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

2019-03-18孙洪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基本问题课程设置

【摘要】为适应创新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高等院校应该将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计划,深入分析与总结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从而制定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从而为各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基本问题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79-01

1.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

1.1办学定位同化

根据各大高校官方网站对于办学目标和定位的简要介绍内容进行分析,办学定位同化程度非常高。办学和转型阶段,部分高校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投入办学规模开拓方面,在校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可是却没有重视办学特色凝练,造成办学定位的趋同。也有一部分高校提出培养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却与以往人才培育方案大同小异,使得学生既没有熟练的研究、实践能力,也没有牢固的专业理论基础,处于社会竞争的劣势。

1.2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校专业课程设置需要贴合工作岗位需求,比如新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逐渐占据招生简章的更多比重,得到用人公司与社会的广泛认可。由于公办本科数量增多,民办学校升级为本科学校,使得专业趋同问题越发严重,即便是新兴专业也发生人才过剩现象。高校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比例过大,应用类课程较少,使得教学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等目标。

1.3校企合作效果较差

校企合作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著极强的关联性,可当前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宽度均不足。校本位理念影响下,高等院校通常会由自身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问题,除却为企业带来廉价劳动力以外,针对创新类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缺少考虑。再加上高校教师团队的水平,无法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学校内部实训、科研条件不符合时代特征,使得企业无法借助于校企合作得到潜在、直接性经济效益,对和学校合作的兴趣大打折扣。

2.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2.1以能力作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相关研究显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素包括:第一,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新兴趣、意向、积极性以及正确动机;第二,创造能力,由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组成;第三,创造个性,涉及到自信心、进取意识、独立意识等。这要求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应用性的培养,强调教育创新,要求学生不能够局限在本专业技能和技术的研究。明确学校对于高等教育体系内的位置,梳理同技能技术型、理论研究型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差异,把服务地区经济生活与办学思路有机结合,加大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基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进一步细化培养规格,方便教学实践操作,比如:理论知识板块划分成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技术能力板块包括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可持续创新以及发展等。

2.2创新设置专业课程,符合企业需求

人才流动有效性与办学机制灵活性,直接决定了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可塑程度。所以,学校应该建立起市场需求的监测机制,深入研究人才市场发展动向与供需情况,完善专业预警及淘汰制度,及时设置或者淘汰专业。针对学校已有的专业展开季度、年度评估,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采取撤销或者缩小招生。调研地方产业,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展开是否增设相关专业的可行性报告,以及怎样建成符合新专业授课需求的软硬件资源等。校企融合最为关键的内容为课程设置,整体课程的建设必须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育、符合行业需求作为目标。学校积极联合地区企业进行课程创新与改革,邀请企业高管或者行业高层次人才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活动,全面推行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降低单项授课的占比,为案例分析、讨论、演示预留更多时间。教师积极应用翻转课堂、模块教学等方式,合理增加选修课程比例,进一步开拓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2.3建立实训基地,加大实验教学

高等院校借助于自身体制优势搭建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人才为教师科研与学生学习提供指导意见。此外,学校也能够建立企业冠名的专业人才培养定向班,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并且缓解学校就业压力。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必须严格遵循企业为主导、学校为辅导的原则,组织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对专业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不断修改和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及时制定配套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教学效果评价提供基础条件。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才培育机制的有效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措施。高等院校需要综合性研究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因素,改善人才培育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从理论形态升级为鲜活实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玲.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305-309.

[2]李光荣, 杨丽萍. 协同创新视阈下西部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8(1):128.

作者简介:

孙洪波(1983-),男,汉族,山东省冠县人,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猜你喜欢

基本问题课程设置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基本问题探讨
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项目引领教学中基本问题的确定