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2019-03-18张子珍
张子珍
摘要:众多研究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如都对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因素、网络因素等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研究方法上及跨文化研究上国内外有很大的不同。了解孤独感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075-03
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如国外学者Cacioppo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学生有很高的孤独感并且在他们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会有这种感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25.4%的大学生经常有孤独感,13.6%的学生与同寝室的人有不良的人际关系,40.5%的学生认为与同学相处感觉不到亲密。骆光林等的调查表明,超过83.9%的学生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以上调查说明,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孤独体验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研究大学生孤独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孤独的研究始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末。1973年,Pobest 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的体验》一文,随后,Peplau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对孤独的系统研究,研发了广为采用的孤独量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angels),并对孤独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分析。
1.孤独的概念研究。医学最早提出孤独,指个体人际沟通中表现出的质的异常,是个体的社会交往技能、语言表达、认知技能发展缓慢的一种病症(Leokamer,1943)。随着时间的发展,孤独概念在1973年被引入到心理学中,Weiss提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的心理体验。[1]Perlman和Peplau(1982)将孤独感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指明感到孤独是因为个体社会支持质量低下。[2]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3]Rokach認为孤独感是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质量上出现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4]张娜在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术会议中提出,孤独感是当个体认知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有所差距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情绪,与疼痛感十分相似。可以看出,学者对孤独感有不同理解,但是,可以从他们定义中找到孤独感的共同特征:(1)孤独感是因为缺乏良好人际关系引起的;(2)孤独感是主观体验;(3)孤独感是一种痛苦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2.孤独感的分类研究。Weiss根据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将孤独感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情感性孤独是指与家人、恋人、好友之间的情感疏离,是个体生活中由于缺乏能够依赖的重要情感和安全关系所造成的情感孤立状态;社会性孤独是指与社会的情感疏离,是个体缺乏社交网络或不能被社会群体、团体接纳所导致的孤立状态。[1]Young和Beek根据孤独持续的长短将孤独划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5]Carson和Perlman提出了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他们认为特质孤独可能是一种慢性的、长期存在的孤独,是个体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社交缺乏的结果,[2]即Young所说的长期性孤独;状态孤独则是暂时的,源于个体所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它是可以随着时间改变而发生变化的。
二、国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的现状
在知网上输入主题“loneliness”进行检索外文文献,可以发现国外与孤独感相联系最多的研究是“adolescents”,即青少年。我国将青少年界定为14—28岁,心理学意义的青少年年龄为13—25岁,所以国外关于青少年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包含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独感与不良行为的关系研究。在青少年这一阶段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比较少,而与朋友相处时间比较多。在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表明:孤独感和酒精的使用呈反向相关,[6]Varga & Piko的研究结果与其一致。而Cacioppo.J.T.Hawkley,L.E.etal(2002)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中呈积极相关。说明关于孤独感和酒精使用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结论。有报告表明,孤独感与青少年的物质滥用有相关关系,而且物质的滥用可能会避免孤独感;[7]Page.R.M.,Dennis,M.,Lindsay,G.B.,&Merrill;,R.M.(2011)研究表明,感到孤独的青年人更可能使用酒精、香烟和违法的毒品,这可能是把使用药物作为缓解孤独情绪的一种应对方式。有研究者研究孤独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Wright A&Pritchard; ME.(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孤独对饮食不规律或混乱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有的研究者研究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其孤独感与不良行为之间的关系,Dorian A.Lamis(2014)研究表明,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其孤独感与毒品的使用成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会使大学生形成自杀想法,进而会增加使用毒品的行为。可以发现,国外关于孤独感与不良行为的关系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2.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国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低质量的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性别差异;(2)缺乏社会支持,会增加孤独感;(3)不同年龄阶段因为需要不同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孤独感。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有性别差异,与家庭成员和朋友间的不良关系会导致孤独感的产生,而且女性更容易因社会支持的质量低下而感到孤独,女生对低水平的社会支持更敏感,[8]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心理需求不同所致。Qualter(2015)研究表明,缺乏朋友和恋人的支持会增加孤独感,朋友和恋人的作用在青少年向成年期转变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孤独感在大学时代达到顶峰。Nicpon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成负相关。然而,Levesque研究表明如果现实生活中实际的关系没有满足陪伴的心理需要,就会产生孤独。说明,如果某个年龄阶段的社会支持没有满足该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需要,孤独感就会产生。
3.孤独感与网络因素的关系研究。国外关于孤独感与网络因素相关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孤独感与网络暴力之间的关系。Mary E.Varghese.(2017)研究表明,有网络暴力经历的受害者会体验到更多的绝望、孤独和母亲依恋焦虑。关于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和网上活动与网络成瘾有显著相关,而冲动、孤独和探索新奇也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一个因素,孤独与网络成瘾有相关关系。(Hardie and Tee,2009)Capian表明,孤独和绝望的个体更喜欢网上虚拟的社会交往,而不喜欢面对面交往。
三、国内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的现状
1.大学生孤独感和网络因素的相关研究。在有关大学生孤独感和网络因素的研究中,有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孤独感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关于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如焦开山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与使用网络呈正相关,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过度使用不仅不能避免孤独感,而且有可能从现实抽离出来,进一步提升孤独感。[9]关于大学生孤独感和网络因素的关系研究很多,总的说来,大学生孤独感与互联网使用互为原因和结果。王滨在其研究结果中进一步指出,网络成瘾大学生比非网络成瘾大学生有更高孤独感。关于手机依赖综合征(MPDS)与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研究发现,MPDS是大学生孤独感的危险性因素,MPDS者产生孤独感的可能性是非MPDS者的1.6倍[10],李同归等人也有相同的研究结果。
2.大学生孤独感和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关于孤独感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两方面的研究。邓丽芳、郑日昌表明家庭功能对情绪表达性、亲情孤独感、爱情孤独感以及社交孤独感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突变或适应性水平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表达自身的情绪,体验到的亲情、爱情以及社交孤独也较少。[11]也有学者探讨了大学生孤独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育方式、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尤其是母亲给予的情感支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孤独感的体验。[12]
3.大学生孤独感和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李传银研究结果显示,孤独与人格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孤独与情绪稳定性呈负相关,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还有学者探讨了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自尊的关系,如李彩娜等人指出,自尊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说明个体自尊程度越高,越少体验到孤独感。[13]学者陈海龙也有相同调查结果。冯传德、詹启生研究结果表明,高孤独感往往与高依恋焦虑、高依恋回避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对自我和他人采取消极评价,导致其不良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强烈孤独感。李彩娜,班兰美学者还探讨了大学生孤独感和害羞之间的关系,指出害羞与孤独感密切相关,害羞的行为和认知层面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
4.大学生孤独感和人际因素的相关研究。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袁立新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人际适应性与孤独感显著相关。答会明等人认为人际适应差、社交技能缺乏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14]而宿舍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在梁晓燕的研究中指出,宿舍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大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15]在吕林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水平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16]
四、结语
通过梳理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文献,有以下几方面的发现:尽管国内和国外研究孤独感的内容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研究孤独感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但是国内外研究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1)国外的研究有很多是跨文化研究,比如说Page.R.M.,Dennis,M.,Lindsay,G.B.,& Merrill,R.M.(2011)的关于心理痛苦与药物使用的关系研究中,研究对象为菲律宾、中国、智利和纳米比亚这四个国家的青少年,而中国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的大学生,跨文化研究比较少。(2)国外的研究方法更加综合化,国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很多都是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研究方法比较灵活,而国内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方法采用单一的心理测量法,研究方法比较单一。(3)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外研究对象多是按照人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主,国内的研究对象多是按照学制形成的阶段划分为主。由此可见,我国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在今后将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1)关于研究对象方面,以從不同划分角度形成的不同的研究对象为主,而不是仅仅关注普通大学生。(2)关于研究方法方面,尝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尤其是应该多一些深入的质性研究。(3)尝试多一些跨文化研究,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孤独感是否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1]Weiss RS.Loneliness: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M].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73.
[2]Peplau LA,Perlman D.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theory,Research and therapy[K].NewYork:Wiley,1982:1-18.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Rokach,A.Determinants of loneliness of young adult drug users.Journal of Psychology,2002,136(6):613-630.
[5]Young Yum,Clark D.The Relationship among loneliness,selfpartner construvtive maintenance behavior,and relational satisfaction in two cultures[J].Communication Studies,2003,(12).
[6]McBroom.E.M.fife,E.M.,&nelson.C.L.Risky; business':The college transition,loneliness,and alcohol consumption[J].Journal of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2008,(95):1024-1042.
[7]Stickley,A.Koyanagi.A.Koposov.R,Schwab-Stone,M,&Ruchkin;,V,.Loneliness and bealth risk behaviours among Russian and U.S.adolescents:A cross-section study.BMC Public Health,2014,(14):366.
[8]Chih-Yuan Steven Lee& Sara E.Goldstin.Loneliness,Stress,and Social Support in Young Adulthood:Dose the Source of Support Matter?.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6,(43):568-580.
[9]焦开山.孤独感与移动互联网使用——以大学生微信使用为例[J].青年研究,2016,(4).
[10]孙江伟,李琳,林超,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及与孤独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9):1147-1150.
[11]邓丽芳,郑日昌.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绪表达性、孤独感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1(2):223-228.
[12]张雪琴,杨丑牛,等.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關系分析[J].心理卫生,2010,(3).
[13]李彩娜,班兰美,李红梅.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514-516.
[14]答会明,李丽琴,李晓红.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85-90.
[15]梁晓燕,黄燕,魏岚.宿舍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1):43-45.
[16]吕林.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5):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