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化产业视域下古筝艺术发展现状及思考

2019-03-18钟晓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文化产业

【摘要】古筝是我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乐器。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受到礼乐制度、社会风尚、民间音乐、民俗民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丰富的文化积累。本文以十一五到十二五的十年为时间节点,分析研究古筝艺术在这十年的发展现状和利弊思考,有利于明确古筝艺术发展定位,寻找机遇,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才能有竞争力和生命力,谱写时代新篇章。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古筝艺术 发展现状 利弊思考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92-02

一、“十一五”到“十二五”十年期间古筝艺术发展现状

党和国家第十一、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2006年至2016年期间。是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后,较之以前具有转折性意义。即提出了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古筝艺术的飞速发展铺平道路、培育了深化发展的土壤。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宏观指导下,筝乐艺术蓬勃发展,由民间和社团进入高等学府,设置专业,突破各流派的门户观念,使师承逐渐形成规模。这个时期,整理保留了大量濒临失传的宝贵曲目,同时创作了大量具时代感的经典作品。如《瑶族舞曲》、《春到拉萨》。到现在仍是全国古筝艺术等级考级(业余)的中级指定曲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理念的深入,我国古筝艺术呈现多元格局,作品的题材多样,新的演奏技法以及乐器的改良,使古筝艺术呈现快速发展的繁荣局面。

二十一世纪初,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全国各中大城市的社区文化馆,音乐厅,假日,周末,古筝培训学习、音乐会交流、各类古筝展演和比赛活动丰富。

(一)教育部主办的《金钟奖》、《文华奖》专业赛事,是演奏的统一标尺,是古筝艺术发展的里程碑。脱颖而出的优秀演奏者是筝界的新鲜血脉。是广大古筝演奏者,爱好者的精神领袖。

(二)通过主流媒体传播的十大青年古筝演奏家音乐会以及CCTV民族器乐大赛,支持鼓励民族音乐的繁荣和传播,营造了良好的视听氛围和示范效果。激发民众的习筝热情。为推进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模范作用。

(三)民间组织的国际文化交流。社会艺术团体举办的国际古筝大赛,促进两地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拓宽民族古筝艺术的交流途径,提升国际知名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在党和国家、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民族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一)成立古筝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014年中国东方女子新筝乐团以中国筝岛文化品牌建设为核心,以繁荣古筝艺术为己任,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全面促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筝集团”专业从事古筝文化与艺术培训的机构。以及从事乐器研发与生产的江苏大风乐器有限公司——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举办古筝教育传承峰会及古筝春节晚会

举办古筝国际范围的交流平台,集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就当今古筝教育领域面对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并全方位推广古筝顶尖的教育模式的广泛运用。

(三)网络公共平台线上古筝教学培训

中国古筝网、中国古筝教学网、365古筝在线课堂等古筝教学公共平台的推出,学生可以不受传统学习模式的时间空间限制,根据自身进度自由安排学习内容,播放软件可以自由调节讲课的速度和镜头的远近。相当于专家一对一授课,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四)新形制古筝的研发和跨界融合的艺术形式的出现

近代古筝形制的重大变革是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在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艺术开始复苏。而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淀与积累。2004年多声弦制筝的研制及推广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多种古筝在当下信息时代更高效快速的传播推广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无边界的融合,从而衍生了一种新的跨界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代表了时代的精神面貌,符合时代的需求。

三、明确定位,找准方向,统筹协调,共谋大业

在党中央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还要看到以下方面:

(一)网络平台直播的规范化

在现如今网络覆盖全球,网络直播平台因其便捷,符合大众文化消费心理而迅速普及开来。弘扬我国文化内涵及民族艺术精华,需要提高网络直播平台的准入门槛并加强监管力度。为代表主旋律的优秀直播节目培养文化土壤及社会文化心理,刺激海内外文化需求,为实现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提前培育消费市场。

(二)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命脉

古筝在其两千多年历史进程中为适应时代发展,演变出符合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艺术形式并与民间音乐、风土民俗相融合,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从古筝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創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命脉,古筝艺术发展只有符合时代脉搏并具有创新意识才能推进文明发展。

(三)复合型人才是行业的领军人

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使得文化产业多种行业无边界融合,共同发展,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跨界甚至无边界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今年古筝舞台剧的新颖出世,就需要符合型人才不仅精通舞台艺术,造型美术、编剧、大众消费心理和演员的生理心理等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的知识。

拥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在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中,生产出更多精品,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古筝文化产业国际化存在重大机会

古筝艺术文化在汉代日臻成熟,于盛唐时期逐渐与外邦交流:如朝鲜、日本、骠国、西舍利,形成古筝史上的一次飞跃,虽受当时交通的局限,但古筝艺术的魅力与其文化价值使得它在异国他乡也能传承下来。历史总有其相似之处,从古筝的交流历史可以看出,古筝文化产业国际化存在重大机会,为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担当重要使命。

四、古筝艺术产业化现有的问题

(一)资本融合不够完善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未完全消除,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不相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多种行业资金融合从而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网络传播的过度自由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益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路教学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走进人们的生活。这种看不见的网络安全隐患在文化领域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确保网络平台传播正知正见,规范合理的信息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及人才培养不适应时代需求

学科核心素养近年在我国教育界逐渐得到重视。目前在我国语文、数学、体育、经济、历史等类别学科相继做出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获取了最新的经验,取得了长足进步。而艺术学科,强调的是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目前学界还处在起步的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急需复合型人才,艺术学科核心素养要针对文化产业符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出有计划、有布局的改革,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为艺术领域文化产业发展输送新的具有创造力的综合人才。

(四)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准确定位

产品的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经。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乐器展上,新型的古筝,琳琅满目。但是仔细观察即可发现,和往年的国际乐器展出的古筝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和改变,今年最突出的一款古筝,引入了金玉等复杂、精细的传统手工艺。但仅仅在外形装饰上做了显著的改进。在音色,转调等多年遗存的硬件问题上,没有实质的创新和突破。而这样造价高达数百万的乐器,是无法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巨额的造价实际上是阻碍了产品的流通,长此以往势必阻碍古筝艺术的交流与传播。由此看来,产品的创新、行业创造力的精准定位决定了产业的良性发展,不作资源浪费和吸引眼球的无用功。要把握时代脉搏,倾听需求者的心声,切切实实的扎根产品,开创出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有生命力的产品。

五、结语

文化的繁荣能推动国力的兴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源。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及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彰显出其时代意义。在我国经济崛起和社會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文化建设俨然被作为国家战略来重树民族自信。古筝艺术在华夏这片沃土流传两千多年,历经锤炼,其凝结着整个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蕴含了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时代洪流中,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打造出中华特有的传统音乐文化品牌,当好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使者。

作者简介:

钟晓红(197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筝演奏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文化产业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