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新思路研究

2019-03-18谢生荣陈冬冬吴仁伦张守宝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思路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谢生荣 陈冬冬 吴仁伦 张守宝

摘要: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为高等学校培养專业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与机制,并为国内本科生教育开拓了另一领域。探寻本科生导师制的时代价值,把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运行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是持续性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实效性的关键。高校应致力于构建多方联动管理模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全方面提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新思路;影响因素

中途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8-0223-02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1],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与机制,主要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负责本科生的学习引导,目前在国内被广泛运用,成为高等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一种重要模式。教育是不能脱离行业的,否则就变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意义[2]。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及其时代价值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

从全世界范围审视,很难给本科生导师制作出一个精准的定义。世界各国发展不一,所处的实际情况不一,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机制、方式也不一,这使本科生导师制在不同地方各具特色,同时也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到17世纪时被应用于研究生教育;20世纪初,美国效仿英国经验建立了导师制。步入21世纪后,我国一些顶尖高校的部分院系开始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探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都纷纷试点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时代价值

21世纪以来,本科生的培养与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首先,由于本科生扩招人数逐年增多,大学本科逐渐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其次,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和能力与之前相比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和进步,这使本科生的教育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增加了本科生“教”与“育”的难度。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辅导员单方面教育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诉求,本科生教育问题亟需寻找新的解决路径。

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存在形式主义

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诸多学校虽然实行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有名无实。从学校层面看,部分学校只是简单地对本科生及本科生导师进行人员分配,并未对导师应尽职责、导师工作方式、导师考核标准等事宜明确划分,致使导师在开展工作时方向模糊,达不到预期效果。从导师层面看,很多教师并不注重自身作为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担任本科生导师仅为应付学校要求,没有积极主动开展工作,部分导师甚至一学期只与学生见一次面就再无任何指导和交代,严重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有效性。

(二)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缺乏批判思维引导

批判思维素养是个体创造性的核心表征[3]。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而形成批判思维是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向绝大多数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很难保证每位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性,整个过程中学生也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进行独立思考。本科生导师与授课教师不同,旨在按照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工作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中生师比较高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是决定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辅导员机制“一师多生”的尴尬局面,减少了辅导员面临的指导压力,但近年来,由于高校本科生不断扩招,青年教师递补后继乏力,本科生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仍然面临着"生多师少"的关键难题。较高的生师比导致导师因精力有限而造成监管不到位、团队内资源分布不均衡、学生无法及时与导师沟通等多种问题。

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双一流”,实现内涵发展,就要建设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在顶层设计、制度创新、运行机制等方面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开展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多方联动管理模式

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纽带,构建“导师主导、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五位一体”成长指导体系,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学校全面负责顶层设计,通过开展教育思想讨论和经验交流研讨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同时下移管理重心,发挥学院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探索实现形式,创新工作模式,细化导师工作要求,完善导师选聘、工作考核、质量评价等制度,加强师生管理;导师按照工作职责指导学生,根据学生特点和自身情况确定指导方式,明确指导计划,开展创造性指导;班主任、辅导员与导师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生工作;研究生协助导师参与辅导,发挥助研、助教、助管作用。

(二)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将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作为教师尤其是教授基本的责任要求,构建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工作方案,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二要落实政策经费,设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专项津贴,根据指导工作量和考核评价结果发放教师津贴。三要强化教学激励作用,开展校级教学名师、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奖和优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评选,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应努力把学科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本科教育优势,把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依托教学和科研资源共享共建模式,加强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深化研究性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资源,推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强化导师指导课的小组研讨模式,构建导师主导、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学习科研团队,发挥智力生态育人效应,促进教研融合、师生相长。

参考文献:

[1]杜智萍.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06):50-53.

[2]谢生荣,薛黎明,吴仁伦等.煤炭行业新常态下煤炭类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分析[J].中国矿业,2016,25(12):138-142.

[3]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1):76-80,85.

猜你喜欢

新思路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黑龙江省深化对日经贸合作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招商引资新思路:精、专、优
少儿科普出版的新思路
这五年,我们共同走过——新思路 新作为 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