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工程应用能力是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培养方向;同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离不开来之企业实际应用的工程实例和实践平台,企业的技术需求是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动力。工程应用与企业需求,既是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也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条件和动力,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是实现校企良性互动、提高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重构要点

1.界定培養目标和任务。培养目标定位应体现专业特点和特色,划分好任务和职责边界。区分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的功能差别,二者是同等重要且相互补充的;区别硕士研究生与专科、本科、博士研究生的层次差异,不是本科阶段的延续;界定高校与企业间职责边界,高校和教师是学生培养的主体,不能强加给企业过多的社会义务,而高校为行业企业输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才,不能等同于个别企业的员工培训。

2.有机统一培养过程。以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梳理各培养环节的作用和内在联系,形成有机统一的培养流程和管理体系。理清方案到课程、理论与实践、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应人为地切割分段和模块嵌套,方便知识的显性考核与日常管理,但不利于知识与能力、素质的统一,尤其是需通过言传身教养成的内在学术道德和科研素养。

3.协同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来自实际应用的工程实例和实践平台,需政、产、学、研多方协同,高校主导进行平台和资源建设,政府可做好政策扶持和前期资助,但校企间实质性产学研合作才是长久、稳定的道路。就企业个体而言,同一专业的人才需求具有不稳定性、饱和性,面向产品研发的技术需求是长期持续的,如科技开发项目,是建设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平台和论文选题、课程教学案例等资源的切入点,也是实现校内外导师协同参与的结合点。

4.规范管理培养环节。规范化管理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严格执行学生选拔和导师资格审查的标准,转变课堂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考核观念,执行符合专业型研究生特征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加快专业型师资、课程、实践平台等资源的建设,混合培养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如同取长补短的指导教师团队。

四、基于工程应用与企业需求的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一)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案

基于船用机械企业的人才战略储备和产品升级技术需求,以实际应用类科研项目为纽带,深化校内外导师深度合作,强化教师主导的实践教学过程,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一体化专业型研究生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有机融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同时满足高校教学实践性要求和企业技术升级需求的校企合作双赢新生态。基于产学研结合,构建了全员覆盖、具有可持续性和船舶特色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持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二)面向实际应用的一体化培养过程

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综合性、有机连续的发展过程,尤其是综合能力和素质,不能人为分块切割。结合国内的高等教育、社会责任等特点,不能盲目引入国外的集中授课、企业实训、统一管理等硕士培养模式,需紧扣校内研究生导师的主导地位和责任,以贯穿全程的工程实践项目为载体,弱化理论知识,重视自学和实践能力,强化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实现面向实际应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培养过程。

(三)全程协同的过程考核体系

1.学生分层选拔与分类培养。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的差别,采取单独考试、分开录取的选拔模式,加大复试环节的实践能力、专业兴趣等综合考核。依据本科学习情况和个人意愿,分层培养结构设计、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方向的人才,推荐相应的导师和课程。但是,专业型研究生必须与学术型混合式培养,既可共享教学资源(尤其是专业型研究生处于起步和扩展阶段,存在明显的资源短缺),又可比照二者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差别,实现分类培养。

2.面向实践教学的导师资格审核。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考核过程中,以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和面向工程的基础科研项目为抓手,重点考察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支配经费、可利用企业资源等内容,进而确定可指导的专业型研究生数量。鼓励教师组建技能、年龄、学缘等因素交叉的研究生指导团队,有效开展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混养模式,共同提高两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资源建设与课程考核。以面向企业需求的产学研项目为纽带,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课程教学实例、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生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转变课程(尤其是理论课)教学与考核理念,以考代教,依托实际应用的工程实例,切实通过报告、论文、图纸、方案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计算、撰写、思辨等能力,取代传统的考试模式,实现教育过程综合能力培养与考核。

4.面向工程实践的论文和质量考核标准。专业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培养质量的考核,应关注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技术标准的规范化、产品开发方案的优化、论文和报告的完备性、专利挖掘与撰写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与素养,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在理论、论文等方面的创新性要求。

五、结论

结合招生规模、国内外文化差异、专业特点等因素,以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工程应用和企业需求的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涉及培养目标和职责界定、培养过程的有机统一、校企双赢实践教学建设、过程环节的协同考核等重构要点,形成具有可持续性和船舶特色的机械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考核体系,实现机械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9-03-19.

[2]國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Z].2010-09-18.

[3]金玉珍,罗世昌.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0):106,107.

[4]李经民,段春争,刘冲.依托协同创新机制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44,45.

[5]王洁,郎咸颖,金嘉琦,等.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31,132.

[6]徐洋,孙志宏,王庆霞,等.基于案例教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和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174,160.

[7]吴美萍,缪小进,张超峰,等.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以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100-103.

[8]范孟豹,李威,杨雪锋,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38-42.

[9]朱永梅,任家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初探——以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27(5):118-123.

猜你喜欢

专业型机械类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