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院校预科生旷课原因的研究
2019-03-18张孟青李靖宇
张孟青 李靖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部分高校教学质量呈现滑坡趋势,表现在学生旷课现象日趋严重。此篇文章是在上述背景下,结合北方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占主体的特点,多角度研究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旷课及“隐形旷课”的原因,给出降低学生旷课及“隐形旷课”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预科生;双语班学生;隐形旷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9324(2019)08-0052-02
北方民族大学是一所坐落在西北地区的民族类二本院校,该校的民族预科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招收对象为全国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期为一年,主要目的是预习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以预为主,预补结合,为学生顺利进入本科院系做准备。预科学院双语班的学生均来自新疆偏远地区,由于民族习惯、语言、思维方式与内地学生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双语班学生旷课及“隐形旷课”现象较其他班级严重,经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数据处理,笔者总结旷课及“隐形旷课”原因如下:
一、客观层面
1.由于作息习惯的原因,导致学生1-2节旷课现象严重。预科双语班的学生均来自南疆地区,受到地理时差的影响,他们在新疆地区的作息为:早上10∶00上第一节课。而内地早晨8∶00开始上课。所以双语班的学生在作息上不适应,尤其是每学期开学初期,早上1-2节旷课和“隐形旷课”的学生尤为多见。
2.部分学生家庭贫困,兼职打工与上课时间冲突。由于南疆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差,有的家庭只能靠政府每月的补贴维持生计,因此这部分学生在校外打工现象屡见不鲜,从而造成打工时间与上课时间存在冲突。
二、主观层面
1.学生对自己要求过低,自律意识差。双语班的学生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水平有限,他们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规划,仅考虑到民族习惯因素,唯一要求就是回新疆就业。又由于南疆等地经济、科技发展落后,当地对就业人员没有过高技术知识层面的要求。所以这些学生只要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回家乡就能找到工作。因此,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偏低,甚至说没有期望。所以在没有任何动力、压力的情况下,他们文化课程的学习都是形式上的。
2.学生基础知识差,对于开设的基础课程内容,感到生涩难懂。笔者对16级双语班的学生进行了数学摸底调查。调查试卷的内容及各部分所占比例见表1。
试卷总分100分,由表2的数据可知:双语班的平均成绩仅为43.08分。这表明双语班的学生绝大部数学基础差,达不到高中甚至是初中毕业要求。他们不会分数的四则运算,不知道简单的数学术语,基于这部分学生,任课教师又怎能奢望他们在高等数学的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呢!
3.语言交流及理解存在障碍,导致“隐形旷课”。首先,双语班学生以维语为母语,在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老师均用维语授课。所以,他们的汉语水平很差,与内地学生的日常交流存在困难。同时,在高数课堂上,授课教师用汉语进行授课,使得这些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存在“汉译维、维译汉”这两次转换翻译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和知识点上的缺失。同时随着课程内容的难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造成“隐形旷课”。
4.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摸底成绩的频率直方图见表3。
由表3知,成绩呈现偏态分布,偏态系数SK=0.46≈0.5,属于中等偏态。由表2知,M0 在表4中,由于峰态系数K=-0.82<0,表明成绩较标准正态分布更为发散,说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现象尤为严重。 基于以上现象,笔者认为杜绝学生旷课及“隐形旷课”,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完善课程安排,使课程安排合理化。针对双语班学生的作息时间与内地不一致的现象,建议就双语班的课程,尽量安排在第三节之后,保证从客观上杜绝学生旷课及“隐形旷课”。2)建议从学校层面增加勤工助学名额,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使学生在校内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负担。3)尝试性地开展小班分层教学,通过“以优带贫,互帮互助,相互监督”的方式,提高中差生的数学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4)增加教师帮扶力度。帮扶对象主要针对新疆地区的学生。教师利用课间、课后及课余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学业帮扶。5)适当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数学,认识数学,爱上数学。6)定期开展遵守院纪院规,提高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活动。学院文化反映的是学院监督的原则、控制的程度以及管理的张力,加强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对杜绝学生旷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红.高校学生旷课急需高校教学管理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8):232-233. [2]何健,金国峰.高校学生旷课原因及对策分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黑河学刊,2010,(4):61-63. [3]张猛.校园制度文化视域的高校学生旷课现象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0):134-135. [4]吴星.大学生旷课现象多因素分析——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9(5):125-134. [5]宋家臣,赵清理.大学生旷课现象调查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